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對自己狠一點

前些天有次晚上跟北航的一位院長相聚,座中有他的三位高中同學,都是同一年級的,實屬難得。
他們回憶起高中生活。
當年讀的是縣城中學,農村孩子住校,他是城裡孩子,沒有他的宿舍。但年少的他就有了個特別的想法:“聽說讀書得吃苦,農村同學住校吃苦。我是城裡娃,住家裡太舒服,不吃苦,看來我是考不上大學了。”
於是他央求父母,找到學校,在校內額外尋了個住處,四位城裡娃住校了。據說那年全校考上一本的不超過二十人,他們中就有三人考上了。
這段歲月給院長驗證了他的想法:要想學習好,就要主動吃苦。
院長說,他現在經常跟學生們談話。學生們經常問,怎樣才能搞好學習?院長說,我給學生的回答很簡答:“想學好,就得對自己狠一點,就要多吃苦。”
院長的回答樸素而有理。古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們不一定追求成為人上之人,因為人是平等的,但要想學業成績脫穎而出,必須得下苦功夫。
河北昌黎五峰山上有個韓文公祠,供奉著唐代大文豪韓愈。祠堂正門的對聯寫著:“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吃苦,不是要忍飢挨餓,而是要努力把自己的舒適圈往外推,把自己的知識圈、能力圈往外擴充套件。擴充套件的過程中,與自己的惰性定會產生衝突,比如:惰性想玩而不願睡覺,惰性想睡覺而不願起床,惰性想放空而不願思考……在跟惰性衝突的情況下,要克服惰性,就得“吃苦”。
吃苦,方能能形成新的習慣,增強韌性,增強信心。
吃苦的過程不必著急,可以徐徐圖之,就像鍛鍊水中的憋氣、就像鍛鍊長跑,慢慢來,但每次儘量推到極致,假以時日,就能憋氣較長、跑得較遠。
沒有一個成功者是不吃苦的。對於“苦”的感受,可以不同。有人認為是極苦,有人認為是成就感。世上我們能控制的事本就不多,如果自己對自己做到一定的控制,那是值得驕傲的。畢竟,自己都管不住,未來長大了要想管人管世界,是不靠譜的。
每天18:18推送,堅持日更,一起成長,功不唐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