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葉斯拒絕法

有次新老朋友們聚會,我給好友A介紹一位可能彼此有幫助的朋友,結果A根本不搭理人家。
第二天A對我解釋說:我不理他,是因為不喜歡他的朋友X。既然如此,乾脆我全都懶得搭理,省得麻煩,還能讓朋友圈清淨些。
我對A說:“你的這種暴力社交法顯然很狂野。不過倒是讓我想起最近看到的一個有趣的例子。”
並且,可能是關於貝葉斯定理的最有現實意義的例子之一
在《我從達爾文那裡學到的投資知識》一書中,作者有一段精彩論述:
假設市場上共有4000家上市公司,
其中只有25%(即1000家)屬於具備長期價值的“優質企業”,而剩餘75%(3000家)為非優質企業。
優質企業通常擁有良好的基本面、穩健的盈利和管理團隊。
現在,設想一位投資者,他的單次投資判斷準確率高達80%。
這意味著,無論面對優質或非優質專案,他做出正確判斷的機率都是80%。
反過來說,他犯錯誤(包括錯誤接受非優質專案,即第一類錯誤;
以及錯誤拒絕優質專案,即第二類錯誤)的機率均為20%。
基於其80%的判斷正確率,這位投資者將如何構建其投資組合?
這不是複雜的計算,但非常精彩地引出了投資領域的最關鍵的智慧之一。
我們來看一下,這位準確率高達80%的投資高手(應該稱得上吧)的表現:
面對1000家優質企業,他會正確地接受80%,即投資於:
家。 
面對3000家非優質企業,他會錯誤地接受20%,即誤投於:
家。
最終,這位投資者總共會選擇投資 家公司。然而,在這1400家公司中,真正屬於優質投資的只有800家。
因此,他實際的投資成功率(即投資組合中優質專案的比例)僅為:
儘管單次判斷準確率高,但整體成功率並不突出,這暴露了市場結構和錯誤型別的影響。
你看,奇怪的事情出現了,一個成功率高達80%的高手,因為“誤投”的干擾,實際整體成功率只有57%!
請注意,下面是關鍵!
如果投資者側重於控制不同型別的錯誤,結果會怎樣?
情景一:降低第一類錯誤(誤投劣質)
假設投資者A將誤投非優質專案的機率從20%降至10%,而誤拒優質專案的機率仍為20%。 
這種做法,有點像我那個暴力社交的朋友,將稍微有“非優嫌疑”的人直接打入冷宮,看似簡單粗暴,但是大幅降低了誤交爛人的機率。
回到投資角度,看看效果如何。
這種情景下,他將投資:
優質專案 家;
非優質專案 家。 
總投資 家,其中優質800家。
成功率 。顯著提升。
情景二:降低第二類錯誤(誤拒優質)
假設投資者B將誤拒優質專案的機率從20%降至10%,而誤投非優質專案的機率仍為20%。 
這種做法,有點兒像你把自己識別牛人的水平大幅提升,但是“誤將爛人當好人”的水平保持不變。
他將投資:
優質專案 家;
非優質專案 家。 
總投資 家,其中優質900家。
成功率 。提升有限。
情景三:同時降低兩類錯誤
假設投資者C將兩類錯誤機率都降至10%。 他將投資:
優質專案 家;
非優質專案 家。
總投資 家,其中優質900家。
成功率 (竟然和情景一很接近!)
(以下是包含四種情景對比的表格)
情景
第一類
錯誤機率
第二類
錯誤機率
投資成功率
初始情景
20%
20%
57%
投資者 A
10%
20%
73%
投資者 B
20%
10%
60%
投資者 C
10%
10%
75%
仔細觀察上面的表格,我們能夠得出一個巨大秘密:
相比於避免錯過優質機會,有效識別並拒絕劣質專案(降低第一類錯誤)對投資成功率的提升更為關鍵。
優質標的稀缺,若不能濾除大量劣質選項,投資組合整體表現會被拖累。
因此,投資不僅在於“選好”,更在於“拒壞”。巴菲特正是憑其卓越的“拒絕力”成為投資巨匠。
在投資路上,學會說“不”至關重要。
所以,回到開頭,我的這位朋友A,原來是用類似的貝葉斯定理來管理自己的社交圈,牛啊!
以下,是一份《貝葉斯拒絕法》行動清單:
一、投資:優先拒絕那些有明顯風險或看不懂的投資,而非試圖抓住所有可能的好機會。
二、社交:寧可謹慎過濾可能帶來負面影響的社交關係,以確保社交圈的質量。
三、生活:主動拒絕消耗時間、精力或對健康有害的習慣和誘惑。
四、工作:專注於核心任務,勇敢拒絕低價值、分散注意力的工作和要求。
五、健康:堅決拒絕損害身體的食物、行為和壓力源。
六、成長:批判性地篩選資訊和機會,拒絕無效的學習方法和阻礙自身進步的因素。
總之,在“壞”選項遠多於“好”選項的世界裡,有效拒絕“壞”比努力尋找“好”更重要。
哪怕你拒絕錯了,也別在乎。
圍觀老喻朋友圈嗎?
請加微信:laoyubrain3

(請長按上圖中的二維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