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了一年敲定大學的時候,帖主在公開信中告誡學弟學妹們要重視選校這件事,切忌“唯名校論”。
棕櫚君帶大家看下帖主的原文一窺究竟。
(上下滑動檢視完整原文)

—中文譯文如下—
致2025屆及以後的同學們:
當錄取結果陸續揭曉,大家即將決定未來四年在哪所美國大學度過之際,我想分享一段刻骨銘心的教訓。我是2024屆高中畢業生,目前就讀於南加州洛杉磯地區的一所社群大學,成長於一箇中低收入的亞裔家庭(日本文化背景),許多親戚都畢業於美日兩國的頂尖學府。
去年此時,我收到了普林斯頓大學的全額獎學金錄取——那曾是我的夢校。點開錄取通知的瞬間,我喜極而泣,父母也熱淚盈眶。作為高中畢業生代表,我手握GPA 4.7、SAT 1580的優異成績。那時我感覺自己站在世界之巔,直到今天,我都無以言表做出入學決定時是多麼高興。我還有其它選擇,比如伯克利、UCLA、杜克、南加大、波士頓大學、達特茅斯學院等眾多頂尖院校的Offer。當時被各種排名網站洗腦,覺得選擇"全球認可度最高"且提供全獎的普林斯頓簡直是理所當然。
當我來到普林斯頓後,所有的美好想象都被徹底顛覆:課程全線潰敗,社交舉步維艱,學術壓力與精英光環將我的心理防線碾得粉碎。面對父母的殷切期望,我只能編織"一切順利"的謊言。隨著我的心理健康狀況越來越糟,我甚至產生了輕生的念頭。再加上一段我投入了大量時間、金錢和思想的失敗情感,讓我心理崩潰達到了頂點,正在我家裡的朋友為我叫來了救護車,我住進了醫院。一個學期後,在未經父母同意的情況下,我獨自做出了退學決定。
大家可以從我這段經歷中得到什麼啟示?
如果時光倒流,我會告訴自己以及所有人,一定要選擇一所讓人真正感到舒適的學校,而非盲目追逐名校光環。正是當初擇校犯了錯誤,讓我如今深陷抑鬱泥潭,承受著破碎的戀愛感情與破裂的親子關係。
對於2025屆及未來的追夢者,我的忠告是:頂尖學府招生選拔嚴苛,無數GPA 4.0的申請者被拒之門外,自有其道理。不僅普林斯頓,所有藤校和其它精英學府都在尋找具有獨特目標與特質的人才。當初我選擇普林斯頓只為名校光環與人脈資源,但身邊盡是胸懷改變世界壯志的企業家、未來領袖與天賦異稟者。相較之下,我的入學動機顯得何其蒼白。如果你志在踏入這類學府,請找到真摯理由。
選擇一所大學點選支付入讀押金只需剎那,但這個決定可能會改寫整個人生。例如我現在有抑鬱症和其它永久創傷。如果能回到過去,我定會做出不同選擇。寫下這些文字,既希望無人重蹈覆轍,也期盼在洛杉磯地區結識願意相伴療愈的新朋友。

看完公開信內容,相信大家都和棕櫚君的感受一樣,非常痛心。同時這位學生的血淚經歷,在名校崇拜甚囂塵上的當下,為我們敲響警鐘:
1,孩子捲入名校並不是終點,挑戰依舊存在,家長們不要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
2,美本選校是時候放下唯名校論了,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選擇。
接下來,我們就好好聊聊這兩點。
亞洲父母在鼓勵孩子學習時常常會說一句話:“咬牙堅持一下,高中苦三年,等你到美國讀大學就輕鬆了”。
讀美本真的輕鬆嗎?事實上,相當多的大學生正被各種壓力席捲。
美國大學健康協會發布的《2024年全美大學生健康評估調查》顯示:26.3%受訪大學生壓力爆棚,50.5%受訪大學生正承受中度壓力,21.5%受訪大學生正承受輕度壓力,只有1.7%受訪大學生表示沒有壓力。

大學生肩上最重的擔子就是學業壓力:曾有MIT的學生在網路上吐槽學習壓力巨大,稱MIT有門叫Course 8的物理課程,班上15名同學,個個都有擁有難以置信的物理天賦,仍有半數人答不出來教授的問題。自己曾經擅長的物理,現在越學越討厭了。
像是加州理工、西北、賓大、哥大、芝大、康奈爾、聖母、卡梅等名校的本科生,因學習壓力巨大導致睡眠嚴重不足,平均每天睡眠時間不超過7小時。甚至有留學生在網上發帖求助“我校有沒有能哭的地方”。
同輩壓力同樣不容忽視:扎克伯格的華裔妻子普莉希拉·陳曾接受CNN採訪時稱,“我初到哈佛時,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覺得自己不屬於那裡。聰明是我唯一的優勢,但在哈佛,比我聰明優秀的人太多了”。
渴望父母認同也是學生的壓力來源之一:前年Reddit論壇上一個學生的自述至今令棕櫚君印象深刻。當年該學生被康奈爾,以及包括UCLA和伯克利在內的所有加州大學錄取,卻沒能從他父母口中聽到一句恭喜。甚至他的媽媽哭訴應該對他施加更大的壓力,這樣就能進入“更好的大學”,而這樣的態度實則對該學生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此外,孤獨感、破裂的情感關係、對前景的迷茫等等,都是造成學生們倍感壓力的原因。而負面情緒長久壓抑在心頭,沒有釋放的視窗,使得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最終導致學生不得不選擇退學,甚至走向更可怕的深淵。

所以這提醒我們當家長的,送孩子捲進名校並不是終點,而是開啟了人生的另一個新篇章,其中仍存在挑戰。
一旦發現孩子的情緒不對,一定要多給予包容和情緒上的疏導,不要輕飄飄的一句“你太脆弱了”刺傷孩子的心。
選校不要再“唯名校論”了
選擇適合自己的很重要
“以犧牲心理健康為代價,換取名校的一紙錄取通知,真的是所有孩子想要的嗎?”這個問題值得家長們深思。
回到文章開頭提到的這位亞裔學生,他提到了自己選校的血淚教訓:“一定要選擇一所讓人真正感到舒適的學校,而非盲目追逐名校光環。”
去年4月,還有一位普林斯頓CS專業的大三韓裔學生,在Youtube上釋出影片控訴在大學的痛苦生活,也分享了選校教訓:“學校的排名真的不重要,精神健康比任何名校學歷都重要得多。”

我們暫不評論大學究竟好不好,結合這兩位亞裔學生的經歷,棕櫚君想說美本選校時“匹配度”真的很重要!
如何選出適合自己的大學呢?這裡給大家推薦下——
棕櫚大道
選校調研三步法
第一步:建立初步選校名單

建議從以下幾個維度考慮
– 地理位置:區域/氣候/離家距離/區域特殊機會等
– 位置型別:城市、郊區或農村
– 專業:強勢專業或學科
– 體育:如果想成為一名大學運動員,美國國家大學體育協會(NCAA)級別
– 宗教:信仰、是否在意某些宗教要求
– 學生群體規模:群體大機會多,還是小而精
– 其他私人需要

(棕櫚給學員提供的選校意向表參考)
第二步:多維選校調研

– 官網調研學校資源
– 參加大學 Info session
– 參加 college fair 或與招生官聯絡
– 線下訪校(一定要親自感受)
– 社交媒體學生評價(Niche.com, reddit, quora, etc.)
– 和在校生聯絡
– 和學校 counselor 溝通
第三步:合理選校找契合

除了先去看一下自己的GPA、標化等成績在什麼層次,還可以透過下面這張選校調研表(部分),進一步自我查證:

(棕櫚給學員提供的選校調研表)
比如,你對學校的直觀感受如何?
看官方宣傳影片時有什麼感受?
校生評價學校的“負面”部分能否接受?
瞭解完學校的專業介紹,有什麼想法?
……
這些既能為後面的文書創作積累素材,也能讓我們深度思考到底一所學校是不是真的適合自己。
講實話,如果調研過程中,對某個學校沒有一點好感,也沒有一點想法,為什麼還要選它呢?這就是選校的邏輯。
—END—
為了幫8-11年級家庭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美國大學,以及更穩妥地拿下夢校Offer,我們將於4月27日上午10點帶來選校主題的線上講座——

歡迎掃碼新增小櫚學長,
傳送“選校”即可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