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三國時期最毒辣的謀士,瞭解歷史的肯定會想到賈詡。沒錯,就是他。因為他為了自己的生存和地位,給李傕、郭汜獻了一條毒計,導致董卓之後西北繼續兵荒馬亂,生靈繼續塗炭。
網上分析賈詡的文章多如牛毛,尤其是易中天在《品三國》中對他做了專門分析,相當精彩。
但是作為一個草根,至少是沒有太多依靠的人,賈詡是怎麼一步步挑選老闆,最後“修成正果”的,迄今為止各路歷史學者都沒有深入分析過,尤其是在一些決定命運的重大關頭,賈詡到底是怎麼想的?
1
賈詡生於公元147年,甘肅武威人。在他年少時,西北的名士閻忠認為他有張良、陳平的謀略。這個閻忠是西北的一個縣令,平涼人,職位也不高,但智謀也很了得。他是東漢末年的大將皇甫嵩的謀士,幫助皇甫嵩屢建戰功。皇甫嵩耿直忠誠,是鎮壓黃巾起義的第一功臣,“威德震本朝,聲名揚海外。”
當時漢朝西涼兵的實力很強,因為一直在鎮壓各種叛亂,後來又成了鎮壓黃巾軍的主力。要不然怎麼會有後來的“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呢。雖然歷史上並沒有“十八路”,但天下軍隊聯合起來對抗西涼兵的一支,也就是董卓的軍隊,可見當時西涼兵是多麼強悍。
請注意,“當時漢朝西涼兵的實力很強”,是東漢末年的一個大背景,這對賈詡選擇老闆的影響很大。
公元189年,董卓進京。一般認為,漢末三國時代從這裡開始。
因為此時黃巾起義已經平定了很多,“黃巾三巨頭”張角、張寶、張梁,在184年已經被殺。但是,董卓進京又掀起大亂。
當時42歲的賈詡是董卓軍中的一員。職位不清楚,但官職肯定不高,因為我們看不到他給董卓出謀劃策過。
不過賈詡的官職估計也不會太低,因為他和董卓女婿 —- 中郎將牛輔的幾個部將:李傕、郭汜、張濟比較熟,和另一個將領段煨的關係也挺近。而且他已經42歲,在古代這年紀也不小了,何況是在軍中,所以他的職位也不會特別低。
現在的問題是:賈詡會把董卓當成他的老闆嗎?
開什麼玩笑,根本不可能。
賈詡家族應該是西北的中等之家,還攀不上豪族,所以賈詡儘管有才幹,但在軍中也就是個中等官職。看來董卓並不欣賞他,或者沒能力欣賞他。而董卓之前在西北乾的那些事兒,讓賈詡無法把他當成自己的老闆,因為董卓雖然野心勃勃,但能力實在一般。董卓既殘暴又貪婪,還打擊陷害忠臣皇甫嵩。
黃巾起義之後,朝廷力量薄弱,天下豪傑逐漸有了自立之勢。比如閻忠就勸皇甫嵩自立門戶,但皇甫嵩沒同意。後來皇甫嵩果然被董卓陷害。而看好賈詡的閻忠是皇甫嵩的人,你們說在這種情況下,賈詡能對董卓有好印象嗎?能把董卓當成自己的老闆嗎?
賈詡根基尚淺,沒有選擇,只能待在董卓軍中混飯吃,和董卓部將的部將,比如李傕、郭汜這幫人拉進關係,以圖進取。
這裡重申:賈詡是不可能把董卓當成自己的老闆的。因為董卓倒行逆施,塗炭生靈,隨意廢立皇帝,把規矩都破壞了。董卓就是想自己當皇帝,但他德不配位,天下怨怒,這種人怎麼可能長久?
賈詡對這一點看得很透,因為後來他對待李傕時,看到李傕不能成事兒,就離開他了。
因此,就算賈詡可以走到董卓面前,又怎麼可能給他出謀劃策?
上天想要一個人滅亡,必要先讓他瘋狂。董卓進京後乾的一系列事情可謂荒謬絕倫,既破壞了大漢在基本剿滅黃巾後的安定團結的局面,又引起了新的大混亂,這不是瘋子精神病是什麼?
賈詡怎麼可能給他出主意,心裡怎麼可能把他當成自己的老闆?
當然,我們可以說大將軍何進是個蠢貨,因為他不聽曹操的建議,非得把董卓引進來,相當於引狼入室。但這是前任高層的愚蠢,不說也罷。
果然在董卓進京三年後,公元192年,王允使離間計,董卓被呂布所殺。
請注意,貂蟬是杜撰的,呂布和王允是山西老鄉,但和董卓有矛盾。王允繼續挑唆呂布,讓他殺了董卓。
天下大害已除,事情似乎告一段落。但是王允居功自傲,聽不進別人意見。尤其是對西涼兵的態度反覆無常,最後想解散了事。
這說明王允對西涼兵十分忌憚。這導致謠言四起,說王允要殺了董卓帶來的西涼兵,殺掉所有涼州人。一時之間,涼州兵人心惶惶。李傕、郭汜這幫人就想逃回西涼。
這時,賈詡第一次走上了歷史舞臺。
2
當時李傕、郭汜等人駐兵陝縣,是今天河南西部三門峽市的陝州區。他們心裡不安,打算各自逃亡。賈詡出面對他們說:
“聽聞長安城中正在商議著打算把涼州人斬盡殺絕,而諸位拋棄屬眾獨行,一個亭長就能把你們抓住。不如帶領部隊向西,沿途收斂士兵,再進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如果能夠幸運地成功,尊奉國家的命令征服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遲。”
站在西涼兵和賈詡的立場來看,此計甚妙。
但或許也談不上很妙。因為誰願意束手待斃呢?如果西涼兵成為散兵遊勇,紛紛逃回涼州,既然大家都覺得王允心胸狹窄,聽不進別人意見,那麼王允以後未必不會殺光所謂的“董卓餘孽”。那時,別說李傕郭汜,就連賈詡,可能都是朝廷案板上的肉了。
所以賈詡給李郭出這個主意,既是為了榮華富貴,也是
為了保命。
因為當時西涼兵的實力很強,完全有能力幹一番大事。
李傕、郭汜果然帶兵西進,一路打敗朝廷的兵馬,並吸納西涼逃跑計程車兵,到了長安已經發展到十幾萬人。再往後,王允被殺,呂布逃出長安投奔了淮南袁術,李傕、郭汜實際上掌管了天下。獻帝拜李傕為車騎將軍兼司隸校尉,封池陽縣侯;郭汜為後將軍,封美陽縣侯;樊稠為右將軍,封萬年縣侯;張濟任鎮東將軍,也被封侯。
李傕、郭汜、樊稠三人把持朝政,張濟則外出屯駐弘農。
事後來看,賈詡給李傕等人出的主意可謂相當高明,也相當毒辣。
李傕也給了賈詡巨大的好處。獻帝封賈詡擔任尚書,也算是朝廷的中高階官員了。
賈詡從西涼軍中一個校級軍官,一下子升到了尚書,可謂平步青雲。194年,賈詡又被拜為光祿大夫,這是漢朝兩千石的高官,可以經常見到皇帝和其他公卿。
而且,重要性還遠不止這一點。賈詡成為朝廷高官,讓他真正具有了降維打擊能力。
因為當時的漢朝還是名義上的老大,各地諸侯的重要事務都得向中央彙報,中央一般也會應各諸侯的要求,封官許願,這樣大家面子上都好看。那麼,賈詡作為尚書和光祿大夫,肯定可以看到各地的奏報,進而瞭解全國形勢,瞭解各地方諸侯的實力和能力。他還可以和朝廷中的公卿聊天,更深入地瞭解各種掌故,瞭解袁紹、曹操、公孫瓚、劉表、袁術、呂布等人的情況。
這非常重要。不瞭解當時天下各路諸侯的具體情況,尤其是各個掌門人及其重要謀士、武將的情況,以後怎麼可能算無遺策?
我再舉個例子。比如韓信,他一齣山就非常厲害,難道是天生的?
韓信當然很有天賦,但如果不是他當了項羽四年的貼身衛士,四年裡已經見過全國幾乎所有的諸侯和他們重要的文臣武將,他不可能知己知彼。
拿他最著名的“背水一戰”來說,他必須對陳餘非常瞭解才行,那他是怎麼了解陳餘的?當然是因為他在項羽身邊待了四年,對這些天下豪傑早已瞭然於胸!
還有,為什麼蕭何在和韓信談話時確定這是個天下奇才,而蕭何自己卻無法給劉邦出各種建議?因為蕭何在起事前只是沛縣的人事科長(“主吏掾”),他了解沛縣的各個地頭蛇包括劉邦的情況,但國家級的王侯將相他根本就不認識,所以只能聽韓信介紹,繼而認為韓信是個人才!
所以在楚漢相爭時,前人事科長只能當後勤部長,蕭何無法像前韓國貴族張良、項羽身邊的韓信和陳平那樣,給劉邦出各種主意。
所以賈詡在漢朝政治中心這幾年,對他的幫助極大!這幾年,真正讓他從地方的小幕僚,變成了國家級的智囊!

只是,當時很多人還認識不到這一點。
賈詡的經歷給我們的教益是:一定要儘量在大平臺上工作。
因為大平臺,高平臺,接觸的資源完全不一樣,
眼界也就不一樣。
我有個朋友,十幾年前在阿里媒體工作,阿里那時已經是IT界和網際網路界神一般的存在,現在也很牛。·他在阿里媒體部門幹了幾年,國內IT界、相關媒體界的大佬他都認識,幾年後出來單幹,現在混得也非常好。
如果他只是在一個幾十個人的小公司裡幹公共關係,這些大佬他能認識嗎?不可能的。大佬願意認識他,願意和他談,是因為他是阿里媒體部的,就這麼簡單。
同樣,作為上校團長李傕的中校參謀賈詡,和成為大漢光祿大夫的賈詡,完全不一樣。
那麼,此時賈詡的老闆是誰呢?
3
當然是李傕了。
因為從史書上看,賈詡都是首先給李傕出主意的。
但是此時的賈詡安穩了嗎?
這得看李傕是不是當大老闆那塊料了。當時天下大亂,李傕有沒有讓國家長治久安的本事,還得看他自己。
事後證明,李傕、郭汜這幫人就是一幫沒文化的軍官。這是賈詡根本無法改變的。西涼兵統治朝廷這幾年,胸無大志,這讓關東豪傑逐漸發展起來,尤其是袁紹和曹操。
到了194年,西涼軍內部又生不和,馬騰與李傕反目,馬騰、韓遂率領大軍來攻長安。李傕命令侄子李利和郭汜、樊稠出戰,大勝馬騰、韓遂,斬首一萬多人。這是西涼兵內部的大殘殺。
然後勝利的一方又起內訌,李傕與樊稠、郭汜的矛盾愈演愈烈。195年2月,李傕殺了樊稠。同年3月,李傕和郭汜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決定搶先下手劫持天子。
賈詡又出來了。他勸道:“不可,脅持天子,這是不義之舉。”
但是李傕不聽。於是李傕劫了天子,郭汜劫了公卿,雙方大戰,西涼兵內部再次損失慘重。
而且連年的戰亂,以及李傕、郭汜的不思進取,導致民不聊生。別說朝廷失去供養,就連西涼兵都快變成土匪了。
於是在195年七月,漢獻帝率領親屬和少數幾個大臣,要東歸洛陽。
這是一件超級大事,因為這意味著最高權力,將轉向東方!
如此大事,李傕、郭汜居然都不反對。沒有一個人想到“奉天子以令不臣”或“挾天子以令諸侯”,看來他們挾持天子這幾年,對關東事務好不關心!他們居然把皇帝當累贅放走,可見李傕、郭汜這兩個人的水平。
那麼此時的賈詡,在幹什麼呢?
他仍然跟著李傕。
看來,賈詡也沒發現天子的重大政治作用。
這說明他不是一個政治家,只是一個謀略家,或者陰謀家吧。
老鄧也不知道為什麼賈詡沒能認識到這一點。按說他給李、郭出主意,以十幾萬人就掌控了當時中國最大的公司,理論上可以逐漸號令天下。賈詡自己在朝堂上已經瞭解了天下,為什麼還沒認識到掌控天子的重要性?
抑或賈詡故意想放走獻帝,所以沒有給李傕出主意留下獻帝?但從賈詡後來的經歷來看,他能最後成為曹操的重要謀士,偶然性很大。
賈詡對漢獻帝還是不錯的。他幫助獻帝解決了一些難題,還使用巧計,讓李傕和郭汜不得不和解。獻帝東遷後,賈詡便上還印綬,以示脫離了漢朝中央政府。
但是,此時的賈詡對李傕已經越來越失望。獻帝東歸之後,賈詡立刻去了陝西華陰縣,投靠了將軍段煨(wēi)。
賈詡,換老闆了。
賈詡離開李傕,類似於韓信、陳平離開項羽。單核韓信、陳平不同的是,賈詡還得過幾道關,才能找到最後的大老闆。
4
實際上,在獻帝東歸之前,張濟的侄子張繡就問過賈詡:“如今長安不可久留,您何不離開此地呢?”
賈詡回答說:“我受國家厚恩,義不可背。你可以自行離開,但我不能這麼做。”
瞧瞧,賈詡拿國家大義說事兒,看起來道貌岸然。可是漢獻帝東歸時他並沒有跟隨啊,還是跟著李傕。
而賈詡讓張繡離開長安,事後來看也是一招深謀遠慮的棋。當然,張繡既然想勸賈詡離開,自己肯定是想走的。所以賈詡只是順水推舟。
現在說說李傕、郭汜、張濟後來的命運。
自從李郭相爭、獻帝東歸後,長安城空四十多天,強者四散,弱者相食,兩三年間,關中少行人。這大概就是曹操說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吧,實在是太慘了。
李傕也早已率軍移至“黃白城”,在今天陝西咸陽市東北部的三原縣境內。建安二年(197年),郭汜被部將伍習襲擊,死於陝西郿縣。建安三年(198年)正月(一作四月),移軍黃白城的李傕被梁興、張橫等擊敗斬首,朝廷下令夷滅三族。
而在此之前,196年七月,漢獻帝輾轉流亡了一年之後,回到了已成為廢墟的洛陽,最後被曹操迎奉到許都,年號為建安。所以196年就是建安元年。
而張濟因軍中缺糧,出兵到南陽掠奪,攻打穰(ráng)城,今天的河南鄧州,於196年戰死。他死後,部下由張繡率領,駐紮在宛城。
回顧賈詡給李傕當屬下的192到195年,賈詡的地位得到了極大提升,也算對得起李傕。無奈李傕自己不爭氣,最後死於非命。
有人說:賈詡為什麼不能給李傕提更多建議,輔佐他成大事呢?
哈哈,這很難哎。首先,賈詡自己就不是個政治家,也未必有治國的謀略。其次,李傕、郭汜等人素質太差,根本不是賈詡能改變的。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誰能改變誰呢?
賈詡的最優策略就是尋找明主,或者能依靠的大老闆,而不是自己去教育老闆。“教育老闆”純粹是找死,也不可能。所以當賈詡看到李傕等人根本不能成事兒,估計李傕以後的下場和董卓差不多,所以就只能離開了。
那麼,賈詡為什麼要去段煨那兒呢?為什麼不直接投奔關東豪強?
這是兩個問題,咱麼先回答第一個。
因為賈詡是段煨的老鄉,都是甘肅武威人。當時段煨帶著一支西涼兵屯駐華陰。
而且段煨在西涼軍中算是個不錯的人。他在華陰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對東歸的漢獻帝也不錯。這樣的厚道人,賈詡覺得放心。
再說第二個,為什麼賈詡不直接頭版關東豪強,比如曹操、袁紹們。
這當然是因為:
1、賈詡是西涼派系,不管怎麼說也是董卓的部下,而且給李傕、郭汜出過餿主意,害死了忠臣王允,挾持了朝廷,導致關西一直亂到現在。董卓、李傕、郭汜的名聲太臭,在這種情況下,關東豪強怎麼會給他好臉色?
此時在關東諸侯眼裡,賈詡就是個一肚子壞水的狗頭軍師,諸侯們絕對不會認識到賈詡的真正謀略。如果賈詡現在去投奔,很可能是被關起來甚至殺掉。
因此,此時的賈詡只能在西涼內部找投奔的老闆。
從這個角度來說,賈詡也不能跟著獻帝走。因為他身上的“董卓李傕餘黨”的標籤太強了。別看獻帝在長安對他還可以,那是被迫的,到了東邊很可能拿他出氣。就算獻帝罩著他,東邊的民眾、豪強也不會對他客氣,所以他死的可能性很大。就算不死,還能在朝廷混下去,也只能看獻帝和曹操的臉色了。而獻帝以後肯定沒前途,但如果他放棄獻帝投奔曹操,就算獻了很多計,在曹操集團眼裡也是個趨炎附勢的小人,根本不會有什麼地位。
所以如果賈詡跟著獻帝走,基本上是凶多吉少,這輩子肯定完了。
大家看看,離開了李傕的賈詡是何等艱難。別看是大漢光祿大夫,也就在西涼集團這兒還管用。無奈李傕太不成器,只能離開。可是離開之後又去哪兒呢?太艱難了。尤其是現在絕對不能落到關東諸侯手裡。
2、但是,賈詡不僅只能投奔西涼其他派系,而且要證明自己的價值!
這,就是賈詡的深謀遠慮,或者雄心壯志。
或者,華山一條路了。
也就是說,要想混得好,賈詡必須幹出一番成績!無論是繼續在西涼內部混,還是投奔其他老闆,對自己都有好處。
因此,賈詡在離開李傕後選擇了段煨,因為段煨看起來還不錯。
遺憾的是,由於賈詡的選擇面比較小,這讓他的這次選擇,結果也不太好。
5
因為事後證明,段煨完全不能成為一個雄主,他對賈詡十分忌憚,處處防範。
也就是說,在賈詡投奔段煨之前,雙方距離遠,沒有潛在的厲害衝突,大家關係可以處得不錯。但當賈詡投奔段煨之後,雙方距離近了,段煨認為,雙方已經有了潛在的厲害衝突。
這就很讓人發笑了。因為段煨本身的實力並不強,此時來了大謀士賈詡,朝廷高官,他本該好好對待才是。可是因為賈詡此時還是光祿大夫,而段煨只是一個雜號將軍(“寧輯將軍”),兩者官位相差太遠,所以段煨總擔心賈詡要奪自己的兵權。看來段煨對自己的手下沒信心啊,對自己也沒信心。
在亂世中段煨居然擔心一個文官剝奪自己的兵權,可見他的膽氣和見識是多猥瑣了。賈詡跟隨這樣的老闆不僅毫無前途,而且還得處處擔心自己的安危。
所以,賈詡必須走人了。
於是他大大方方地給段煨說:我要去宛城找張繡。段煨高興地同意了。
賈詡臨走時有人問他:“段煨待你這麼好,你為何還要走呢?”
賈詡說:“段煨生性多疑。待遇雖然優厚,卻不可依靠,待久了一定會被他所害。而我離開他一定很高興,又指望我連結外援,一定善待我的家人。另一方面,張繡缺乏謀士,也很願意得到我,這樣我和我的家人都能夠得到保全。”
賈詡去宛城後張繡果然大喜,對他“執子孫禮”,也就是把賈詡當長輩。
這也正常,因為此時的賈詡已經快50了,而張繡……
對不起,歷史上沒記載他的出生年代,包括董卓、李傕、郭汜、張濟、馬騰等重要人物,都沒有出生年代。但如果馬騰和李傕、張濟是同輩人,甚至比他們大一點(因為馬騰的資歷和董卓差不多,董卓亂政時馬騰是西涼太守,地位比李傕高多了),那麼馬騰的兒子馬超,應該和張繡是同輩人吧。馬超生於176年,此時20歲。因此張繡估計也就是個20多歲小夥子。
而且一年以後張繡投降曹操,曹操去睡張濟的寡婦,也就是張繡的嬸子,估計張濟的寡婦年齡也不會很大,至少是風韻猶存。再往後,曹操為了拉攏張繡,讓自己的兒子娶了張繡的女兒。而當時曹操在世最大的兒子曹丕才13歲,張繡的女兒應該不到10歲,年齡也算相當。因此張繡肯定是比賈詡低一輩的人。
強調這個很重要,因為張繡是真的把賈詡當師長來看的。這對賈詡後來的一個驚人做法,非常重要。
現在,公元196年下半年,賈詡又換了老闆。
此時的賈詡,終於到了大展宏圖的時刻。
(未完待續)
老鄧文章,每天一篇。晚上九點,網上相見。天南海北,侃侃而談。設為星標,置頂方便。交流想法,參與留言。好文分享,一鍵三連。
關注本號,閱讀往期精彩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