真正該對的賬,應該是這個

對這賬就這麼簡單,是太醫院亂評,就抓主簿,是藥廠造假,就抓法人,如果是醫生瞎說,就治誣告。直接明瞭。
可為什麼偏偏這這個責任不去追究,不去深究,反而要修改集採,要給原研藥留口子呢?
天下熙熙,天下攘攘。仁心比不上叮噹響。算盤珠子崩了一臉。
終於可以留言評論啦,歡迎大家向筆者拍磚
東西方大對賬這事,幾天以來熱度一點未減,似乎頗有點連綿不絕。
咱們不裝外賓的說句實話,大對賬這事能發生,的確是美國人出了昏招。但這事能持續這麼久,而且在相對管的緊的咱們這邊,能讓這麼多洋抖難民暢所欲言,顯然是接到了特別授意。

畢竟“午餐貸”、“全款買菜”、“賣血動物園”這些新名詞,比十個閻王殿更能教育群眾。

一半美國人玩小紅書,另一半美國人買川幣被割,一個美國總統赦免自己全家,另一個美國總統全家炒幣。這樣的人民,這樣的領導,美國還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還真是天選之地。
不過話說回來,東西方對賬這事可能情緒價值山大,但現實價值更大的,其實是默默開始的另一個大對賬。

就在最新一次集採,把外資藥廠全部擠出的時候,突然一票“橋頭堡”的媒體,如第一財經、澎湃、三聯等等,把瑞金醫院普外科主任鄭民華等20位提交的一份《關於在藥品集採背景下如何能夠用到療效好的藥物》的提案給“加熱”了起來。

這份提案的內容也很直接,就是三個“擔心”:擔心價格降得如此之低,會不會影響藥品的療效;擔心買不到原研藥;擔心產業發展難以為繼。

作為在一線工作的臨床專家,鄭醫生並沒有給出嚴格的資料,但是提到:“

我們在臨床實踐中發現有某些集採藥的藥效不穩定,特別是在高血壓、糖尿病藥物、內鏡檢查腸道準備的瀉藥、麻醉藥等,在臨床使用中經常有反映藥效不佳的情況,有些往往加大藥量也不起效,面對如此情況醫生很無奈,因為沒有選擇權,向上反映也沒渠道,病人經常由於更換藥物,而發生療效不佳的情況,有時甚至危及生命。

在DRG大病包乾的情況下,醫院開不出進口藥原研藥,的確是普遍存在的現象,畢竟DRG大病包乾,如果治療費用超過標準,醫生要自己掏錢填補窟窿。

看上去的確是專家出來為民請命,媒體也跟著鐵肩擔道義,出來搖旗吶喊。

東西方對了半天賬,也許對對集採藥和原研藥哪個療效好,

“一致性評價”是不是變成了“一次性評價”,這賬更有意義一些。

畢竟財新這邊都喊出了“血壓不降、麻藥不睡、瀉藥不瀉”,這可真是人命關天的大事。而且訴求很清晰,給外資的原研藥留下空間。
可是這事就奇怪了,集採之前,沒有“一致性評價”,只要有銷售批文,藥企就可以銷售仿製藥。那個時候醫院開的藥是原研藥多還是仿製藥多,那全看哪邊醫藥代表的“功夫深”了。那個時候沒有跳出來說仿製藥療效不行,現在有了“一致性評價”,怎麼仿製藥反而還不如以前了呢?

要說是“一致性評價”有問題,那就是藥管衙的問題,評價錯誤,該收拾主簿還是筆貼式,自有追究。如果是企業造假,真的把“一致性評價”搞成了“一次性評價”,那就檢查、實驗、雙盲對照,把造假的人抓出來,明正典刑。該抓抓,該殺殺,沒什麼好說的。

這事這麼簡單,是太醫院亂評,就抓主簿,是藥廠造假,就抓法人,如果是醫生瞎說,就治誣告。直接明瞭。

可為什麼偏偏這這個責任不去追究,不去深究,反而要攻擊集採,要給原研藥留口子呢?

更有趣的是,攻擊中藥時候,雙盲實驗也好,臨床資料也罷,各種科學統計方法用的嫻熟。中國最著名醫院之一的副院長級專家,論文等身的醫學家,到了集採藥不行,得靠原研藥這件事上,既不拿臨床資料說話,也不要做雙盲實驗了,反倒拿自己高血壓吃藥來說事。他這個級別的專家,不知道統計謬誤和認知偏見嗎?不知道科學方法的重要性嗎?

一邊嘲笑中醫“川貝、浙貝”化學成分相同,搞藥效區分是“偽科學”,怎麼到了原研藥和仿製藥,他們就不提化學成分相同了?

總不能原研藥比仿製藥多了洋人藥廠的開光,那神奇的額外組分,哪怕光譜分析都看不出來吧?

不去追究藥廠,不去追究“一致性評價”的有效性,就是要給原研藥開口子,留份額。這算盤珠子崩一臉。
那科學的研究對比,集採藥效到底如何呢?
瑞金醫院在內的上海五家醫院的另外一群醫生,用科學的辦法對比了幾種集採藥和原研藥。集採組與原研組的階段性療效相當,且兩組間M蛋白、骨髓瘤漿細胞比例、β2微球蛋白、肌酐、鈣和血清遊離輕鏈sFLC-λ的變化值無顯著差異。

鄭醫生攻擊的“降壓藥不降壓”,上海市瑞金二路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的戚鏹毅等,以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藥劑科石浩強研究國產仿製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與進口原研版本之間的差異。158組跟蹤,結論是降壓效果與副作用差異不大。
瑞金醫院做的降血脂藥,原研(輝瑞製藥有限公司,立普妥)和帶量採購中標(樂普製藥科技有限公司,優力平)的對比也顯示,兩者無統計上的差異。
對於糖尿病藥,瑞金醫院採用傾向性評分匹配法(PSM),對342組格列美脲仿製藥和原研藥在治療2型糖尿病中的療效與安全性進行了比較。結論也是無統計學傷的明顯差異

我們已經有計算機民科變身產品經理了,實在不再需要醫學專家也民科化了。你們這些學閥,要經費有經費,要人力有人力,要病人有病人,要裝置有裝置,要證明集採藥效力不足,為什麼不做實驗,做雙盲對比,做定量研究呢?

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data。
如果真的要說集採體系有什麼“房間裡的粉紅大象”,顯然是不受集採影響的那部分X成藥。

要給原研藥留空間,為啥明擺著的房間裡的粉紅大象不追究,偏偏要追幾塊錢的集採?

太簡單了,粉紅大象比洋人的原研藥,更利於醫學的發展和昌明唄。
天下熙熙,天下攘攘。仁心比不上叮噹響。
當然太醫院也不那麼無瑕疵。如果不能開原研藥,就直接跟大家說不能開。不要躲在DRG背後,一邊說能開,一邊又各種壓力給到一線的醫生,不讓開。把矛盾和黑鍋全讓一線醫生背起來。既然開不出來,索性不要在醫保當中留著原研藥,開放自費購買的管道。不要自己兩手一背,只享受砍價的“光榮”,不背群眾的壓力。
如果說東西方這次大對賬讓我們學到了什麼,那就是醫療如果私有化,美國人的現在就是我們的未來。
至於那些想借著這次藥效對賬,把集採潑汙成壟斷,想搞私有化的那些人,你們的算盤,打錯了!
風大浪高,有些不方便說的,可以點選下邊卡片移步可以留言的小號聊一聊,也可關注筆者微博賬號 @躺平學副教授
筆者的新書上市啦,錯愛筆者閒扯的讀者,可以點選下邊的 閱讀原文 購買~~已購買的讀者,記得後臺聯絡筆者,加入VIP讀者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