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能領兩千元,你會放棄996高薪工作嗎?

《打工狂想曲》
你也許聽說過全民基本收入。
如字面意思,全民基本收入政策是無條件的,不管有沒有工作,有沒有收入,每個公民都有資格定期獲得一筆可以維持基本生存的收入。
這意味著,即便有人選擇整天玩樂,也不能說ta們是社會的寄生蟲,因為基本收入是每個人應得的經濟權利。
不過有人可能會對此有所保留:如果每個人都有一筆基本收入,懶人都不工作,社會豈不是亂套了?
所謂“躺著拿錢”,究竟會對工作意願和職場產生什麼影響?這些影響在什麼意義上,能推進我們對工作的反思?
講述|王行坤
來源|看理想音訊節目《反思現代工作》

1.
全民基本收入與工作意願

在討論全民基本收入對工作意願的影響之前,想先問大家,如果你每個月都有兩千塊的收入,你會繼續工作嗎?你覺得別人會繼續工作嗎?
全球很多地區都展開過小規模的全民基本收入試驗,在進行試驗之前,都問過這兩個問題。
從調查結果來看,當受訪者被問及,如果領取基本收入工作意願是否會降低,絕大多數人的回答是“不會”。但是,當被問到別人會不會繼續工作時,多數受訪者的回答也是“不會”。也就是說,大多數人都認定別人是“懶鬼”,自己不是。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勤勞工作依然是當下的一種美德,尤其是能致富的勤勞。
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更傾向於認為自己比別人更有道德、更正直、更有控制力、更善於反思等等。美化自己、貶低他人,是一種比較普遍的心理現象。
也就是說,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而自負的。比如,當我們說社會大眾都是容易衝動、容易被洗腦的烏合之眾時,我們肯定沒有把自己看成“社會大眾”。
就工作意願而言,一般人也會認為,即便有了基本收入,“我”肯定會繼續工作,因為“我”更有美德,但是別人就不一定了。
人們尤其會懷疑窮人的美德,懷疑ta們在有了基本收入後會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因為在大眾的認知中,這些人更缺乏自控力。
認為別人都是缺乏自控力的懶人,當然是偏見。加拿大的一個小鎮進行過為期四年的基本收入試驗。美國在1960年代也展開了好幾項小規模的基本收入試驗。這幾項試驗的結果表明,有了基本收入後,人們的工作意願基本沒有下降。
不光是美國、加拿大這些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進行的基本收入試驗也表明,窮人在有了基本收入後,工作意願的下降幅度也很微小。
人們退出工作的情況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家庭條件不好的學齡兒童放棄工作,回學校繼續上學;另一種是女性為了更好地照顧家庭,放棄工作。所謂窮人遊手好閒的情況基本沒有出現。

《打工狂想曲》
擁有全民基本收入意味著擁有了基本的安全感:不管怎麼樣,有這筆收入托底,“我”不會真的一無所有。
提倡全民基本收入的代表人物蓋伊·斯坦丁認為,有了全民基本收入,人們會更有信心。所以ta們不僅會增加工作時間,還會提高工作效率,更願意保質保量地完成工作。  
可以想象,那些吃了上頓沒下頓的人,ta們能制定並且踐行長期目標嗎?顯然非常困難。
有經濟學家認為,窮人就像是處理很多複雜程式的電腦,這些電腦會變得越來越慢,老是出錯,最後徹底宕機。電腦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於它同時處理太多工。
同理,擔心下一頓在哪裡的人,因為大腦被生存焦慮佔據,所以ta們的“心理頻寬”變窄了。結果就是,生存壓力越大的人,認知能力就越容易遭到損害,ta們的大腦就越容易出錯。
全民基本收入可以增加這些人大腦的“記憶體”,讓ta們不必想下一頓在哪裡,從而拓寬心理頻寬,讓ta們更有自信和活力,在工作上也更有幹勁。

2.
如何用全民基本收入整頓職場?

當下的很多工作都是不穩定的壞工作,這些工作工資低、壓力大、工作時間長、基本上不需要什麼技能,剝奪了打工人的自主性和掌控感,讓打工人淪為了沒有尊嚴的工作機器。
很多工作不僅損害身體,還傷害精神,給打工人造成各種各樣的身心問題。還有很多工作壓根就沒有意義,本來就不應該存在。相較於工作意願,工作世界裡的這些問題更嚴峻。
任何擁有職場經驗的人,或多或少都遇到過這些問題,有些人可能會跟朋友吐槽工作或老闆,有些可能乾脆辭職,還有些人會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正當權利。
那麼,面對工作世界裡的這些難題,全民基本收入能起什麼作用?

《0.5的男人》
簡單來說,全民基本收入能起到一石多鳥的效果。
首先,全民基本收入能帶來工作待遇的改善。全民基本收入最重大的意義在於,讓普通人在面對壞工作時,能有底氣拒絕。全民基本收入讓打工人擁有了退出的權利。
在現代資本主義市場社會,普通人自由得一無所有,只能靠給人打工來養活自己。這種自由當然是比較虛或者比較假的。
人們有了“工作權”。所謂權利,是我可以享受,也可以不享受。但是,普通人與其說有工作的權利,不如說只有工作的義務,因為ta們是被飢餓逼著去工作的,沒有退出工作的權利。在當下,普通人尤其是弱勢群體只能接受那些壞工作。
當普通人或者弱勢群體有一筆穩定的基本收入時,就有了免於飢餓的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不工作的自由。當勞動力供給變少,尤其是大幅減少時,就相當於一場無組織的罷工,這對於勞動力市場或者對老闆來說,是非常致命的。
這時,提供壞工作的老闆就不得不改變策略,要麼提高工資,要麼減少工作時間,增加假期和其他福利,來讓工作更有吸引力。
當然,老闆也會掂量,是改善工作待遇,還是使用自動化技術。如果自動化技術足夠成熟,並且引入自動化技術在經濟上更划算,那老闆肯定會引入自動化技術,讓所有人通通失業。
但如果還沒有成熟的自動化技術或者自動化技術成本太高,那麼老闆只能改善工作待遇,來讓工作更有吸引力。拋開自動化的因素不談,很多全民基本收入的試驗都已經證明,它能帶來工作待遇方面的改善。
我們可以想想那些工作環境和工資待遇都很差的髒活累活。如果每個月能有兩千塊的基本收入,還有多少人願意去掃大街?如果大街總得有人去掃,為了吸引足夠的環衛工,只能改善工作待遇,比如給編制、給更高的工資或者休假等等。
其次,全民基本收入可以讓打工人更靈活地安排自己的工作。
有些人可能因為照顧家庭、參加技能培訓或者搞藝術創作等原因,不想做全職工作。有了基本收入之後,ta們就可以從事一些兼職或者零工,不用太擔心自己的收入來源。
找工作時,ta們也有了一定的談判權,可以要求更有利於自己的時間安排,跟老闆協商每天的工作時間、上下班時間等等。這給予了打工人靈活性。

《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
最後,全民基本收入有助於讓工作場所變得更民主。
在現代的資本主義企業內部,採用的基本是工廠專制主義,老闆相當於專制君主,打工人很難擁有自主性和掌控權。當打工人有基本收入撐腰,和老闆之間的權力關係也會發生微妙的變化。
有了基本收入的打工人沒有必要那麼害怕被辭退,ta們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談判權,可以和老闆正面對峙,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Ta們還可以在工作場所要求更多話語權,可以要求更多自主性。比如可以對工作時間、工作節奏和內容進行集體決策:是否要適當放緩工作節奏、集體決定工作任務應該如何分配、工作應該怎樣展開等等,從而讓工作更人性化。
這個過程就是工作場所的民主化。只有工作場所也實行民主制,打工人才能真正感受到主人翁地位,才能減輕工作負擔和壓力。
在當下的工作世界,因為自動化技術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找到工作。有些人出於種種考慮,可能也不想工作。
不想工作的人不一定就是懶,ta們可能只是討厭糟糕的工作,或者說在心理上不適合工作。
全民基本收入政策能支援不想工作以及找不到工作的人。而且,不工作、不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人也有機會探索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活動,從事更多“不賺錢”的公共事業。
如此一來,我們可以期待:在全民基本收入的幫助下,工作能得到更合理的分配和組織。
參加工作的人會努力讓工作變得更人性化和民主化,比如爭取四天工作制,讓好工作得到更廣泛的分配,爭取讓所有願意工作的人都有工可做。
讓更多的人來分享越來越少的工作,這樣一平均,每個人分到的工作自然就相對較少。當工作大幅變少,比如一週四天、每天六個小時,就算是髒活累活,也變得更能忍受了。
一些西方國家已經開始這樣操作,ta們把這種操作稱為工作分享(work-sharing)。“工作分享”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促進就業、改善工作與生活平衡等目標。

3.
用全民基本收入反思工作意識形態

當然,要實現以上改善,光有基本收入政策肯定是不夠的。全民基本收入必須要和其他福利政策相繫結,如醫療、教育、住房等方面的福利。否則一旦有意外情況,每個月兩千塊錢只是杯水車薪,起不到實質作用。
現在也有很多學者在呼籲,中國的基建已經差不多了,應該全力建設福利國家。只有跟其他社會福利繫結,全民基本收入才能真正給人帶來安全感。
全民基本收入還有助於我們反思工作觀念。當然,在中國當前的經濟和工作環境下,人們的工作觀念已經在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
老一輩的人更認同勤勞奮鬥、勞動光榮,也更能容忍不公正的工作制度,但是年輕人對不公正的工作制度容忍度更低,也越發懷疑勤勞奮鬥、勞動光榮背後的敘事。全民基本收入可以提供一種更為徹底的視角,來反思工作。
近代以來的工作觀念把工作視為神聖、光榮的,認為工作在道德上值得推崇。因此,任何逃避工作的人都是懶惰的、墮落的。我們可以把這種工作觀念稱為工作意識形態。
這種工作意識形態把工作變成了人們的生活的核心,讓其他活動都退居次要地位。
“時間就是金錢”是工作意識形態的核心內容之一。這句話的意思是,要儘可能地把生活時間轉變為工作時間,不能讓時間白白浪費,這樣才能賺到更多錢。因此凡是有礙工作的思想和活動,都有問題。

《打工狂想曲》
關於工作意識形態對現代人所造成的影響,尼采有著生動的描述。
尼采說,今天,人們多以休息為恥,長時間的沉思簡直要受良心的譴責。思考時,手裡要拿著表;午睡時,眼睛要盯著證券報,人們過日子總怕錯過什麼。尼采的這段話寫於1882年,在今天依然適用。
尼采雖然沒有使用工作意識形態的說法,但是他概括的一個原則非常準確地把握了工作意識形態的內涵,這個原則就是:“隨便幹什麼,總比閒著好。”當然,這個“幹”主要和工作相關。對“幹”的強調,讓人們失去了閒下來的能力。
當下的工作意識形態不僅要求人努力工作,還要求人熱愛工作,因為只有真正熱愛,才能毫無保留地工作。比如喬布斯就說過,工作佔據了你的大部分生命,所以,想真正得到滿足就必須選擇一份自己認為很棒的工作。而從事一份很棒的工作,首先必須熱愛這份工作。
當工作成為熱愛和激情時,老闆還會告訴你,加班加點不算什麼。正是因為熱愛,因為工作的價值感、意義感和成就感,每天工作12、13小時都不算多。這時,工作就不再是工作,而變成了事業、情懷乃至信仰,勞動者談報酬就顯得“不合時宜”。
我們現在都明白,“996”工作制是徹頭徹尾的違法行為。但是在一些領域,很多機構依然會打著熱愛的名義,對打工人進行精神和經濟壓榨。
比如在美術館、博物館和劇場裡的基層工作者和實習生。相較於一般的藍領工作或者程式性較強的白領工作,這些工作帶有一定的創造性,從業者相對容易從中獲得價值感,因此ta們勞動的僱傭性質更容易被遮蔽。
老闆更喜歡跟打工人和實習生討論熱愛、使命、創造、意義和自我實現,讓ta們心甘情願無償勞動。這實際上就是用工作意識形態來忽悠勞動者。

《打工狂想曲》
馬斯克在2018年年底的一條推特內容很具代表性。他說:“你可以找到更輕鬆的工作單位,但沒有人是在一週40小時的工作制度下改變世界的。如果你熱愛工作,那麼感覺上它就不再是工作了。”

這番話很有煽動性,但馬斯克是老闆,他的工作和普通員工的工作是兩碼事。
作為老闆,他主要從事的是自由的管理活動,而且攫取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和社會聲譽,當然會熱愛自己口中的工作,但是很多普通人從事的是沒有什麼自主性和技能的低端工作。
所以,打工人應該熱愛傷害自己的工作嗎?答案是否定的。在現實中,很多工作都是有害的,很多人因為現實所迫,不得不逼著自己熱愛工作,逼著自己加班。
當我們說反思或者拒絕某種意識形態時,不能只提出對立的意識形態,用一種觀念去否定另外一種觀念。
我們應該反對工作意識形態的物質基礎——僱傭勞動制度。僱傭勞動制度告訴我們,只有工作,才能獲得收入,才有資格存活下去。普通人的收入、生存和工作牢牢地繫結在一起。
但是,全民基本收入以無條件發錢的方式打破了工作和收入之間的關係,讓不工作的人也能獲得收入,享受生存權。
當打工人擁有全民基本收入時,可以更清晰地認識到並不是所有工作都是好的,並不是所有工作都值得做,從而坦然地拒絕加班或者徹底拒絕對自己有害的工作,也能更自由地去挖掘自己的興趣和潛力。
更關鍵的是,人們可以反思工作意識形態,拒絕把工作神聖化,並且認識到在工作之外,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追求的事,比如陪伴家人、保護動物和環境、沉思活動,等等。
如此,每個人的生活才有可能不再以工作為中心。即便沒有工作來填充,我們也會讓生活變得豐富和充實。
*本文整理自看理想音訊節《反思現代工作:打工人如何尋獲自由》第18期,有編輯刪減,完整內容請移步"看理想"收聽。
💻📞
音訊編輯:ZY
微信內容編輯:林藍
封面圖:《打工狂想曲》
策劃:看理想新媒體部
商業合作[email protected]
投稿或其他事宜[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