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CxEric
來源:CxEric的讀書與投資筆記(ID:cxericreading)
好的投資,各有各的好;糟糕的投資,都是相似地糟糕——譬如說,大多數壞的投資都有一關過不去:邏輯。
投資者在擬定投資策略時,喜歡將投資思路稱為“投資邏輯”,卻往往忽略了:既然是邏輯,就必須遵守邏輯規則,保持邏輯嚴謹性。
如果投資思路在邏輯上是錯的,那就談不上好壞、優劣,它就是錯誤的,哪怕價值崇高、結論正確,它也是錯誤的——邏輯錯,思路錯,這就是邏輯的力量。
據我觀察,投資者只要嚴守邏輯關,就能排除約70%-80%的投資錯誤——你甚至不需要檢查資訊真實性,也不用核對計算準確性,只要反覆扣:邏輯、邏輯、邏輯……
這個觀察也可以反過來說:大多數投資者在構築投資策略時,對邏輯嚴謹性的要求往往低得驚人,以至於犯下顯而易見的邏輯錯誤,卻還不自知。
本文無法系統地討論“投資中的邏輯錯誤”,那太大太難,但我們可以分享一些遇過的有趣案例。
混淆:客戶需求與公司價值
一些投資者在分析時,經常將“客戶需求”預設等同“公司價值”,認為:客戶需求龐大,所以公司有價值;客戶需求堅定,所以公司有價值。
甚至認為,因為客戶需求永遠存在,所以該行業/公司一定不會出事。
這個邏輯是錯誤的。
首先在定義上,不管你如何定義客戶需求與公司價值,它們就是兩個不同概念,這點不證自明——如果你覺得它們一樣,反而是你需要給出證據,舉證責任在你。
就像雞跟鴨不同一樣,如果你非要說相同,你需要給出證明。
因此要問的不是:客戶需求與公司價值,為什麼不同?而是要問:客戶需求與公司價值,憑什麼相同?
其次,即便客戶需求也許永遠存在,但誰來滿足這種需求、以什麼形式來滿足這種需求,滿足過程是否高效低成本,也是不一定的。
全國人民都有喝水的需求,這種需求強烈、龐大且堅定,但這意味著我開的奶茶店就有價值嗎?這意味著我開的飲用水公司不會倒閉嗎?
不一定。
真正因為這種需求而獲益的公司,可能是X哈哈、XX山泉、XX可樂,也可能是X茶、X雪,甚至可能是自來水公司,這取決於經營水平、市場競爭與客戶偏好等要素。
同理地,人類對健康出行的需求一直存在,這無法論證出:共享腳踏車長盛不衰。
同理地,人人都有手機充電的需求,這無法論證出:共享充電寶行業是一個好行業,某充電寶公司不會出問題。
案例:地產行業永遠不會消失
最典型的案例是這幾年的房地產。
2021年地產行業頻頻遭遇逆風,有網友發帖稱:地產行業永遠不會消失,所以我堅定看好地產龍頭XX。
以及類似的:人類對居住的需求永遠不會消失,所以我看好XX地產股。
這是典型的偷換概念:將“客戶需求”偷換成“公司價值”——因為有需求,所以有價值;因為需求不會消失,所以公司不會出事。
投資者忽略了,由於它們是不同概念,所以:
從“居住需求”推導“行業不死”,是需要論證的;從“行業不死”推導“公司不死”,是需要論證的;從“公司不死”推導“公司有價值”,也是需要論證的。
地產行業永遠不會消失、人類的居住需求永遠不會消失,只能論證出:這個行業的客戶需求堅定、持久——其實也不一定,因為租賃市場也可能滿足居住需求。
而且這也無法證偽:1)地產業有顯著的週期性特徵;2)某些地產公司積弊已久,只是差一個爆發時機。
讓我舉個更極端的反例好了:第一,人類獲取新聞的需求永遠不會消失,而且很龐大;第二,所以我堅定看好報紙行業;第三,所以我堅定看好XX日報。
這個觀點的邏輯前提正確,需求一直存在,報紙行業也沒消失,但報紙活得好嗎?報紙倒閉得少嗎?被裁員離職的媒體人少嗎?
甚至反過來說:一個公司/行業會死,也不代表就是壞投資。
例如,費雪當年買的公司,現在有的不知死哪裡去了;巴菲特當年買的報紙,現在集體半死不活——但在當年那個節點,這些依然是好投資。
偏差:單變數偏差/過度簡化
第二類邏輯錯誤,是關於過度簡化與單變數偏差的。
當我們坐在書桌前靜靜思考,應該容易達成共識:現實問題往往是複雜的、受到多個因素影響的,故在分析時要儘量縱覽全域性,分清主次變數,不能只盯著某個單一變數。
但在實踐中,我們往往容易受到單一變數的影響,看到一個因素改變就以為會對全域性有很大影響,而忽略考慮這個變數在系統中權重如何、二階影響怎樣。
舉個例子。
幾年前,我曾在朋友圈見過有人推薦某公考培訓公司,給出的核心邏輯是:經濟越不好,考公熱情就越高,公司生意就越好。
有趣的是,那段時間股價確實漲了一輪。
但現在回頭看:這家公司已連續3年虧損——當初說的,“考公熱情越高”、“生意越好”似乎並沒有出現。
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單因素”思維偏差。即,在面對一個複雜問題時,將複雜問題過度簡化為只有一個因素、一個變數,而忽略了其他變數也在發揮作用,也忽略了某一變數改變會引起其他變數跟著變化。
如果醫生是這樣看病的,必是庸醫無疑;如果經濟學家、建造師這樣幹活,也會被噴死——但投資者普遍這樣幹,還覺得沒有問題。
說回這個朋友的邏輯,假定他的邏輯前提是正確的:1)經濟確實不好;2)經濟不好確實提升考公熱情;但這兩點並不能必然推匯出:3)公司生意就越好。
這是因為,能夠左右公司業績的變數很多,客戶需求只是眾多變數的其中一個——你只盯著“客戶需求”這單一因素進行分析,自然容易出現錯漏。
就如上文所說,客戶需求不等於公司價值——因而客戶需求大增,不必然帶來企業業績的增長,也不必然帶來公司價值的提升。
甚至某些情況下,“客戶需求”大增本身就是觸發危機的導火索。
例如,公司本身不具備那麼大的供應能力,忽然遇到需求暴增,於是強行擴張,導致服務水平降低,引發新的管理問題;
例如,公司本身存在管理問題、戰略盲點,一直隱而未發,結果遇到超常的業務繁榮期,這些問題提前逐一爆發。
另一種常見情況是:行業需求爆發,提振了全體玩家的信心,也同時激發了大家強烈的“進取心”、“內捲心”,甚至吸引外界資本進入,競爭反而加劇,引起企業盈利降低,乃至虧損。
新能源汽車的競爭就是如此。
在我看來,不管宏觀層面順風多麼強勁,都不妨礙管理層在微觀層面搞砸事情。
就算明天開始,全國人民一人一天喝一杯奶茶,我也有本事把奶茶店開倒閉。
混淆:整體與部分
這個案例涉及到第三類邏輯錯誤:混淆整體與部分。
我曾看過一位大V寫的長文,用很長篇幅論述自己的投資理念,以及對一家光伏企業的價值探討。
他說光伏的本質是:“能源”。
接著說,能源是一個極大的市場,其他行業如汽車、家電都是一個行業,而能源卻是跨行業的。
又說,人人都需要能源,“全球的能源市場有多大呢?”——這樣討論下去,他就很自然地得出,這家公司的空間非常大、機會非常多、潛在市值也非常大。
我第一次讀的時候覺得哪裡怪怪的,後來才想明白了:這是一種典型的宏大敘述,不知不覺間犯了邏輯錯誤。
第一,光伏的本質是不是能源?
我不知道。但就算是,這跟一家公司有什麼關係?
一家公司的本質屬性討論,終究是要回到商業屬性。
商業的本質屬性,始終是要涉及競爭、客戶和服務等面向的,如果將一家公司約等於“能源”,就會在思維上偷懶,人為地遺漏這些思考。
而這一段分析,就恰恰忽略了光伏行業的商業屬性:這個行業時常競爭激烈,有時會進入所謂的“無序低價競爭”。
第二,我不知道光伏的本質屬性是不是能源,但就算是,在邏輯上也不難理清:一家光伏(公司)不等於光伏(行業),光伏(行業)也不等於能源(體系)。
或許,這家公司出售的產品是獲取能源的一種形式(方法/手段),但這家公司出售的能源服務(產品),在邏輯上不等同整個能源體系。
“人人都需要能源”,不能推匯出,“人人都需要光伏”;就算“人人都需要光伏”,也不能進而推論,“人人都需要這家光伏公司”。
第三,仿照這個邏輯,我們很容易放大幾乎每一家公司的潛在空間。
飲料:本質是水,水的市場多大啊?人人都需要水。
燈具:本質是照明,照明的市場多大啊?人人都需要光明。
出版:本質是文化,文化的市場多大啊?人人都需要文化。
地產:本質是居住,居住的市場多大啊?人人都需要居住。
我在雪球上寫了這部分內容後,有網友回覆得精彩:“問題他這個光伏行業本質的概括是錯誤的,光伏本質不是能源業,而是製造業,是用製造業的方式解決能源需求,用車間流水線方式大批次社會化生產方式解決初級能源採掘加工業的問題。”
如果你要我選,我更傾向於相信光伏的行業屬性是製造業,而不是能源。
讓我們試著梳理下,這位大V在邏輯推導時犯了什麼錯誤。
首先,這段論證有偷換概念的嫌疑。在錯誤理解光伏的行業屬性後,他將製造業屬性抹去,偷偷換成能源屬性,從而誇大了行業空間。
這次概念偷換的危害在於,論者不自覺地信以為真,而忘記一件重要的事情:光伏,本身是週期性極強的行業——忽略一個週期性行業的週期性特徵,這本身就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光伏行業就是光伏行業,你不能偷換成能源行業。
其次,這段邏輯似乎混淆整體與部分。
什麼叫混淆整體與部分?容我舉個例子:
中國人民是善良和勤勞的;我是中國人;所以,我既善良又勤勞。
這就是混淆整體與部分的邏輯謬誤。事實上,我很可能奸懶饞滑。
整體之屬性,不必然為部分所擁有。
在上述分析中,就算假定光伏行業就是能源業,具有廣闊空間、跨行業需求,但這無法推匯出:你買的光伏公司,就具有跨領域的巨大增長空間。
退一步而言,即便你真買了一家能源公司,譬如中石油、長江電力,它的服務半徑、供應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具備無上限的供應空間——所以,你可以說“人人都需要能源”,但不能說“人人都需要中石油”。
因此,你不能在感慨“全球能源市場多大啊?”後,進而感慨:“中石油的空間多大啊?”
這是兩回事。
結尾
在股市中有兩個詞彙高頻出現,卻又很大程度地被濫用、錯用:一個是“邏輯”,一個是“機率”。
大多數人說投資邏輯時,並不遵守邏輯規則,例子前文已舉了不少;大多數人在分析機率時,也不遵守機率分析的原則,不過是憑感覺分析,“拍腦袋”想問題。
譬如,每年都有人煞有介事地分析,過去10年有7年明天都是漲,所以明天70%的機率是漲的——這總讓我想起賭博時,賭徒覺得已經開了7把大,所以下次一定開大。
在股市中嚴肅思考、認真推導,似乎是一件傻里傻氣的事,因為大多數人都有一種“我要的是葫蘆”的心態——只要賺錢就行了,管他邏輯對不對,資料真不真。
我甚至略陰暗地覺得,如果股價可以上漲,一些股民甚至不介意財務造假。
當然,在投資中保持思維的嚴謹性,始終是有好處的,最顯著的就是:你會避開許多的坑。而那些“我要的是葫蘆”的人,大多數時候既沒有撈到葫蘆,也失去了枝、葉、花。
而且我相信:保持頭腦清醒,本身就是一種獎勵。
當然,本文是略帶書生意氣之作,是紙上談兵的紙上談兵:嘿,你要說邏輯,那我們就來認真掰扯一下邏輯……
話又說回來:保持邏輯嚴謹,有那麼複雜、那麼難嗎?
第一,在實踐中很難。因為現實中的資訊紛繁複雜,我們往往淹沒在資訊細節中,而沒有辦法像紙面做題一樣,一一提煉出邏輯推導過程。
這就是教員所說的,“一上戰場兵法全忘”。因而,學邏輯的人,生活中也會犯邏輯錯誤;學統計學的人,生活中也會違背統計學規律。
理論上,理論跟實踐沒有區別;實際上,理論跟實踐很有區別。
第二,保持邏輯嚴謹,其實也沒有那麼難。
邏輯學的術語枯燥乏味,但關於邏輯的原則與方法,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能理解與運用,而常見的邏輯錯誤,來來去去就是那些。
譬如說偷換概念吧。
邏輯要求在推導時,必須保持前後概念的一致,你不能一會說A如何,然後忽然把B替換成A,又說A如何如何,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錯誤。
從本文列出的許多案例來看,投資者只要刻意留意,保持前後概念不混淆,就可以省去很多麻煩。
同理,如果某人的邏輯推導中,有偷換概念的嫌疑,這段邏輯推導,就值得打個問號。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