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西網綜合)近期,麥克馬斯特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揭示,超加工食品(UPF)不僅與高血壓、膽固醇升高等健康問題相關,還可能透過一系列機制對心臟代謝造成負面影響。該研究對6000名加拿大成年人進行了精確抽樣調查,結果表明超加工食品的攝入量與心臟病、2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顯著相關。該項研究由麥克馬斯特大學運動機能學研究團隊主導,並於本週三在同行評審期刊《營養與代謝》上正式釋出。研究人員發現,即使在調整了體重指數(BMI)、體力活動水平以及社會經濟因素後,超加工食品與心臟代謝健康問題之間的關聯依然顯著。超加工食品的影響根據CBC的報道,研究共同作者、博士生安吉麗娜·巴里克(Angelina Baric)表示,超加工食品(包括薯片、熱狗、熟食肉類、蛋白棒和健康早餐麥片等)通常含有大量新增劑、糖、鈉和飽和脂肪。研究顯示,這些食品的攝入不僅與血脂、血糖異常以及心臟病風險增加有關,還可能透過炎症反應、胰島素抵抗等機制加重健康問題。巴里克補充道:“這些食品通常由天然食品中提取的成分組成,但卻遠離了自然的食物形態。例如,即使是號稱健康的食品,如蛋白棒和早餐麥片,也屬於超加工食品的一部分。”

影響因素與社會經濟差異該研究還發現,低收入家庭和低教育水平人群的超加工食品攝入量較高。研究指出,這類食品的廣泛消費可能與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有限的營養知識以及不平衡的社會資源分配有關。“食用超加工食品的風險不僅存在於低收入群體,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人群,特別是健身和健康市場的消費者,也可能食用蛋白粉、能量飲料等超加工食品。雖然這些食品有時被視為健康選擇,但它們仍然包含大量的人工新增成分,”巴里克解釋道。心臟代謝風險的潛在機制研究團隊還發現,超加工食品對心臟代謝的影響可能並不僅僅透過體重增加發生。巴里克指出,這些食品可能引發炎症反應、改變體內的營養成分吸收機制,甚至透過啟用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相關的生物標誌物加速健康風險的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