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財經》記者 陳洪傑
編輯|張穎馨 袁滿
近期,多家銀行理財公司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出現較大程度下調。
例如中郵理財的一款人民幣理財產品調整公告顯示,自2025年3月25日起,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由4.20%至5.20%(年化)調整為1.70%至3.50%(年化)。該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限的減幅為250個基點。
不僅是中郵理財,近期,建信理財、招銀理財、浦銀理財、光大理財、杭銀理財等10餘家銀行理財公司也集體下調了多款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不少產品的下限回到“1%時代”。
這與上年銀行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形成鮮明對比。《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4年)》顯示,2024年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2.65%。
這意味著,目前,多款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與存款利率相近。國有大行整存整取定期存款掛牌利率普遍是,3個月、6個月、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對應著0.8%、1%、1.1%、1.2%、1.5%和1.55%等。國有大行大額存單1年期、2年期限利率大概為1.45%,3年期為1.9%。
一些中小銀行的存款利率稍高,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別為1.80%左右、1.85%左右、2%左右、2%左右。
當下,銀行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變化與債市調整有關。“業績比較基準是根據產品往期業績表現,或同類型產品歷史業績,而計算出來的投資者可能獲得的預估收益。近期,債券市場出現了一輪明顯調整,國債收益率持續攀升,同時對以債券為底層資產的理財產品收益率也產生了衝擊。”有市場分析人士稱。
“2025年2月純債型和非純債型固收類理財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別為0.82%和0.95%,較1月分別下降0.86個百分點、上升0.04個百分點,其中純債型固收類理財產品單月平均年化收益率水平已達到2023年以來最低水平。資金面延續偏緊,各期限國債利率均有回升,固收理財產品收益率總體延續下行趨勢。”中信證券分析人士近日稱。
“從2025年2月14日到3月16日,共21個交易日,理財公司固定收益類產品收益幾無變化,漲幅不足萬分之四。”冠苕諮詢創始人、資深金融監管政策專家周毅欽表示,而如果按照理財公司正常的收益漲勢,在21個交易日內正常的絕對收益表現至少應為0.16%-0.25%左右,也就是年化2%-3%左右的表現。

3月中旬,中郵理財郵銀財富鴻元兩年定開21號(行業精選)人民幣理財產品要素調整公告顯示,因投資市場環境變化,自2025年3月25日起,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由4.20%至5.20%(年化)調整為1.70%至3.50%(年化)。
近期,中郵理財的多款產品下調了業績比較基準。例如3月4日起,“郵銀財富·鴻元一年定開14號”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由3.8%至4.8%(年化)調整為1.6%至3.4%(年化)。
同在3月中旬,另一家國有大行的理財公司連續釋出多條公告,對旗下“穩富”“穩富增強”“悅享”等多系列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進行調整。例如穩富增強(270天持有期)3號業績比較基準調整前為2.40%-4.00%(年化),調整後為1.90%-3.00%(年化)等。
在股份制銀行中,浦銀理財季季鑫定開6號理財產品的份額型別有8種,調整後,這8種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限均在2%以下。
“近期,以國債收益率為代表的無風險利率大幅走低,固定收益類資產收益率受利率下行影響明顯,收益水平出現明顯波動,收益中樞大幅降低。基於當前宏觀經濟基本面、市場利率水平、可投資產的靜態收益率等因素進行測算,對本產品業績比較基準進行調整。”浦銀理財稱。
“在資金面處於緊平衡、權益市場回暖,以及經濟利好政策預期等因素的影響下,債市的交易情緒受到一定的壓制,使得債市整體持續調整並進入下行區間,受此影響,以債券為主要持倉資產的固收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同步出現下降。”分析人士稱。
普益標準資料顯示,2025年2月以來,全市場開放式固收類理財產品近一個月年化收益率均值降至2.27%,封閉式產品跌至2.29%,固收類理財產品收益2月末的平均近1月年化收益率環比降幅已超60個基點(BP),現金管理類產品則觸及1.5%—1.6%的歷史低位。
周毅欽提取的截至2025年3月16日,同花順中長期純債基金指數和理財公司固定收益類產品收益指數(年化收益率)資料顯示,公募債基近25個交易日的整體絕對回撥大概在-0.65%,2025年以來的年化收益率為-2.43%,幾乎把2024年四季度的一波大漲跌去一半。“理財公司2025年以來的年化收益率為1.69%,但近一個月以來明顯進入了滯漲期,年化收益率僅有0.45%。”他稱。

面對債券市場調整,投資者如何選擇理財產品?
“在當前環境下,市場利率下行是大機率事件,理財產品收益同步下行機率較大。”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梁斯稱,在選擇理財產品時,除考慮比較基準高低外,也要綜合考慮產品投資標的、風險等級、流動性等因素。例如一些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雖下調,但投資標的資產相對優質、風險控制良好,依然具有較高投資價值。此外,投資者可適當分散投資,除了理財產品,根據形勢變化、自身偏好等因素合理配置股票、基金等資產,以平衡投資組合收益,降低因單一理財產品收益變動帶來的影響。
在普益標準相關人士看來,明確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與自己風險偏好相匹配的理財產品或基金產品,風險厭惡型投資者可考慮適量減少債券類資產的配置比例。密切關注市場動態,特別是貨幣政策、經濟基本面、市場情緒等因素對債券市場的影響等。
“展望後市,降息預期削弱與風險偏好強化下,債市短期內或仍偏弱執行,利率中樞將有所上升。收益率曲線的持續平坦化或為短債帶來更高賠率,大幅下行還需等待降準落地或中國人民銀行資金投放加大帶來資金面的明顯轉松。”一家國有大行的理財公司稱,此外,2月出口和通脹資料都顯示需求仍待修復,外部衝擊不確定性仍大。如果需求遲遲未能恢復,資金利率可能也會迎來自發式寬鬆,這將帶來一定的交易機會。
對已持有相關理財產品的投資者,上述理財公司建議,從歷史資料看,債券市場具有一定的週期性,短期的波動並不影響其長期的投資價值。因此,流動性需求不高的資金,在評估產品後續表現後,可考慮繼續持有,以待修復。但如果投資期限較短,且對資金流動性要求較高,在評估產品後續表現後,若認為市場短期難以快速反彈,可考慮在合適時機贖回,避免進一步損失。
另外,自2024年9月起,監管著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股市回升。“若理財產品僅靠票息收益較難達成業績基準,投資者可以謹慎佈局一些含權類產品。”一位銀行業人士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