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RDCWH的結果大家都應該知道了。不知道的,我簡單再複述一下:
6+4+2
=10+2
=12
單位是萬億。
等式這麼寫,是有原因的。
總量是12萬億,結構分三塊:
6萬億是RDCWH透過立法程式新批的,4萬億是本來每年就有的年度新增額度裡拿出來的,2萬億是允許在化債Deadline之後,繼續“按原合同”償還的。
再解釋一下,也就是新增一部分,現有的額度裡調出一部分,以及本來要求化債大限到期前必須解決的允許拖延一部分。
幾個問得比較多的問題。
第一,什麼叫化債?
準確的表達應該是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hidden debt)。
中國的政府債務結構,包括:
1)國債,也就是中央政府的債。
2)地方政府法定債務。
3)地方政府隱性債務。
本質上,都是政府為了支出借的錢。差別是誰借的,以何種主體何種方式何種成本借的。
隱性債務,從財務和金融的角度,一般被看作表外債務,也就是不進入資產負債表,因此被稱為“隱性”。
隱債一般透過法律形式上的“平臺公司”作為舉債主體來舉債,但事實上由地方政府兜底。
因為是表外債務,是平臺“公司”的債務,因此,融資難度和成本就比表內的名正言順的地方政府法定債務要大要高。
化債的含義,就是把這些隱性的表外的債務,置換成表內的法定的債務,由此降低融資難度和成本。
2)為什麼政策核心是化債,而不是所謂的“刺激消費”等大家討論的?
事情有輕重緩急之分,消費也不是不做,而是在於在當下的決策體系下,化債問題,被當作最為重要的抓手,因此被最優先和積極處理。
3)化債涉及到的“十萬億”,錢從來哪裡?會不會印錢引發通脹和貶值?
化債的本質,是債務置換。也就是用一筆新的債務,置換一筆舊的債務。
打個比方,一個家庭,子女欠債到期,難以償還。現在由父母新出具欠條給債主來替代子女的,本質上只是欠債主體和償還期限以及利息的區別,並不涉及”印錢“的環節。
4)怎麼影響實體經濟?
有人說十萬億的刺激,規模大超預期,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也有人說,十萬億都是置換化債,沒有增量,意義不大,這種說法也是不對的。
假設沒有化債,地方政府疲於應付即將到期的平臺隱性債務,不但要付息還要還本,本來用於民生和其他專案建設的資金,可能被擠出用於還債。一些政府專案的資金結算,就會被拖延,甚至出現惡劣的“以刑化債”,這些對經濟的傷害是不小的。
化債後,不管未來如何,至少地方可以在當下有更多空間和資金,用於解決經濟本身的發展問題。
5)怎麼理解對市場的影響?
有人說我昨天的文章什麼都沒說,但其實什麼都說了,可以再結合政策的釋出結果細品一下:
我提供幾個角度,僅供參考:1)“小作文” 被定價了多少?2)下午的“真章”與預期比,如何?3)Trump確定即將上臺,我們現在已經到了“Whatever it takes”的時間節點了嗎?4)如果是一箇中期的提振思路,是一次性釋放超預期的規模好,還是分階段分步驟,“好鋼用在刀刃上”好?5)除了今天的“真章”,不要忘記,接下來還有年底的ZZJ會議,經濟工作會,明年的兩會。
請點選上方名片,關注本公眾號。由於微信系統改版,關注後請點選右上角,選擇“設為星標”與“置頂”,以獲得最及時的文章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