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銀是如何扭曲財富行業常識的

分業監管與財產獨立性的漏洞在“海銀們”面前被無限放大,違規金融產品成為連線投資者錢袋與老闆們腰包的管道工具
01
對理財師和客戶的圍獵與洗劫
納斯達克上市企業,陸家嘴自持物業,一份體面的工作,可觀的收入吸引了眾多懷揣金融夢想的年輕人進入三方財富機構。
在銷售KPI和高額佣金的激勵下,海銀們旗下代銷的“金融產品”佈滿全國。
一個產品可以賺2%-5%的銷售費用,公司上下在“公司產品一直剛兌的幻象下”,深信老闆的暗兜實力,瘋狂賣“自產自銷“的定融產品,結果大部分資金去向不明,最後留下一堆700億爛賬,憤怒的投資者和錯愕的背鍋理財師。
上市公司海銀是怎麼賺錢的?
開啟海銀的年報,主營業務主要依靠賣產品、賣保險、賣海外地產來收取佣金。
這一切似乎都圍繞著高淨值客戶的理財需求,大健康產業旗下的體檢與醫美等專案,看似在多元發展,但實質上,老闆賺的錢可不止理財服務本身。
91個城市開設185個財富中心,發展1749名理財師,開發了全國4.66萬名活躍客戶,交易了700億規模的金融產品。

02
行業暴雷後的窟窿太大,鋌而走險是必然選擇
1、赴美上市:中國最大的房地產固定收益產品提供商
海銀赴美上市時提交給SEC的F1表格,顯示它是“中國最大的房地產固定收益產品提供商”。
特別提到恒大和融創是其重要的合作伙伴,可能當時外界熟悉,最拿得出手的,AAA評級的合作伙伴也只有這倆了,打著大牌的幌子,部分募集的資金也可能流向實控人韓氏父子自己開發的地產專案。
從2018年到2020年,踩著地產公司瘋狂拍地,民企拼命上槓杆試圖彎道超車的風口,海銀作為客源豐富的三方財富公司,透過私募產品募集了大量資金,給地產公司(或自己)輸送了大量高利率的拍地資金,賺著地產的紅利。
相應地,海銀的私募交易額一路上升至527億,其中地產類產品佔公司私募產品規模的74.3%,達392億。
21年3月,海銀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募集2億美元,韓氏父子以75億元榮登《胡潤全球富豪榜》的2843位。
成功的父子倆,左手海銀財富,右手五牛基金,一個負責募錢,一個負責投資地產專案,一同攫取地產豐厚的利潤。
故事到這裡,看似一切都是正常的,地產的巨量融通需求,帶動了海銀地產產品的銷售,給廣大高淨值客戶帶去了更多的投資選擇。
只要房價能穩定小步向前,生意鏈條都能持續,鏈條上的每個人都能快樂地數錢。
注意下,21年是個重要的分水嶺,這邊海銀美國上市套現美元,韓老闆家族登入胡潤排行榜。那邊海銀的金字招牌更亮了,上市公司+老闆家底雄厚,是不是銷售在賣產品時的底氣更足了,可以佈一個更大的局了。
2、行業暴雷,擠滿人卻寂靜無聲
海銀那頭剛上完市,21年中期,恒大開始負面纏身,年底正式暴雷,22年3月曾經的“白衣騎士”融創也相繼違約,地產行業基本處於“無人生還”的絕境
可想而知,公司交易額中佔比74.3%的都是地產專案。公司最優質的合作伙伴都暴雷了,剩下來的爛賬有多大?產品兌付的資金從何而來?
正常邏輯下,簡化的業務與資金鍊條是這樣的:
1、地產公司造房子缺拍地保證金,缺了10億,找資管公司融資,資管公司發行了一款產品A,找了三方財富公司海銀推銷產品A;
2、海銀髮動自己的銷售們去找投資人,推銷產品A,投資人買了銷售推銷的產品A;
3、A產品募集了很多投資人的錢,並把這10億借給了地產公司;
4、地產公司拿著這10億去買地、造房子、賣房子、收房款,最後還錢給產品,產品兌付給了投資人。
如果地產興旺,房子迅速賣掉回款,一切資金都能還上。如果行業變差,公司造的房子賣不掉,就沒錢還債,那買了產品的投資人就沒法拿到產品的本息。
在整個行業衝擊下,地產公司造的房子去化困難賣不掉,監管“三條紅線”的高壓下,地產公司又借不到錢,整個行業下公司的資金鍊都處於崩潰中,同樣海銀70%多的底層產品處於“岌岌可危”中。
更嚴峻的是,海銀的產品基本屬於地產融資中,風險最高的那層純信用的股權資金,資金是用來拍地的,風控措施中並沒有任何資產抓手在手上,也控制不了地產公司的實質運作。
而地產公司借來這筆錢,作為專案公司的資本金去拍地,拿到地後再抵押給銀行借錢造房子。
主打一個空手套白狼,融最多的錢,買最好的地,造最快的房子,賣“五星級的家”給你,俗稱高槓杆高週轉。
全程用借來的資金給自己打工,同時造房子的上下游中,從設計、施工、綠化等各個環節都充斥著老闆的關聯方,一起分享著資金與利潤。
扒開細看,地產行業真不愧是那個時代最豐厚的利潤!人人趨之若鶩!公司倒了沒關係,老闆早已全程吃飽。
地產一下子全面倒了,海銀底下這幾百億的產品該如何兌付給投資人?
3、鍋蓋壞了,造大鍋蓋小鍋
原本玩的就是10個鍋(產品),9個蓋(還款資金)的遊戲,動作快就能接上。現在9個蓋子裡面壞了6個(產品對應的專案壞了,沒有還款資金了),剩下3個蓋子,去應對10個鍋,神仙也蓋不住。
蓋子不夠用,就用鍋來蓋,再新打7個大鍋來蓋住蓋子壞了的7個小鍋,也就是發更多的產品,募集更多的錢,來蓋住原來出風險的產品兌付。
只要能發新產品還舊產品,風險就能被掩蓋住,用時間或許能化解風險,龐氏鏈條就能一直持續下去。
對於海銀來說,募集端就是生命線。一旦有一個產品沒兌付,整個資金鍊條就戛然而止。
海銀別無選擇,只能加大銷售對客戶的黏性,讓客戶拼命買新發產品,同時輸出信仰,老闆實力強,產品壞了都能暗兜硬剛兌,外面世道這麼差,但海銀產品至今全部兌付。
老闆自有的房產、上市公司股權、白酒產業資產估值是海銀募集規模的1.2倍,安全係數有保障。
不知道銷售們是不是相信了老闆的光環,但客戶肯定是信了。
可誰又知這是不是最後的話術,最後的瘋狂募資。
但背地裡父子完成財產切割,資金和資產可能早已獨立出去,準備留下一個爛攤子。
這個應對壞賬的處理方式是不是有點熟悉,用更多的錢去填窟窿,用時間去延長風險,直到出現更多的風險,華融國際也是這麼被賴小民給整殘了。
最終受賄超10億的賴小民和下屬白天輝被判了死刑。
03
高階超募局
蓋子不夠用的海銀,只能靠造新鍋來蓋舊鍋,買鍋的客戶有很多,但造鍋的材料從哪裡來?
客戶看到的產品,起碼是要有用款專案和還款來源的,基礎材料還是要有的。
但現實最大的地產融資需求被打壓掉了,市場上的融資需求,專案來源越來越少了,海銀老闆也著急上哪裡找這麼多融資專案來包裝金融產品。
或許受到河南老鄉的啟發,海銀在造鍋技術上也穩步精進。
從專案超募,索性到後期在“偽金交所”(與受統一監管的正規金交所不同,透過地方上監管漏洞設立的各類野生資產登記備案中心,專門配合三方財富等公司發行違規金融產品)批次製造違規金融產品,將虛構的底層專案裝在違規金融產品中,透過銷售們賣給了全國各地的客戶,募集了大量資金,部分去兌付了舊的產品,部分資金流向不明。
鳳凰網在海銀延兌內幕的報道中,透過採訪多位海銀員工、前員工與行業人士,其指出海銀在和恒大的合作中,透過河南神秘老鄉的運作,將合同上28億的專案,重複融資。
合計從投資者手中募集了130億,28億透過產品去了實際融資方,剩餘的100億則部分流向了恒大,部分被海銀財富留下自用了。
而在近期證券時報的報道調查中揭露了海銀不僅透過包裝專案超募資金,更多的是透過控制影子公司,頻繁進行貿易業務,形成虛構的底層應收賬款,將應收賬款包裝成供應鏈金融產品募集資金,各類產品最終形成700億的資金池。
如果不是定融產品被監管逐步叫停,這個擊鼓傳花的遊戲還能繼續,風險還能被繼續給掩蓋。
04
偽金交如何批次生產山寨理財產品
金融產品作為連線投資人與融資人的資金管道,原本是將金融資源分配到合理的地方去。
但對海銀來說,金融產品則是被用來連線投資人錢袋子與實控人腰包之間的資金通道。只要產品載體在,銷售的募集能力在,資金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從投資者那頭募集來,透過產品輸送到實控人指定的地方去。
通常來說,合規的金融產品是指在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或者私募基金協會登記的產品,這些是正規合法且受監管的。
而資管新規後,監管對非標的壓降衝擊下,原本海銀控制的私募基金髮行產品的路徑被堵住,急需新的產品載體來輸送資金。
受統一監管的地方金交所便成為它們主要的備案通道,透過金交所掛牌的定融產品來向客戶募集資金。
但2020年開始監管對各地金交所進行整頓,要求金交所不得向個人銷售產品,不得跨區域展業等,逐漸掐斷了金交所作為“不合規金融產品”的登記通道。
海銀急需更新的通道來疏通資金流向,而打著地方“金交所”的旗號,各地野生的“偽金交所”(地方性資產備案登記中心)開始出現,它實際上是搭建了一條為地產、三方財富等行業違規發行“金融產品”的地下新融資通道。
更有備案中心,在海銀財富發產品前匆匆設立,又在其發產品後“失聯”,更在海銀暴雷後登出,整個生命歷程均圍繞海銀財富運轉。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一個個由虛假底層專案構成的定融產品被包裝出來後,放去野生備案中心登記下,就能堂而皇之地擺到投資者面前充當合規金融產品進行銷售,最後募集了天量的資金。
直到定融產品被定性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這個資金池的鏈條再無法運作下去,風險全面暴露。
“偽金交所“的備案並不像正式的備案機構那樣對產品需要進行層層稽核,而只是形式上的敲個章、掛個牌、收筆錢。比如在交易所上登記掛牌的證券,整個流程複雜而艱難,中間是需要承銷商,律所和會計師事務所等專業機構,進行詳細地盡調審查,做成備案檔案提交交易所。交易所會對所有中介檔案進行二次稽核,對每個登記掛牌的證券質量是有硬性要求的。
而此類作為“偽金交所”的備案服務機構的設立和運營則不受多方監管,更沒有公示披露的管理辦法和業務規則,只是在其營業執照中標註特定經營範圍。
在“偽金交所”上面掛牌的產品,則不需要進行任何的稽核,完全淪為類似海銀此類三方機構包裝金融產品的資金管道。
其中的風險可想而知,有多少投資者被慫恿購買了此類違規金融產品,大量的募集資金透過管道被輸送到實控人控制的各種實體中。
05
能保命的“財產獨立性”,需要監管長牙帶刺
“財產獨立性”簡單說,是指客戶拿錢去投資產品A,產品A裡面的財產是獨立於發行這個產品的公司B,產品A的錢拿去投資的專案也是獨立於公司B,公司B經營的好不好都和產品A沒有任何關係。產品A裡面的錢是專款專用,完全服務於客戶當初和公司B約定好的用途。
“財產獨立”基本上是任何一個資管產品成立的條件之一,遵照“財產獨立性”開展業務的受託人,大多數情況下都能很好地保護投資者利益。
就算是某個產品出險了,那也不會把風險傳染到其他產品上,整個公司是穩健的。
但如果受託人無視財產獨立性,搞“自融”,搞資金池,虛構底層專案,那基本就變成實控人利益輸送的管道了。
賣給投資者的金融產品,上到官窯的信託非標,下到野生的定融產品,如果“財產獨立性”這個前提不成立,那產品上任何的結構設計與風控措施都是做給投資者看的安慰劑。
發行這類“不獨立產品”的公司,它公司的內控管理就和紙糊的房子一樣脆弱,隨時有塌房風險。
數一下那些塌房的“偶像們”,ZR信託、SC信託、MS信託、AX信託、XH信託等。
還有已經出險的保險和銀行,或多或少都把這個“獨立性”當成兒戲,將公司業務當成實控人的提款機。
標榜為第三方獨立財富管理公司的海銀,它作為一個獨立的代銷機構,嚴格來說就不該和產品創設產生任何關係。
但實際上,獨立是個幌子,海銀透過控制影子公司“自產自銷”自家產品,打著賣別家的產品,將“自融“做成產品,賣給客戶,將融來的錢輸送到實控人的多元業務中。
缺乏獨立性,產品就成了連結公眾錢包的管道工具,並且這個產品還是“表外之物“,不受任何規模限制。
06
總結

市場上壞人這麼多,我該怎麼辦?

1、底層穿透、資金監管永遠是最重要的事情,投資者在投資任何一個產品時,一定要把產品底層搞明白,明明白白地看到產品下面究竟投資的是什麼東西。
2、資金監管封閉住,專案資金算的清楚的產品才能投資。
3、經過監管發行審查過的證券才能有安全感,因為暴雷了,你能找承銷中介告他不盡職。
4、不要相信所謂銷售給出的“保本”安全感,除了國債和50萬以內的存款是國家剛兌的,其他的所謂的保本都是要看兌付物件有沒有保本能力的,保本方的資產負債表和明確償付義務的協議要拿出來仔細評估下。
轉自有趣的資本主意 作者 老撕基
本文由「華爾街俱樂部」推薦,敬請關注公眾號: wallstreetclub
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投資意見,並不代表本平臺立場。文中的論述和觀點,敬請讀者注意判斷。
版權宣告:「華爾街俱樂部」除釋出原創市場投研報告外,亦致力於優秀財經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圖片和資料來自網路,版權歸原創。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新增WSCHELP微信聯絡刪除。謝謝授權使用!
關於我們

華爾街俱樂部凝聚華爾街投行的高階資源,為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顧問服務,包括企業赴美上市、戰略投資、併購、私募路演和投資者關係等。在投資理念和技術方面提供華爾街投行專家實戰培訓,為您進入華爾街鋪設成功之路。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