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支援率下滑,為何民主黨卻沒有得利?

今天西方記者David Weigel發文分析:儘管特朗普民調走低,民主黨卻未能從中獲益。內部分歧、政策空轉和選民認同危機,讓這個“反對黨”顯得不那麼可信。下面是文章正文,發上來僅供大家參考借鑑,立場不同,請注意甄別。
儘管特朗普的民調持續走低,民主黨卻並未從中獲得明顯收益。這種“對手失勢、自己卻不漲分”的尷尬局面,正成為民主黨內部的焦慮源頭。
在近期一場採訪中,當眾議院少數黨領袖哈基姆·傑弗里斯被問及“民主黨是否過於聚焦薩爾瓦多”這一議題時,他迅速轉移話題,強調:“唐納德·特朗普的公眾支援率是美國現代歷史上最低的總統之一。”第二天,參議院少數黨領袖查克·舒默也宣稱:“特朗普的百日支援率,是80年來最低的。”
但當CNN記者反問舒默本人僅有17%的支援率,甚至低於特朗普時,他尷尬回應:“民調有漲有跌……我們的黨是團結的。”
民調資料顯示,儘管在特朗普執政期間民主黨在多場補選中表現超出預期,比如保持了威斯康星州最高法院多數、贏得多個地方選舉,但全國形象依然沒有從2024年的潰敗中恢復過來,支援率甚至低於2017年同期水平。Navigator Research(由民主黨背景智庫運營)指出,從特朗普上任起,民主黨的好感度始終處於負值區間:最初是44%-51%,100天后為43%-53%。共和黨雖略有下滑,但差距不大。NBC News 的民調更令人擔憂:民主黨整體支援率僅為27%,創歷史新低。更令人不安的是,這一低迷更多來自民主黨內部的“基本盤”失望。
在特朗普第一次執政的百日節點上,民主黨曾一度遙遙領先。昆尼皮亞克大學的民調顯示,民主黨在眾議院選票傾向上領先16個百分點。而如今,並無類似資料能讓民主黨人安心。根據眾議院共和黨選舉委員會的一項內部調查,在特朗普贏下的13個民主黨席位中,共和黨平均領先2個百分點。特朗普在這些關鍵席位的淨支援率也略微處於“水下”狀態。
黨內的共識不多,但對“為何沒人相信我們代表普通人”這一點,眾人意見出奇一致。前紐約眾議員賈馬爾·鮑曼在一檔播客節目中直言:“這是一個支援率只有27%的黨,它正在奄奄一息,需要新想法、新聲音、新能量。”而鮑曼與共同主持人、同樣因被親以色列組織重金攻打而落選的科裡·布什一致認為,如果黨內傾聽他們的聲音,結果會更好。
中間派則有不同解釋。他們認為,左翼的激進主張“嚇跑了”溫和選民,傷及整個黨的形象。Navigator 的另一項民調發現,在搖擺選區,多數選民認為民主黨“更關心他人,而非像我這樣的人”,而且“過於政治正確”,“不理解我們的價值觀”。
愛荷華州州參議員扎克·沃爾斯反駁華盛頓的悲觀論調:“我們今年有三場特別選舉,表現都超預期20個百分點。”他強調,基層動員與組織活力在地方表現出“巨大能量”。但這些勝利發生在低投票率場合,並未顯示那些在2024年背棄民主黨的選民願意迴歸。Navigator 的資料指出,74%的選民希望“對政治體制進行重大變革”,只有26%認為“小修小補”足夠。“如果你只是給他們一個‘美國1.2版本’,他們不會覺得日常生活有任何不同。”該機構研究總監伊恩·史密斯說,“他們想要真正的改變。”
還有幾個結構性因素可能解釋民主黨的困境:選民登記資料不利:以佛羅里達為例,2017年民主黨註冊人數還超過共和黨;而今,共和黨已領先120萬。拜登因素:總統高齡(81歲)、連任動機不明,成為黨內難以迴避的干擾項。特朗普學聰明瞭:2025年,特朗普不再像2017年那樣高調推動削減醫保計劃,也避免引發類似“廢除奧巴馬醫保”的反彈。共和黨目前在國會小心翼翼地討論醫保開支,避談重大民生削減,為民主黨“打醫保牌”製造了障礙。
選舉諮詢公司 Split Ticket 的合夥人拉克夏·賈恩則提出冷靜看法:民主黨目前的位置,正是許多失敗政黨在敗選初期的常態。“政黨下臺後,總要帶一段‘敗選之臭’。”他認為民主黨2017年的民調優勢屬於“反常現象”,因為當時特朗普未贏得普選票、民意基礎脆弱。相比之下,這一任期“更像傳統意義上的總統執政週期”。
正如華盛頓的常識:政治是一場耐力戰。但要從目前的“危機邊緣”走出來,民主黨必須回答一個關鍵問題:他們到底還能不能代表選民,尤其是普通選民?當前這場不對稱的民調走勢,也許並不是終局,而是提醒——贏得輿論,還需要有力的敘事、清晰的定位和足夠的改變。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