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的“吳中對”到底講了啥,知名度為何遠不及孔明的“隆中對”

全文共3268字 | 閱讀需7分鐘
初中課文《隆中對》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哪怕對歷史不甚瞭解的人可能也能談論一二。隆中對不僅體現了諸葛亮的遠見卓識,還成為了蜀漢幾十年的發展綱領。
讓劉備能夠一改之前毫無章法的胡亂發育,迅速明確發展目標,崛起成為三足鼎立的其中一足。
但早在七年之前,東吳的魯肅就提出過一個與“隆中對”頗為相似的“吳中對”,又名“榻上策”。其也成為了東吳發展的重要理論依據,可以說“吳中對”之於東吳就如同“隆中對”之於蜀漢。那麼“吳中對”到底講了什麼?有什麼高明之處?其知名度為何不及“隆中對”呢?
上圖_ 孫權題跋像
  • “吳中對”講了什麼?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魯肅在周瑜的引薦下與孫權見面。此時孫權剛剛繼任吳主,對東吳未來的發展方向尚不明晰,兩人相談甚歡。在一次宴會結束後,孫權單獨召回魯肅,與其“合榻對飲”。孫權說自己“思有桓文之功”,但不知道如何發展,想聽聽魯肅的意見。
魯肅卻表達了不同的想法。他認為當時的天下局勢與春秋戰國時期相差甚遠,反而與楚漢爭霸之時非常相似。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就相當於彼時的項羽控制楚義帝,而孫權也可以做一做那漢高祖,尋機發展,成就霸業。
上圖_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
“吳中對”提出了一個大方略——“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此處第一次用到了“鼎足”這一詞,說明魯肅看得很明白,天下沒有那麼快能夠統一。最好的發展思路就是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然後關注外部環境是否有機可乘,一點點擴充自己的勢力。
具體的發展步驟分為三部分。
一是“剿除黃祖,進伐劉表”,佔據戰略要地荊州。
二是沿江北上,攻佔益州,“竟長江所極”。統一長江以南,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
三是建號稱帝,尋機北伐,圖謀天下。由於當時“北方多務”,諸侯間相互攻殺,很少會將注意力放到南方,這正是東吳發展的良機。
上圖_ 黃巾起義示意圖
  • “吳中對”為何能和“隆中對”相提並論,它的優勢體現在哪裡?
“吳中對”提出“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
在桓帝、靈帝時期,宦官干政、黨錮之禍、就算是黃巾起義爆發,大漢王朝也只是亂而沒有到要亡的地步。就連曹操這樣的梟雄,那個時候的夢想也只是做一個為國征戰的徵西將軍罷了。直到董卓禍亂京城,諸侯之間混戰,有識之士才慢慢意識到漢室將亡。
確立“漢室不可復興”這個觀點之後,就明確了發展是完全為了自己的霸業,做事情可以儘可能考慮自身利益。天下人都知道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如果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那勢必會直接走到曹操的對立面、與曹操正面對抗,這樣就失去了外交的主動性與靈活性,顯然不是上策。就比如劉備,前期與曹操為敵,幾乎顛沛流離,無立錐之地。
上圖_ 曹操(155年-220年)
而東吳就不必顧忌這些。只要是與自己有利,與誰敵對、與誰結盟,都不是特別重要的事情。而魯肅本人,甚至之後東吳的整體思想都是如此。所以東吳既可以和蜀漢組成孫劉聯盟,一同對抗曹操;也可以在劉備想要討伐東吳之前向曹魏稱臣,以防曹劉兩方的夾擊。
雖然在亂世的初期,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發展、作戰就會擁有正統性,同時也有利於團結許多還想復興大漢的有識之士。但凡事都有對立面,一旦樹立起了這樣的人設,打著“漢賊不兩立”的口號,發展就會失去靈活性。而且隨著時間流逝,漢室的正統性消失的時候,這個舉措會顯得更加得不償失。到了蜀漢後期,外地前來投奔蜀國的人才寥寥無幾,甚至諸葛亮五次北伐都更像是在完成興復漢室的執念,還消耗了蜀漢大量的國力。
上圖_ 諸葛亮北伐線路圖
“曹操不可卒除”是“吳中對”提出的另一個觀點。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以弱勝強,展現出強大的軍事能力。外加其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之大,是其他諸侯難以企及的。以當時曹操的勢力,畢其功於一役顯然是不可能的。在袁紹失敗之後,也沒有誰擁有如此大的資本與曹操一戰。
不與曹操敵對,在江東猥瑣發育,鞏固地盤,依著長江天險,擁有自保之力,顯然是東吳發展的最好策略。當曹操圖謀江東之時,也可透過外交政策,聯合其他勢力一起抵禦曹操。這個觀念與諸葛亮的“隆中對”如出一轍,但不同的是,諸葛亮那個時候可以明確是和東吳進行結盟,而七年之前的“吳中對”卻還沒有明確的目標。
上圖_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
  • “吳中對”為東吳提出了具體可行的發展戰略。
鞏固江東,奪取荊州,再沿江而上佔據益州,就形成了沿長江南北的對峙。這個對策與“隆中對”是十分相似的,都提出了橫跨荊、益的發展規劃。從劉備集團後續的發展來看,顯然是存在實際落地可能的。而且,在曹操官渡大勝之後,統一北方只是時間的問題,其他諸侯的生存空間被壓縮,荊州、益州的戰略位置就顯得更加重要。
“吳中對”提出的這一戰略,相比“隆中對”有一個獨特的優勢。蜀漢由盛轉衰的一個原因,是沒有處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係,與東吳的聯盟出現了裂痕,導致雙方交戰,消耗國力。因為一直防備東吳,所以蜀國的兵力一直兩分,荊州和益州千里之遙,這也是導致蜀國衰弱根本原因之一。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上圖_ 荊州各郡劃分圖
而東吳則不會出現上述問題。針對荊州問題,東吳一方相比蜀漢有更好的地理優勢,且“吳中對”的戰略前提就是梳理好江東內部的因素。換言之,荊州對於蜀國,是四戰之地。川地與荊州來往不便,一旦主力入川,荊州不能久守。而荊州對於東吳,卻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東吳佔領荊州,只會增強實力而無後顧之憂。
上圖_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
  • “吳中對”為什麼不如“隆中對”知名度高。
對於民族問題的重視不夠。
建安十三年,孫權率領周瑜、呂蒙、甘寧等大將第三次進攻江夏,此一戰最終得以功成,孫權順利佔據江夏,斬殺黃祖。但值得注意的是,“吳中對”提出的時間是建安五年,據此時已足足過去了八年,而剿滅黃祖僅是戰略的第一步。東吳集團為何行事如此拖沓?以至於錯失了最好的發展機會,讓曹操成功統一了北方,能夠騰出手來對付東吳。
原因是東吳內部不穩,分佈在江南山區的少數民族——山越,牽制了東吳很大的精力。俗話說“攘外必先安內”,內部不穩的東吳自然得先解決內部的問題。但山越一族人數眾多,又地處山區,實在難以快速剿滅。直到建安十一年,對於山越的軍事行動才告一段落。
上圖_ 東吳版圖
魯肅為東吳謀劃之時,只看到了“北方誠多務也”,卻忽略了東吳自身的不安定因素。或者說,魯肅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少數民族原來具有這麼大的威脅,以至於之後面對山越問題時,也不能夠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導致延緩了東吳統一江南的程序。
這也是“吳中對”不及“隆中對”的地方。隆中對提出“西和諸戎,南撫夷越”顯然視野更加廣闊。其不僅看到了戰略層面的問題,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到了民族問題。可以說蜀漢能很好的解決西南地區的民族問題,是和諸葛亮早就定下的民族方針分不開的。
上圖_ 劉備(161年-223年)
  • “吳中對”實現度不夠。
“隆中對”為什麼能夠被後人所推崇?因為其內容除了最後的結果,幾乎全都應驗了。橫跨荊益、攻佔漢中、東和孫權、北拒曹操,讓劉備從毫無根基一躍成為三足之一,看得人目眩神迷。
而“吳中對”所記載的內容中,光“剿除黃祖”就足足剿了八年,荊州更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才由呂蒙奪回來。那個時候,天下大勢早已大變,三足鼎立,益州的主人也不是那個闇弱的劉璋了。甚至於包括魯肅在內的許多天下英雄都已經不在人世,東吳這才猶如姍姍來遲般完成了“吳中對”的第一步,或者可以說“吳中對”提出的戰略已經徹底的失敗了。
上圖_ 三國演義
  • 《三國演義》令諸葛亮與“隆中對”的知名度更上一層樓。
《三國演義》小說和改編的電視劇是許多人瞭解三國曆史的重要途徑。而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重點宣揚的是一種“尊劉”的思想,因而蜀國的一些人物形象都被樹立得十分高大,而魯肅卻被塑造成一種老實、木訥的人物形象。其結果就是,“三顧茅廬”、“隆中對”被書寫成千古流傳的佳話,而“吳中對”卻籍籍無名。
參考資料:
[1]《三國志》陳壽
[2]《魯肅及其_江東對》張雲江
[3]《魯肅權謀思想簡論》沈驊
[4]《魯肅三策與東吳建國》鄭佩鑫
[5]《魯肅與諸葛亮_誰更高明》袁南生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