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超實用的二條
每篇解決一個育兒小問題,當好媽媽,更當好自己~
最近有云閨蜜透過小助理求助,幼兒園孩子不願上學,仔細盤問才知道,是因為前一天孩子被學校老師單獨批評了,孩子說不喜歡老師,老師很“兇”,問我怎麼辦?
老師不能自己選,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怎麼安撫和處理才能幫助孩子。這篇文章發出來給大家看看,希望對大家有啟發。
遇到孩子的問題,再小肯定都是大問題。正因為是“大問題”,所以更要先冷靜、少說多聽。
4、5歲的孩子表達還不是很成熟,也會因為自己的狀態情緒而產生不客觀(比如累了困了心情不好說“賭氣話”),甚至會出現想象和現實無法區分的情況。
這時鼓勵孩子多說,多說出細節,多演出來,都能幫助我們對事情有更好的判斷。
這裡要注意,鼓勵多說的前提是我們先“閉嘴”,而不是“主觀引導”。

我見過一些朋友,會引導孩子問,那老師有沒有罵你啊?有沒有打你啊?老師是不是沒讓你吃飯啊?
然後孩子就先入為主地全部說是的,這樣就無法很好地客觀瞭解事情了。
同樣的,反過來,也不要父母先入為主地對孩子說,你在家就那麼淘,老師對你兇是為你好,你肯定又XXX了。
學會中立平靜地鼓勵孩子說,這是最關鍵的第一步。
養育孩子,每個家庭的理念是不同的,底線也是不同的。
那麼孩子從進入幼兒園開始,我們就需要開始思考,自己的底線在哪裡?底線之上的靈活空間又有多少?

我們很多時候,對於自己育兒需要堅持的是什麼,不能讓步的是什麼,什麼是合理的,其實是模糊的。
日常就會出現根據孩子哭不哭、聽不聽話,來決定自己的養育準則。
這種無意識的習慣也就會影響到對老師的評判。而判斷的依據也變成了,孩子喜不喜歡這個老師。
關起門來,自己怎麼帶娃別人不能干預,可一旦涉及到了和第三方接觸,我們就不能太主觀了。
凡事都需要“講事實擺道理”,而這個基礎,就是我們的育兒準則。
比如,我的閨蜜她是一直崇尚平等和尊重的,日常自己帶娃都是儘量和孩子溝通講道理。
但她就和我說過,去了幼兒園,老師大聲訓訓孩子,她可以接受的;但如果老師“動手”了,哪怕只是輕輕一推,她是肯定不能接受的,不管什麼理由,這就是觸及底線了。
這個底線,每個家庭是不同的。

當我們可以很清楚地定義自己的底線,那麼也就更加明白,哪些事情我們需要“大動干戈”,哪些事情可以“輕鬆化解”。
“大動干戈”的事情怎麼處理,今天就不談了。之前寫過一篇,大家可以去參考👉 老師體罰辱罵,孩子自殺頻發 | 碰到“壞老師”,我們怎麼辦?
今天聊聊“輕鬆化解”的事情。
不僅僅是老師,這世上就是有一類事情,我們換位思考知道,對方是好心,但就是處理的方式讓我們不舒服。
這時,我經常用的一個方法就是把“動機”和“行為”區分,非常好用,今天就推薦給你們。
下面來兩個舉例分析,都是最近大家給我留言的真實故事。

案例一:
回家和女兒角色扮演瞭解幼兒園情況,女兒扮老師,然後雙手叉腰非常凶地對我說,放下玩具,不許再玩了,聽見沒?演完,女兒說,老師就是這麼兇其他同學的,我很害怕。
我們也遇到過這樣的事情,我當時就會對小D說,你肯定嚇壞了吧。把她抱到懷裡後,繼續說,老師為什麼要這麼兇啊?
小D告訴我,因為我們的自由玩耍時間到了,要上科學課了。
我就接著說,是啊,老師著急了,因為如果大家不到齊,科學課就要晚開始了,就像媽媽有時催著你出門,也會吼你。
但就像媽媽以前事後和你說的,媽媽仍然愛你的,但媽媽當時可以做的更好。對老師來說也是一樣的,她仍然愛你們。
而且你想啊,媽媽只帶你一個小不點,都會忍不住吼你,更不要說老師要帶一個班級呢,所以有時就會忍不住聲音大了。
這件事裡面,我們先回應孩子的情緒,然後幫助孩子理解,老師為什麼這麼做,這就是理解動機。
在理解動機的基礎下,再一起討論行為。幫助孩子理解:
動機是對的,行為可以有更好的選擇。但即使行為不夠好,也不影響老師的本心。

案例二:
幼兒園開始實行“光碟行動”,女兒現在每天晚上就很擔心,說自己實在吃不下,但吃不完老師就會不開心,而且只有吃完的人才能有小紅花,她也想要。
大家先不往下看,思考一下可以怎麼回應呢?
一樣的思路,先回應情緒
,嗯,你很想要小紅花,也很希望老師開心,但是你已經很努力很努力吃了,就是吃不下,吃不完。
解讀動機,
為啥老師希望每個人都要吃光食物啊?對啊,農民伯伯種菜很辛苦的,一粒米要從小苗苗變成我們碗裡的飯都是需要花很多時間的,所以我們要珍惜。
分析行為,
老師希望你們從小可以養成珍惜糧食的好習慣,所以就會鼓勵你們都吃完。
這個案例裡面,我還會多做一步,思考解決方案。但你即使很努力也吃不完,那怎麼辦啊?
我們每次午餐前可以和老師說一下,吃多少要多少,讓老師少給你一點。
吃完了如果還需要,可以再加。每個人按需拿食物,那麼浪費的機會就會減少的。媽媽送你去幼兒園的時候,也會和老師說一聲的。
上面這些都是提供參考思路,具體怎麼說,還是需要大家結合自己孩子情況來引導的。
希望大家可以理解這個區分“動機”和“行為”的小方法,不僅僅是育兒,生活工作都是適用的。
這些年裡,我深刻地體會到,解決問題這項能力的重要性。不管是教育她,還是我們自己學習育兒,本質都是去解決一個問題。
現實中,我們大部分人都會提前擔心那些“未發生的事情”,而不真正過好眼前。
我們總以為現在多擔心一點,回頭就順一點,而事實是,哪怕現在計劃準備的再好,臨到跟前,該有的糟心事一點都不少。
然後我們發現自己焦頭爛額,解決不了,從此就認定是自己當時計劃的還不夠。
於是下一次會更加焦慮地來擔心未發生的事情,從此進入“焦慮”怪圈。
但只要我們可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見招拆招次數多了,就不會那麼容易對未發生的事情而產生焦慮。
而每個問題的拆解無非就是“行為”和“動機”,然後進行多種的組合排列:
-
認同這個動機,不認同這個行為;
-
不認同這個動機,但認同這個行為;
-
不認同這個動機,不認同這個行為。
一個人只要嘗試把行為和動機分開,其實90%以上的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而真正的高手可以處事不驚,反應敏捷,只不過就是他們的腦袋裡可以同時相容各種不同的動機和行為的組合。
這就是多元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以啊,好好對待解決孩子的問題,育兒這件事裡鍛鍊的能力,都是企業裡的“看家本領”呢。

話題索引
點選閱讀原文
搜尋歷史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