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擎科技汪凱:做全球市場“破冰者”,“中國芯”應駛向星辰大海

做晶片一定要瞄準國際最先進的產品,並且要避免‘一代拳王’。芯擎科技創始人、董事兼CEO汪凱博士向《高工智慧汽車》如此表示。
芯擎科技創始人、董事兼CEO 汪凱博士
早在2018年,芯擎科技就推出了中國首款7nm智慧座艙晶片——“龍鷹一號”,打破了中國智慧座艙SoC晶片由國際巨頭壟斷的市場格局。資料顯示,自2023年正式量產交付以來,“龍鷹一號”已經先後在吉利領克系列、銀河系列、一汽紅旗等國內外主力車型上車或定點,截止2024年累計出貨量已經達到百萬量級。
然而,芯擎科技並沒有止步於此,而是決定瞄準更廣闊「星辰大海」
2024年底,芯擎科技推出中國首顆基於7nm工藝製程打造的智慧駕駛晶片——“星辰一號”,CPU算力達250 KDMIPS,單顆晶片算力達到512TOPS,透過多晶片協同工作,最高算力可達2048TOPS,各項效能基本上超越了當下國際先進主流產品。
與此同時,芯擎科技在此前舉辦的生態科技日上,進一步推出了“星辰一號Lite”,以及“龍鷹一號Lite”、“龍鷹一號Pro”以及AI加速晶片等多款晶片產品,並且推出了智慧座艙和智慧駕駛兩大系列共12組不同的晶片解決方案。
當前,全球汽車產業已經進入了汽車智慧化轉型的深水區,幾乎所有的汽車品牌都在搶佔智慧座艙和智慧駕駛的技術高地。芯擎科技汪凱博士看來,在這場全新的競爭維度中,中國本土晶片廠商不僅要提供極致品質的產品方案,還要幫助主機廠填平從入門到高階車型的智慧化需求斷層。

01

始於智艙,不止於智艙

當前,智駕平權浪潮正在席捲整個汽車產業,無論是智慧座艙功能,還是智慧駕駛功能開始逐步下沉至大眾市場,以實現汽車智慧化的普及應用。
與此同時,中國智駕市場的高低階分化已經凸顯。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監測資料顯示,2024年中國市場乘用車入門級L2及以下輔助駕駛前裝交付1202.05萬輛,搭載率已經達到52.44%;而NOA為代表的高階智駕雖然同比大增162.31%,但前裝搭載率僅有8.62%,其中10-20萬元價格區間車型NOA的搭載率更是僅有1.31%
毫無疑問,10-20萬元價格區間車型,將是主機廠智慧化普及的明顯市場窪地。去年開始,幾乎所有車企都在探索“艙駕融合”方案的量產落地,無一例外都瞄準了客戶需求和市場份額最大的主流市場——10-20萬元價格區間的中端車型市場。
業內人士一致認為,從智慧座艙開始,融合基礎的L2ADAS或高速NOAL2+功能,將是艙駕融合產品的主要落地方向。
在汪凱博士看來,芯擎科技真正的競爭力在於讓一顆晶片完成多個域的功能,從而幫助主機廠實現智慧化技術的普惠化應用。比如,基於單顆“龍鷹一號”晶片,可以整合智慧座艙、L2級基礎ADAS能力以及泊車功能,可實現高性價比的“艙行泊一體”解決方案。相比傳統的多晶片方案,可以幫助車廠降低30%以上的硬體成本。
在此前,基於單顆“龍鷹一號”開發的“艙泊一體”方案已經在銀河E5上面量產上車,成為了國內首個量產上車的“艙泊一體”平臺。據瞭解,基於單顆“龍鷹一號”開發的“艙泊一體”方案不僅支援包括DMSOMS在內的4路高畫質屏,還可以拓展支援AVM、APA/RPA/HPA等泊車功能
而面向中階艙駕融合市場,芯擎科技基於“龍鷹一號Pro”實現了智慧座艙與中階智駕功能的高度整合化應用,即一顆晶片同時驅動智慧座艙與中階智駕功能,替代了傳統方案中的高通 8295+ 英偉達 Orin 晶片組合,降低了硬體成本與開發複雜度。
面向高階艙駕融合市場,芯擎科技也可以基於“龍鷹一號”+“星辰一號”雙晶片的高效協同,實現從BEV環境感知到座艙視覺化的全鏈路技術閉環,支援“艙駕一體”中央計算架構的落地。
根據芯擎科技相關技術負責人表示,芯擎科技旗下晶片平臺均採用了統一SoC架構與同源軟體平臺,“龍鷹一號”可無縫對接“星辰一號”,實現艙駕算力共享與跨域任務排程等。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助力芯擎科技系列晶片在“跨域融合”市場的快速落地。
汪凱博士表示,芯擎科技的目標是做整車晶片的解決方案提供商,讓每一輛智慧汽車都用上“中國芯”。預計2026年,芯擎科技還將推出“龍鷹二號”晶片,基於“龍鷹二號”同樣可以實現高階駕艙的融合方案。
可以看到,芯擎科技已經率先完成了從智慧駕駛到高階自動駕駛的跨域佈局,全面滿足了入門級到高階車型的全價位智慧化需求。同時,芯擎科技透過“龍鷹系列“星辰”兩大系列晶片協同,正在全面領跑“跨域融合”全新市場風口。

02

差異化創新,引領汽車進入全面智慧時代

進入2025年,在“科技平權”的大背景之下,中國智慧汽車產業的“價格戰”已經進入了白熱化的競爭階段。
汪凱博士認為,智慧汽車不應進入“卷價格”的怪圈,尤其是汽車晶片,必須要堅守幾大準則: 
首先是如何保證全生命週期的安全“龍鷹一號”和“星辰一號”均內建了高算力ASIL-D功能安全島,以及自研國密演算法IP。比如“星辰一號”,內建MCU,包含了高算力ASIL-D功能安全島,達到12.5KDMIPS。同時,芯擎科技還首次將自研高效能國密演算法IP CE1000用於高階自動駕駛晶片,全面保障了“星辰一號”在自動駕駛資料採集、清洗、脫敏、標註、傳輸等完整過程的安全及合規。
其次才是如何做到更好的價效比優勢。汪凱博士表示,真正的價效比優勢不應完全從“價格”層面衡量。一款具備可擴充套件性、高效能、高整合度等優勢的創新架構晶片,可以更好助力主機廠進行差異化的產品設計,也可以真正意義將主機廠在汽車生命週期的總系統成本降到最低。
眾所周知,基於高通8155“艙泊一體”等跨域融合產品,往往需要採用虛擬化技術來實現,不僅對於演算法要求極高,還有可能出現“分時複用切換引入場景失效”等風險。
與之形成明顯對比的是,芯擎科技“龍鷹一號”採用了輕量化容器隔離技術,可以靈活適配多樣化的功能需求,並且可以並行處理行車和泊車功能,避免了Hypervisor的效能損耗和授權成本。
另外,芯擎科技“龍鷹一號”和“星辰一號”兩大系列產品,之所以能夠靈活配置各種車型的差異化需求,與其創新的晶片架構設計也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絡。
汪凱博士介紹,芯擎科技旗下“龍鷹星辰兩大系列晶片在設計之初,就考慮了可擴充套件性、易裁剪等問題。基於創新的多核異構晶片架構以及模組化設計,無論“龍鷹一號”還是“星辰一號”都可以透過功能裁剪實現成本最佳化,也可以透過多晶片級聯的方式滿足高階車型的需求。
以星辰一號為例,該晶片CPU算力達到250K DMIPS,原生支援Transformer等模型,單顆晶片NPUINT8)算力達到512TOPS,可以滿足L2+高階輔助駕駛功能,但透過兩顆“星辰一號”級聯方式則可以達到1024TOPS算力,4顆“星辰一號”算力則高達2048TOPS,可以滿足L3-L4/L5自動駕駛方案的算力需求。
此外,基於星辰一號,芯擎科技構建了支援軟硬體全棧的“方舟”生態平臺,分別從晶片基礎能力,作業系統、系統軟體、中介軟體、演算法運算元庫、AI工具鏈,生態方案等方面360度開放賦能,提供給客戶一站式的演算法開發端到端大模型部署資料流調優規劃控制整車適配,以及資料閉環端雲結合的能力。
正是如此,芯擎科技系列晶片可以快速拓展應用到具身智慧、邊緣計算、工業機器人、低空經濟、智慧醫療等諸多的領域,從而一步步將芯擎科技打造成為全球知名的晶片廠商。

03

從0到1再到N,中國芯登上“國際牌桌”

 伴隨著中國晶片的強勢崛起,全球智慧汽車晶片市場格局正在加速重塑。
過去,中國汽車晶片主要由英偉達、高通、NXP等晶片廠商佔據,國內廠商幾乎沒有機會可以進入到主機廠的供應鏈體系。但近幾年,中國汽車晶片迅速崛起,以芯擎科技為代表的中國晶片廠商已經打破了國際巨頭壟斷的格局,並且已經從國際巨頭手中搶奪了一定的市場份額。
比如芯擎科技,憑藉“龍鷹一號”改寫了外資巨頭長期主導智慧座艙域控主晶片的市場格局。根據《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資料顯示,在2024年中國市場10-25萬元價位新能源乘用車座艙域控制器搭載量TOP10車型排行榜中,芯擎科技“龍鷹一號”憑藉銀河E5、領克08新能源兩款熱銷車型進入了TOP10榜單,成為了唯一一家中國本土計算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芯擎科技“龍鷹一號”還將為大眾、斯柯達等汽車品牌的全球車型提供服務,這也意味著芯擎科技已經成功登上了國際舞臺,率先成為與歐美先進晶片企業同臺競爭的國產晶片供應商,芯擎的全球市場已經遍佈中國、歐洲、美洲和東南亞,2026年將進軍日韓。
中國晶片不能簡單‘國產化替代’,還必須要有與國際巨頭‘一爭高下’的勇氣和決心,這樣才能最終在全球舞臺中崛起。”汪凱博士表示,所有偉大的公司都是從小做起的,芯擎科技有信心成為中國汽車晶片產業在全球市場“破冰者”。
當前,中國智慧汽車晶片市場已經進入了“大混戰”時代,除了英特爾、AMD、聯發科等巨頭頻繁加碼之外,蔚來、小鵬等主機廠也開啟了“自研晶片”之路。
汪凱博士表示,中國智慧汽車晶片的“視窗期”即將結束。無論是智慧座艙,還是智慧駕駛,留在賽道上的企業一定不會超過三家。
芯擎科技“龍鷹一號”已經成功實現了從0到1、再到N的“蝶變”。接下來,伴隨著7nm“星辰一號”的量產,以及“跨域融合”市場的啟動,芯擎科技必然可以再創新的輝煌。汪凱博士表示,“我們有信心在未來5年,拿下智慧座艙領域25%以上的市場份額。
中國汽車晶片在全球舞臺崛起之路註定漫長,但方向已然清晰——從“能用”到“好用”,再到“不可替代”,以芯擎科技為代表的中國本土晶片廠商正在走出一條獨具中國特色的突圍之路。相信不久的未來,中國車規晶片將走向“星辰大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