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新三國》,我向吐槽過的金庸劇道歉

文/六神磊磊
偶然地,看了部十年前的歷史大片新《三國》,被雷得外焦裡嫩,就上微博吐槽了幾句。我說要向之前吐槽過的金庸劇道歉,錯怪你們了,你們比新《三國》還是強點兒。
但有個別說我是“先入為主”,說老三國“只會照抄原著”,新三國拍得比較“活潑”“有創新”。
答應了微博網友寫一篇,新《三國》到底爛在哪裡,今天就兌現一下。文章不是針對任何個人,也不是去否定他們別的作品,完全就劇說劇,是出於對三國的感情。
十年前的劇,為什麼今天要吐槽下?因為我發現新《三國》像是一個標本,它潰爛的歷史觀、英雄觀,恰恰是今天許多人想法的映照。理解了新《三國》,就能理解今天許許多多的奇葩現象。
文字稿篇幅有限,只說幾個最根本的問題,大約5000字。
首先,新《三國》的所有演員,乃至於攝影、音樂、服化道等等,都先排除在今天的吐槽之列。

說句大家可能會意外的話:

爛,演員有責任;但是爛成這樣,根子不是演員。

有朋友可能會問:主角們拉垮成那樣,你看不出來?當然看得出來。以後有機會另文再說。
但新《三國》整部戲,根子是爛的。記得《潛伏》裡站長的話吧,天津的命運,在幾個偷偷摸摸的間諜嗎?那麼多整編師丟了,那麼多大城市丟了,我們還在這裡抓幾個臥底演員,批判服裝道具,批判一下怪眉日眼的BGM,是根本嗎?
倪大紅不是好演員嗎?為什麼這個司馬懿就不成立?於和偉演《三體》也還不錯吧,怎麼演劉備就光盯著地板了?老三國裡的闞澤,挺靈的吧,張喜前老師演的,到了新《三國》怎麼就立刻不靈了?演員只是表象,而不是根本病灶。一個潰口看著嚇人,但根源在別的地方。
先說第一個根源,新《三國》的歷史觀是幼稚並且粗暴的
幼稚,往往帶來粗暴;粗暴則又往往是幼稚的表現。
拍《三國》,有一個大前提是必定要立住的,就是要看得見人民的痛苦,要有一個基本的人本立場。

漢末到三國是亂世,是“生民百遺一”的慘痛時代,苦難是它的基本面,是人民每天面臨的東西。你作為現代人,但凡要拍“歷史正劇”,可以描寫亂世,但不可以吹捧、羨慕。記住你謳歌的只是亂世裡的英雄,是人性在亂世中的光輝,而不是鮮血和殺戮本身。
這裡就不能不提老三國,它的底色是悲天憫人的,充滿人文主義精神。上來拍的黃巾起義,後來拍董卓霸京師、曹操攻徐州、劉備攜民渡江等等,都用各種方式描繪民眾的痛苦和戰爭的殘酷。
劉備攜民渡江那一段,就拍了一對逃難母女的故事,小女兒不幸死去,催人淚下。
所以老三國裡的人物雖然也說“亂世必出英雄”,但你不會感覺片子本身喜亂樂禍、殘暴無仁,原因就在這。
不容易啊,1994年的境界。

相比老《三國》歷史觀的渾厚正大,新《三國》的歷史觀則幼稚偏邪。

它完全缺乏人文主義精神,骨子裡瀰漫著一種對殺人取地、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豔羨和雀躍,彷彿一個失心瘋的中下層階級,卻拼命想充當統治階層的代言人。
它很愛宣揚“大亂”是好機會,喜歡和平的人是平庸的,喜歡亂世才是有境界,借曹操的口說:“如無亂世,何來英雄?如果是太平盛世,你不過是織蓆販履(不是屨,原話如此)之徒,只有亂世才是我等建功立業的機會。”
隔著螢幕你都能感覺到主創的津津樂道,還自以為很深刻。說白了,

它的歷史觀就是街頭一個無知又好戰的閒漢水平

對於民眾的苦痛,新《三國》明顯敷衍漠視,渾不在意。曹操要搞屠殺,一句臺詞帶過,還非要解釋為“我們沒有那麼多糧食”,以此開脫。
“英雄”殺了老百姓那叫代價,沒什麼大不了的。劇中的曹操枉殺了好人,居然說:不是阿瞞我殺你,是這個亂世殺的你。你們找時代喊冤去吧。以此類推,如今兇案裡所有人渣都可以說,不是我殺你,是這個不公平的時代殺你。
發現沒,今天的人無論老中青少,都有很多喜亂樂禍的,就是這種歷史觀的一脈相承,杜甫說的“閭閻聽小子,談話覓封侯”就是這種。
說到歷史觀,就必須連帶說一下英雄觀。
英雄觀是歷史觀的延伸。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歷史觀,就有什麼樣的英雄觀。
金庸借郭靖之口說,“殺得人多未必是英雄”,又說“英雄都是造福百姓之人”,這就是金庸的英雄觀,是他小說裡閃閃發光的部分。
新《三國》的英雄觀,本質就兩個字“慕強”。有沒發現它捧高踩低,媚上凌下,一股小人氣質。
這集中體現在新《三國》對曹操劉備袁紹等人的態度上。對比老《三國》,人家對曹操是平視的,既充分展示曹操的光芒,也鞭撻曹操的醜惡;既描寫曹操熱血赤誠的一面,也刻畫曹操暴戾恣睢的一面,還揭露了他晚年後的逐漸變態。
一方面,老三國的導演、編劇放任曹操去歌去舞,《蒿里行》《觀滄海》《短歌行》,“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操安能以血補天哉”,盡情顯露才華和抱負。
另一方面,也讓曹操去充分暴露自己的殘忍和猥瑣。你看了劇之後就會充分了解,曹操為什麼既是魏武,又是曹瞞;既能引領“建安風骨”,又是亂世奸雄。
新《三國》則完全不同,它是諂媚的,匍匐在強人腳下。在主創的認知裡,三國人物中曹操成就最牛逼,劉備第二牛逼,所以一慕曹操,二慕劉備;曹操萬歲,劉備九千歲;曹操必定最深刻,劉備第二深刻;裝逼優先曹操,然後帶上劉備。別不承認,這就是你們骨子裡的認知水平。
因為自身認知有限,主創又壓根無法洞察曹、劉真正的閃光點是什麼,所以就只剩下兩招:胡亂吹捧、拼命粉飾。
曹操不管做什麼事,都要吹捧一下,要麼自己吹捧,要麼讓旁邊的NPC配角吹捧;曹操做壞事也要粉飾,替他諉過,比如之前說屠城是因為沒有糧食,總之領導作惡都是情非得已。
而對於袁紹、袁術,因為是失敗者,所以在新三國眼裡就是臭狗屎,是“踩低”的物件。
對於袁紹等人,新《三國》是還沒講故事就先貼標籤了,還沒展示他們的言行就開始反覆作踐了。
反董盟軍一段戲,哪怕袁紹什麼都還沒說,什麼劣跡都還沒有,就先成為了臭狗屎,就被認定是虛偽的、自私的、傻缺的。
新《三國》的主創不像老三國那般像是一個沉靜的記錄者,是一個歷史背後的滄桑之眼,而活像是一個曹操身旁的諂媚小人,袁紹只要一開口,他就衝出去:“住嘴,你這個失敗者!”
綜上,歷史觀和英雄觀上的淺陋粗鄙,是“根子爛”的主因。為什麼你覺得這部戲核心鄙俗又混亂,粗暴又勢利,這是主因。
再說第二點,格局逼仄,見識卑下,毫無理想主義光輝。
新《三國》見到八卦,就像蒼蠅見到了血;見到陰謀論,就像蒼蠅見到了屎。
發現沒,新《三國》的主創,對於人性裡但凡稍微理想主義的、光彩的部分,基本沒有感知能力,也沒有欣賞能力。
兄弟情義,君臣相得,患難之交,推心置腹,死生契闊,兼濟天下,民胞物與……但凡是三國裡這一類的東西,光彩的,閃亮的,感動的,慷慨的,明顯新《三國》都不懂、不會、不耐煩、體察不到。
為什麼桃園結義潦草帶過?為什麼古城相會毫不動人?為什麼三顧茅廬如此搞笑?為什麼千里尋兄拉垮敷衍?為什麼劉備像個虛偽小人?為什麼曹操毫無詩人風範?為什麼關公全無個人魅力?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因為這些都是“超我”的部分,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光輝明亮的東西,是詩性的東西,是亂世中理想主義的不滅光彩。
主創壓根感知不到,他們自己本身就沒有,好比沒有視錐細胞,不知道什麼是光;沒有雞雞,不知道什麼是蛋疼。自己沒有的東西,怎麼能感知得到?
那麼主創喜歡的是什麼呢,就是一切幼兒園權謀和培訓班陰謀論
“這江東到底姓孫還是姓周?”“再這樣下去,荊州恐怕要不姓劉了!”“別忘了我才是大都督,我是大都督!”“我們說什麼也不敢爭您的軍師之位呀!”“別忘了,你是皇帝,他是臣子!”
由於自身逼仄、卑下的格局和識見,導致這部劇只能在這個低階層面裡打轉。
劉備招親,多麼可樂可親的故事藍本,老《三國》拍得妙趣橫生,人情世故、陰謀愛情、吳儂軟語、戲曲歌舞交相輝映。
新三國卻偏偏瞧準了一個話題猛解讀——贅婿。劉備集團開會,聊來聊去,就是當不當贅婿,叫不叫孫權大舅子,沉迷於倫理梗。
還是那句話,不管擺再多珍饈,狗都能準確地找到那盤屎。
正因為如此,所有的英雄人物都塌陷成為蠅營狗苟的破爛玩意。比如周瑜。什麼是周瑜?
“大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託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禍福共之,生死共之,此周瑜之謂也!”這是周瑜。
到了新三國,就塌陷到“我才是大都督”“江東到底姓孫還是姓周”,空閒再拎小喬出來跳舞接客,“這太陽是為我們升起的”。
諸葛亮、荀彧塌陷為說曹操有特殊愛好喜歡人妻。張飛關羽塌陷為只會爭風吃醋,天天背後嚼蛆說同事閒話,張飛還塌陷為罵呂布這小白臉淨討女人喜歡。曹操則塌陷為向群臣說你們都可以摟著三五個嬌妻美妾,然後大夥還一起哈哈哈哈哈。
所以新《三國》拍君子則像小人,拍英雄則像地痞,拍宴會則像酒局,拍樂舞則像商K。認知是什麼,拍出來就成什麼。
最後講講第三點關鍵的“爛”,就是低劣的文史素養和文字能力。
文字,是歷史劇的肌體,也是最後一道防線。即便一部劇作思想貧乏、內在空洞,倘若文字雋永、省淨,也能一定程度上遮醜,不至於完全光腚裸奔。
可惜新《三國》連這個底褲也沒穿。
但凡稍微有點語文水平的,看上幾分鐘劇,都能看得出它的文字空洞無聊、裝腔作勢,明顯是出自一箇中文素養很差、文史積累貧弱的團隊。說句不誇張的,真不知這幫人中學作文有沒及格過,好奇怎麼拿的圈裡那些劇作獎。
那些詞彙亂用的恐怖笑話都不多提了。難度高一點的類似“煥然一新”“蒸蒸日上”“弄巧成拙”等詞語,劇裡愛用,雖然非常違和,但它們的誕生年代倒還可以探討,非要用也就罷了,都不多說啥了。
然而像“生作人傑,死為鬼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投鞭斷流”“天下誰人不識君”“今天是老夫的忌日”“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這些都要錯?你們這是需要向李清照顧炎武高適們負責的懂不。
還有“綜上所述”是什麼鬼,那麼愛用?
甚至呂蒙都還沒出場,就“刮目相看”了,連三國自家人物的典故都不知道。就問你們咋不說董卓“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怎麼不“說曹操、曹操到”啊?
還有劇中曹操說自己和劉備“相敬如賓”,董卓說王允養女兒是“金屋藏嬌”,諸葛亮說“大喬小喬有伯牙叔齊之才”……我活了四十年,“伯牙叔齊”這個震撼組合真是第一次聽說,伯牙和叔齊倆人怎麼組的啊,一個彈琴一個去死是吧?要不是十年前的劇,真懷疑主創對“伯牙”的知識是從霸王茶姬來的吧?難怪有博主吐槽說是伯牙舒淇之才,好歹對得上小喬。
吃一行飯,要一行臉。個別錯誤和穿幫確實難免,任何劇、任何書都有。然而像這樣集集是錯、到處是錯、不穿底褲的,根本是對中文毫無敬畏心,說嚴重點是對三國、對漢語的侮辱。
如果大家還愛看文字扒皮的,我再多聊一點。隨機找一集,隨便點進度條,就看到這樣的臺詞:
關羽:“孔明或許是個賢士,或許不是。或許他非但不是賢士,卻是個沽名釣譽之徒。”
似這等廢話加病句,放在小學生作文裡都不合格。來來來,大編劇們,請告訴我“非但……卻”是個什麼組合?
全劇的臺詞,我給它下個判語,就是欲對話則必注水,欲褒揚則必中二,欲逞雄則必滑稽,欲坦誠則必犯賤,欲決策則必搞笑,欲表白則必噁心,欲拽詞則必拉垮。這水準,彷彿老頭子拉稀,茶缸兜不住。
有人大概還不服,我再隨便選一集,第三十七集,專門品一品臺詞水平,看看我的評判有沒有下錯——
1、魯肅誇獎孔明:“單憑一條肉舌頭也能殺人。”
這什麼虎狼之詞?魯子敬怎麼用語那麼粗鄙?你倒說說怎麼殺,用肉舌頭舔死?是不是“欲褒揚則必過分”?
2、魯肅向孔明“坦白”:“我就是要借弔喪之名,探一探你們的能力……”
主創你怎麼不死去?人家公子劉琦就披麻戴孝在旁,魯肅來憑弔他親爹,卻當面說什麼“借弔喪之名”,人家打死你都不算多。這是不是“欲坦誠則必犯賤”?
3、曹操向蔡瑁下令:“給你三個月時間,在洞庭湖操練四十萬水軍,打造八千艘戰船”,而且是“長二十丈,闊數丈”的鉅艦……
能明白你們自以為的出處在哪,可那是蔡瑁三個月能幹的?是不是“欲決策則必搞笑”?
4、孔明對孫權說:“我主公必然殉天而死,斷斷不降!”
可真行啊,連句“我主必然周旋到底”都不會說,直接讓劉備自盡殉天。這是不是“欲逞雄則必滑稽”?
還有這一集裡說什麼劉備去江夏是“龍入海,鳳騰空”(怎麼不說顛鸞倒鳳),說孫權“少年英主,南天一柱”(也不知道多粗),說諸葛瑾“我兄長在江東群雄之中只能排名二十之外”,說魯肅“整整一個月孫權與魯肅寢則同室,朝夕不離”……
這些中二詞語,盡是尷尬唐突,聽得人直想腳摳地板。
在此揭個秘,劇集裡很多細節都暴露了主創壓根就不讀書、沒文化。
比如劇中為了顯示周瑜有學問,居然說周瑜讀書“讀完一卷就燒一卷”,因此書房裡一本書都沒有。
孔明對此還大加讚賞,說妙啊,我家也沒書,只有一本黃曆。
這個的搞笑之處,還不在於摧殘書本和文化,而是這完全是文盲的憑空想象——因為自己不讀書,就誤以為大佬記性好,讀完就燒,還比誰燒得快。
這就跟想象皇帝用金鋤頭刨地瓜差不多。
請問你聽過一個葡萄酒大師喝一瓶砸一瓶,所以自家酒櫃一瓶酒都沒有的嗎?
事實上,真讀書的一定要蒐集、收藏書本,有的還要備註標記,以備不時查閱。
王士禛讀書,遇見新典故或詞句,就謄抄而出,貼在壁上時時覽讀。胡適之讀書,見到重要材料就折角或者標註,以備查詢。還特麼“讀一本燒一本”?腦子被燒了吧?
總之新《三國》的問題太多,一篇文根本說不完,但以上這幾點是根子上的爛:史觀偏邪,識見低下,格局逼仄,文字稀爛
還說什麼不喜歡新《三國》是“先入為主”,還有人拼命碰瓷老三國,說什麼老三國也有問題。可別碰瓷了,老三國是藝術的傑作,是不朽的經典,這不是誰強加的,是咱們一集一集反覆看出來的。好比南帝北丐武功再有毛病,也不是藏邊五醜碰瓷的。
莫名地有一個感觸:過去總說,人和人之間認知的差距是由於“資訊差”,許多人因為不明真相,看不到真正事實,造成認知水平參差不齊。
但在兩部《三國》劇上,根本沒有什麼“資訊差”,都明擺在那裡,隨便看。有少數人仍然死活看不出差距。只能說審美是一種本事。
用范志毅大將軍的話說:沒這個能力知道吧。(完)
最後來個小調查,大家覺得要不要來幾個影片吐槽一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