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一個的“糯嘰嘰”,竟然也有致命危險?!

最近,一則新聞令人十分心驚:
北京天壇公園內一名男子疑因吃“驢打滾”時噎住喉嚨窒息。目擊者表示,當時有熱心群眾透過海姆立克急救法施救,但男子始終未能將異物吐出。送到醫院最終搶救無效死亡。
圖片來源於網路
類似的新聞還有過不少:
深圳市人民醫院胃腸科就接診過一個病例,65 歲的李阿姨肚子反反覆覆痛了好幾天、嘔吐、無法排便,到醫院檢查被確診為腸梗阻,罪魁禍首是前幾天吃的糯米飯;
嘉興市秀洲區人民醫院也接診過一位八旬老人吃糯米制品不慎導致咽喉部滯留、進而引發氣道梗阻的病例。
黏糯的糯米食物是生活中深受大家喜愛的小吃,但,因為它的黏糯,糯米食物也是非常“危險”的食物,特別是對於老人,稍不留神就成了“舌尖上的殺手”,食用糯米制品,千萬要當心!!!
糯米
為什麼這麼黏?
我國是種植水稻最早的國家之一,常見的水稻有秈稻、粳稻、糯稻等,秈稻和粳稻的米粒經加工後就是我們平常吃的大米,糯稻的米粒加工後是糯米。雖然它們的外形、口感都有所不同,主要成分差別倒是不大——都是澱粉。
相簿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但為什麼糯米是黏的,普通大米就不黏呢?主要原因是因為它們澱粉的型別不同。
根據結構不同,澱粉主要分為兩種: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
  • 直鏈澱粉像一條長長的“繩子”,它分叉少、連結更緊密,澱粉酶把它剪成小段比較費時費力,因此直鏈比例高一些的大米,通常口感更硬一些;
  • 支鏈澱粉有很多支鏈,澱粉酶可以從多個角度同時下手剪下,就比較容易切斷。支鏈比例高的,口感更軟糯。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糯米澱粉中支鏈澱粉佔 80% 以上,直鏈澱粉較少,所以要比其它米更黏一些。驢打滾、粽子、餈粑、青團等糯米食物口感比較黏,就是因為糯米里的支鏈澱粉比較多。
吃糯米制品
這些事情要注意
很多人認為糯米口感黏,吃了會覺得胃不舒服,不好消化。其實,這完全是誤解。
大量研究發現,剛出鍋的熱糯米飯,消化速度是很快的。之所以很多人會覺得糯米不好消化,一個比較普遍的原因是因為大家放涼了。
研究發現,糯米放涼、冷卻後,支鏈澱粉就會很快地相互連線成緻密的結構,黏性和韌性增大,進而影響人體內消化酶的作用、增加消化負擔。所以,如果你吃的是放涼的糯米食物,就可能會覺得不太好消化。不過,只要再次加熱之後,糯米食物的硬度又會下降。因此,糯米食物最好趁熱吃,如果放涼了,不妨重新加熱透再吃。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現在很多糯米食品會放油,油多了也不好消化。像大家常吃的青團、粽子、湯圓、糯米雞之類的食物,不僅含糯米,還可能含有豬油、黃油、人造黃油、肉類等富含飽和脂肪的油脂,對於胃功能不好、消化吸收能力差的人,就更會覺得難消化。
糯米還有一個特性就是,它的飽腹感相對會延遲一些。
大部分食物都是吃下去馬上就有飽感,剛吃完飯時的飽感是最強的。而糯米食物吃下去時一般沒覺得多飽,要到餐後 30 分鐘左右才達到飽感的高峰。這個飽感延遲的特點,往往會造成一個後果——吃的時候你不覺得多、甚至沒吃飽,但吃完一段時間就會感覺很飽,甚至吃多了、吃撐了,就會覺得難消化。

相簿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除了趁熱吃,吃糯米食物還有這些注意事項:
1
適量吃,不多吃
粽子雖美味,但熱量相對較高。很多糯米食物還會加肉、蛋黃、蜜棗、豆沙、紅糖等餡料、輔料,這就導致很糯米食物看著個頭不大,但能量可不低。比如一箇中等大小的粽子熱量至少有 300 千卡,比一碗米飯還要多。因此,糯米食物好吃,也要注意適量,不要吃太多。
2
替換其他主食
糯米跟普通大米的營養是差不多的,主要提供能量,因此如果吃糯米食物,一定要減少主食的攝入量,以免能量過剩,造成肥胖、高血糖等疾病。
3
專心吃
糯米食物口感很黏。吃的時候儘量專心專注,不要玩鬧、說話,當心發生哽噎而導致窒息情況。
4
特殊人群要慎食
糯米是一種高 GI (升糖指數)食物,不過,任何食物產生作用都不能忽視“食用量”。
糖尿病人群少量食用(嘗味)和選對食用時間對於血糖並沒有太大影響。另外,要合理選擇餡料,避免食用以棗泥、紅棗為餡料的粽子。對於糖尿病人群,單日食用量不建議超過 50 克,儘量選擇“五穀雜糧粽”,分次食用,同餐要減少其他主食的攝入量。
另外,老年人、兒童和心血管病患者、腸胃消化功能較弱者都應少量食用。有逆流性胃炎的患者應控制食用量,以免反酸症狀加劇。
參考文獻
[1]VEELAERT S, POLLING M, DE WIT D. Structural and physicochemical changes of potato starch along periodate oxidation[J].Starch-Stärke, 1995, 47: 263-268.
文章來源於科普中國,作者阮光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