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筆記俠(Notemans) 責編 | 賈寧 排版 | 沐言
第 8848篇深度好文:6431 字 | 17 分鐘閱讀
筆記君說:
在1800多年前,曾有這樣一個人:
別人的背景是“四世三公”,而他爸爸是太監的乾兒子,經常因為這件事被人嘲諷。
他出道時,只有微薄的本錢,在第一次戰役中就基本賠光,自己也差點搭上性命。
他依附當時的巨頭做小弟,是標準的“三無草根”(沒錢、沒兵、沒地盤)。
他就是曹操,一些人認為他是“亂世之奸雄”,另外一些人覺得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傑”。
在《三國演義》和一些戲曲作品中,他更是被描述成了心機深重,做事不擇手段的反面人物。
毛澤東主席十分敬佩曹操,曾提出要“為曹操翻案”,並在詩詞中多次表達了對曹操的敬佩之情。
其實,這種種光環和罵名的背後,和他一生中4次正確決策有關係,他稱得上是東漢末年“最牛創業者”。
那曹操是怎樣逆勢翻盤,最終成為北方霸主,進而奠定了晉朝統一天下基礎的呢?
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東漢末年的歷史現場,從曹操的決策中,獲得我們的認知提升。
希望今天的內容,對你有所啟發。
一、收編青州兵
別人“剿匪”他“併購”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的故事,在《三國演義》中為我們所熟知。起初討董聯軍氣勢洶洶,逼得董卓一把火燒了洛陽,遷都到長安。
但在此之後,聯軍就失去了動力,不肯繼續前進,每天喝大酒開party。
這時候曹操認為董卓已經逃跑,正是追擊的好時機,於是獨自帶兵西進,卻沒想到在滎陽汴水之戰碰上硬茬,被董卓部將徐榮打得大敗,曹操本人身中流矢,帶領的幾千人也幾乎全軍覆沒。
汴水慘敗之後,曹操認識到陳留兵戰鬥力不行,於是與曹洪、夏侯惇轉到揚州募兵。此時揚州的丹陽是出精兵之地,所以曹操才有此行。
在丹陽曹操招募了數千精銳,雖然後來叛逃了一部分,但仍然有3000人左右,從此這支“丹陽兵”就成了曹操部隊最初的骨幹力量。
這時候的曹操,領著這支人馬前往河內郡,暫時依附袁紹帳下。
沒過多久,他迎來了獨立的機會。
先是“黑山賊”和南匈奴聯合襲擊了反董聯軍的大後方,曹操帶領丹陽兵成功擊潰了這支隊伍,開始嶄露頭角。
公元192年,號稱百萬的青州黃巾軍衝入兗州,兗州刺史劉岱迅速集結人馬進攻黃巾叛軍,劉岱戰敗並被黃巾軍所殺,黃巾軍的聲勢更加浩大。
劉岱一死,兗州一時無主。
曹操的謀士陳宮、荀彧等人建議趁機佔領兗州,濟北相鮑信也支援這一提議。
於是曹操和鮑信組成聯軍與青州黃巾軍對戰。很不幸鮑信戰死,曹操派人尋找他的遺體都沒有找到,只好刻了個木頭人穿上鮑信生前的衣服,祭奠安葬。
鮑信的隊伍由一個叫于禁的人帶領加入曹軍,于禁後來也成長為曹軍一名重要的將領。
後來曹操採用機動戰術,不和敵人硬碰硬,而是切斷他們的補給線。
青州黃巾軍靠攻城略地維持給養,男女老少都混在一起,走一路吃一路,一旦連續敗北,處境便極為困難。
在他們敗退至濟北國時,已是寒冬季節,更是衣食無著,飢寒交迫,曹操趁機加強政治攻勢,對黃巾軍“開示降路”,敦促他們趕快投降。
黃巾軍走投無路,經過談判,終於同意歸降,接受曹操的指揮。曹操共得降兵三十餘萬人,家屬男女百餘萬人。曹操大為高興,宣佈既往不咎,一個也不加以傷害。

他從三十餘萬降兵中挑出特別精壯的老兵五六萬人,編成了一支獨立建制的部隊,號稱“青州兵”,剩餘降兵則和所有家屬一起,被組織起來,安排到鄉間進行耕作。
在很多人看來,曹操是撿到了一個天上掉下來的“大餡餅”,收編了青州兵,從此走上稱霸之路。
其實,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曹操收編和使用青州兵的條件,基本上可以推測為以下4點:
1.發放私有土地。(因為幾年間的戰亂使兗州大量土地變成了無主之地)
2.繳納少量賦稅。(所謂“官六民四”的超高稅率是2年後屯田時才開始實行)
3.被選拔的青州兵有分紅待遇,家屬也享受更好的稅收優惠政策。
4.“降曹不降漢”,就是青州兵不隸屬於地方,只對曹操一個人負責。
從上面我們不難看出,在“收編青州兵”這件事上,曹操展現出的決策智慧是充分了解了青州兵“解決生存問題”的核心利益關切,給他們“為我所用”的活路而非趕盡殺絕。
從而成功地團結了絕大多數人,從一個只有幾千人的小軍閥,一下變成了有十幾萬人馬的實力派。
有些表面上的“第一桶金”和“大餡餅”的背後,其實是決策智慧和深度博弈的結果。

正如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筆記俠PPE2025級導師張國剛教授所說:“決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講讓群眾理解的道理,去做他不瞭解的事。這樣你的政策就比較容易推行下去。”
在我們的商業界,也有類似案例。
在2010年到1015年網際網路“千團大戰”期間,全國有5000家團購平臺。
美團透過精細化運營(地推團隊管理、技術系統建設)和資本優勢(阿里、紅杉等投資)逐步勝出。
到2015年,行業前三為美團(市場份額約為52%)、大眾點評(市場份額約為30%)、糯米(市場份額約為13%)。
最終,美團與大眾點評以5:5換股成立新公司"美團點評",實際控制權向美團傾斜。美團當時的策略是:
1.雙品牌運營
保留"美團"與"大眾點評"獨立APP,美團主攻高頻交易(外賣、到店),大眾點評專注低頻高價值業務(婚慶、醫美)。
2.保留核心團隊
大眾點評核心團隊(如聯合創始人李璟)轉任顧問,200餘名重點技術人員轉入美團研發體系。
3.業務自治權
大眾點評保持獨立決策權在本地生活內容領域,2016年仍自主推出"必吃榜"等IP。
這種"戰略合併+業務協同"的模式,既避免了直接吞併引發的文化衝突,又透過資源整合實現效率提升,成為網際網路併購經典案例。
後續美團延續了這個策略,在收購摩拜單車等案例中,同樣採取保留品牌、整合後臺的路徑。
真正的征服不在於消滅對手,而在於將其轉化為新秩序的建設者。

收編青州兵後的幾年裡,曹操忙著跟徐州的陶謙和偷襲兗州的呂布等軍閥交戰,過得也很辛苦。
與此同時,經歷了董卓之亂和李傕郭汜之亂的漢獻帝,終於從長安逃脫,歷經千辛萬苦回到了洛陽。
但是經過董卓幾年前撤離時候的一場大火,這時候的洛陽已經殘破不堪,而且因為缺乏糧食,很多朝廷的文武官員只能自己去採野果野菜填肚子,甚至有不少官員餓死凍死。
於是,東漢朝廷開始派人向各地方諸侯求援,要求大家來“勤王”。
但是在很多人眼裡,“勤王”是個大坑。
比如以“能打”著稱的呂布。漢獻帝在河東時,曾下詔讓呂布前去迎接。後世推測張楊和呂布關係很好,漢獻帝是聽張楊的主意召呂布勤王。
呂布有誅殺董卓擁護皇帝的功勞,前去護駕理所當然。可是呂布聲稱缺乏軍費,導致沒法前往。缺乏軍費對於呂布只是個藉口。
因為後來他在中原與曹操、劉備混戰從未出現過軍費困難一說。之所以推脫是因為呂布認為勤王只能博得個空名,是沒什麼賺頭的賠本買賣。
比如荊州的劉表。當朝廷的使者到荊州之後,他僅僅派兵幫忙修築宮室,答應向朝廷輸送一些物資。劉表之所以這麼做,估計跟他不思進取,只想守好自己“一畝三分地”的態度有關。
又比如當時實力最強的袁紹。雖然袁紹的謀士沮授建議袁紹迎接皇帝,並提出了種種好處,但是最終遭到了反對。

袁紹的另外一個謀士郭圖認為復興漢室太過於困難,不如等待機會代漢自立。另外如果把皇帝迎接過來,等於給自己找了個“領導”,以後辦事就會受到牽制。
此外,因為當初袁紹曾經質疑過漢獻帝的合法性,甚至圖謀立當時的幽州牧劉虞做新的皇帝(因為劉虞的嚴詞拒絕而沒能成功)。
所以袁紹跟漢獻帝之間也是有別扭的,再加上他受限於自己的格局,最終沒有選擇迎接皇帝。
綜合以上三位諸侯,我們可以看出:決策者如果過度看重眼前利益,就會造成短視,錯失決定未來的大好機會。

轉過來再看曹操。起初在關於是否要迎接皇帝這個問題上,曹操陣營也不乏反對聲音,一些人同樣認為皇帝是一個累贅,並不能帶來什麼回報。
這時,他的首席謀士荀彧給出的建議是:“奉主上以從人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
這是一份非常漂亮的戰略規劃。它十分完善,一共分為三個層面:
第一,匡扶漢室,掌握輿論優勢; 第二,掌握皇帝,佔據正統性和話語權;
第三,順從民意,爭取人才資源。
這很好地順應了當時人們依舊忠於漢室的心理,順勢而為,能得到豐厚的回報。
於是,曹操採納了荀彧的建議,歷經周折,在董昭的協助下,費盡周折把漢獻帝從洛陽迎接到許縣,並改名許都,從此成為皇帝的保護者,佔據了極大的政治優勢。
這裡帶給我們的思考是:決策者要有戰略眼光,要對事物強弱變化有充分的判斷。如果只能看到短期利益而忽略對具體實際情況的分析,就會陷入決策的誤區。
曹操迎接漢獻帝到許都之後,就開始著手解決糧食問題。
因為連續的戰亂和破壞,當時糧食極度匱乏,糧價飛漲,一斛(古代計量單位,東漢的一斛相當於今天的60斤
)穀子賣到了五十萬錢,一斛豆麥賣到二十萬錢。
河北袁紹的部隊靠採桑葚充飢,江淮袁術的部隊摸河蚌當飯吃。有的部隊因為沒有糧食而餓散了夥,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慘劇。
即使這樣,很多軍閥的部隊只是忙著拉隊伍搶地盤,卻從來沒有重視過糧食問題。
這時,東阿縣的縣令棗祗建議曹操實行屯田。
曹操認為屯田是個好辦法,他對大家說:“自古以來,安定國家的辦法,就是要有強大的軍隊,充足的糧食。
秦國任用商鞅,廢除舊的土地制度,獎勵開墾荒地,富國強兵,統一了天下;漢武帝實行屯田守邊,加強了國防力量,平定了西域各地。這些都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好榜樣。”
公元196年10月,曹操頒佈了《屯田令》,任命棗祗為屯田都尉,任峻為典農中郎將,招募老百姓屯田。同時,命令各地軍隊也要屯田。
屯田主要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軍屯,以營為單位,每營60人,叫作“佃兵”。
一種是民屯,以屯為單位,每屯50人,叫作“屯田客”。
這些屯田客由國家撥給田地,按軍事編制。用官府耕牛的,所產糧食官得六分,民得四分;不用官牛的,對半分成。屯田客有國家保護,可以安心生產。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雖然50-60%的稅率在今天看來是不可想象的高稅負,但在當時天下大亂的環境下,至少這些老百姓可以有一個安生的環境踏實過日子,這在當時是一個巨大的進步舉措。
推行屯田政策之後,曹操還獎勵耕作,保護莊稼,同時大力興修水利,用於農田灌溉和糧食運輸,使遭受嚴重破壞的農業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起來。
當年就收穫糧食百萬斛(6000萬斤),從此曹操的部隊再也沒有出現過糧食危機。
曹操在許昌周圍屯田取得了成功的經驗後,就在其它地方推行。
農業的發展和軍糧問題的解決,為曹操打敗群雄,統一北方,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1952年11月,毛澤東視察河南安陽,參觀殷墟。他對隨行人員說:漳河,就是曹操練水兵的地方。曹操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在這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還在這一帶實行屯田制,使百姓豐衣足食,積蓄力量,逐漸統一北方,為後來晉統一全國打下了基礎。
我們可以看到,從屯田制的提出,到試點實施,再到大力推行和後續效果,說明了屯田制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策。
正如張國剛老師所說:“選擇正確的決策,付諸實施,能夠執行,這三者缺一不可。不能付諸實施的,就是紙上談兵。”

官渡之戰,可以說是曹操一生中的“至暗時刻”。
曹操和袁紹雙方圍繞官渡這個必爭之地,見招拆招,幾乎用盡了全部手段。
最終,曹操靠許攸的連夜歸降,果斷決策親自率領精兵突襲袁紹屯糧的烏巢,大獲全勝。
於是,有些人就認為,官渡之戰的決勝因素是許攸歸降這個“黑天鵝事件”和曹操堅持到最後一刻,果斷All in的勇氣。而這就未免有些偏頗了。
勝敗有憑,我們還是回到歷史的決策現場來看。
早在袁紹一方召開對曹操集團的戰略決策會的時候,袁紹的謀士們就吵得不可開交,意見非常不統一。
郭圖、審配一方是速戰派,主張速戰速決打死曹操。
沮授和田豐則完全相反,是消耗派,主張以逸待勞打持久戰,耗死曹操。
最終速戰派勝出,袁紹拍板馬上出兵攻擊曹操。
袁紹集團的最大問題在於:戰略已經定下,但是爭論還沒結束。
於是,在整個官渡之戰期間,袁紹集團出現了非常大的內耗,各派系的謀士和武將之間相互拆臺下絆子,導致戰術執行出了大問題,張郃高覽等將領更是被逼投降曹操,造成了最終的大潰敗。
袁紹舉兵南下的訊息傳到許都,曹操內部也展開了大討論,大部分將領認為這仗沒法打。(諸將以為不可敵)
孔融等人更是主張直接向袁紹認慫投降。
在這個關鍵時刻,曹操的首席謀士荀彧站出來說:“袁紹沒什麼可怕的,他兵馬雖多但是法令不整,田豐剛愎而好犯上,許攸貪婪而不檢束,審配專權而無謀,逢紀果決而剛愎自用。
這兩人料理後方,如果許攸家犯了法,一定不會放過,許攸必然叛變,至於顏良、文丑,不過匹夫之勇罷了,可以一戰而擒!”
這時,曹操也說出了對袁紹的判斷:“我從小就跟袁紹玩,袁紹志向大智商小,看著猛膽子小,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

我們可以看出,袁紹那邊的謀士派系林立,在建議時都出於自己的利益考慮,產生了極大的內耗;而曹操雖然聽取大家意見,但是最終決策時還是與荀彧單獨拍板,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所以,別管其他人都覺得不能打應該求和,在曹操和荀彧最終定調之後,曹操集團的所有人就堅定不移地執行戰略。
在整個戰役期間,絕無內耗,眼裡只有勝利這一個導向。
其實,在官渡之戰最焦灼的時刻,曹操打過退堂鼓,他寫信給荀彧,商量是否可以退守許昌。
在這個關鍵時刻,荀彧在回信中是這樣說的:“眼下我們軍糧雖少,卻還比不上當年楚、漢在滎陽、成皋之間那樣艱難。
當時劉、項雙方都不肯先退,先退的一方必定處於被動,您僅以敵十分之一的兵力,就扼住敵人咽喉整整半年了。
敵人的底細已經清楚,銳氣已經枯竭,局面必將有所變化,這正是使用奇謀的良機,不可失去!您再堅持一下。”
正是荀彧給了曹操決策的底氣,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烏巢奇襲曹操親自帶隊燒光袁紹軍的糧食,戰局瞬間逆轉。
歷時一年的官渡之戰,以曹操大獲全勝而告終。
從曹操和袁紹的決策過程和得失中,我們可以看到張國剛老師的精闢見解:
① 政治家和企業家的決策,最重要的是敏感和直覺,聽多數人的意見(瞭解大家的利益關切);
② 與少數人商量(解決自己專業知識的不足);
③ 拿自己的主意。
這是決策中的重中之重。
小互動:各位筆記俠的讀者,如果你穿越回東漢末年,你更願意追隨曹操、劉備、孫權之中的哪一位君主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見解。
歷史不會簡單重複,但是經常押韻。我們讀歷史並不是單純用來增加談資,而是要用歷史的智慧破解當下的問題,尋找屬於自己的思想出路與實踐出路。
歷史不是故紙堆裡的標本,而是流動在血脈中的智慧基因。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古為今用,學以致用。
在當下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企業家發現:我們當下面對的組織裂變、戰略抉擇、危機管理等等問題,都能在《資治通鑑》中找到原型。
今天的企業家和創業者,不僅要面對全球化和數智化的機遇與挑戰,也要面對決策、見識和智慧的挑戰。
偉大決策的本質,從來不是資源堆砌的陣地戰,而是認知升維的持久戰。
為此,作為第一個面向企業家的PPE(政經哲)課程,筆記俠“第五代企業家PPE班”高揚“天下格局,有容乃大”的旗幟,致力於為中國新一代的企業家和創業者提升和放大見識。
什麼是PPE?
PPE,即(Philosophy哲學,Politics政治,Economics經濟),通譯政經哲。最早由英國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於20世紀20年代初設立,被譽為人文社科類最頂尖的專業之一。
PPE可以幫助企業家更好地理解社會、政治和經濟環境,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影響企業的運營和發展,從而指導企業戰略和決策。
筆記俠PPE課程2025級,特別邀請了本文提到的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張國剛老師擔任2025級2期歷史學模組導師。(課程報名截止日期:2025年3月20日)
張國剛老師說:“知識和能力變成智慧必須要通識,而通識主要是人文教育,尤其是文史哲。”
他將以研究中國歷史和《資治通鑑》四十餘年的學術功力,縱橫古今,高屋建瓴,帶領我們挖掘《資治通鑑》中的文韜武略,讓我們獲得傳統經典中現代意義的同時,開啟中國式管理思維與人生智慧。
在這樣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希望更多的優秀企業家和創業者,在筆記俠PPE(政經哲)班的思想結構與社群組織中,去構築在大時代下的大見解和大格局。
掃描下方海報二維碼或點選“閱讀原文”報名,加入筆記俠PPE(政經哲)大家庭


點選下方圖片,瞭解PPE2025同學名單
參考來源:
1.《曹操:衝出危局的清醒者》,作者:韓昇,中華書局
2.《〈 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增訂本),作者:張國剛,中華書局
3.《三國爭霸》(全三冊),作者:渤海小吏,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4.《三國志》,作者:陳壽,新世界出版社

好文閱讀推薦:
分享、點贊、在看,3連3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