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2

本文字數:2362,閱讀時長大約5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陳君君
在季末資金回表與估值整改半年考的雙重壓力下,銀行理財市場的存續規模守住了31萬億元的關口,較年初增長5.22%,打破市場對半年度“規模縮水”的擔憂。
然而,規模穩增背後,收益率持續下行、業績基準大面積下調以及監管估值整改帶來的穩淨值壓力,正成為行業共同的挑戰。展望下半年,銀行理財市場如何保持規模增長?

普益標準資料顯示,截至6月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達31.22萬億元,較5月小幅縮窄。此前,華源證券固收團隊測算,銀行理財市場5月末規模31.5萬億元,創新高。
上半年銀行理財市場延續增長態勢,背後有多重因素推動。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分析,一方面,債市的持續走牛帶動了固定收益類產品的收益回升,同時“固收+”產品的收益率保持高位執行,這種收益優勢吸引了大量風險偏好較低的資金湧入銀行理財產品。另一方面,季末資金回表與季初資金出表的季節性規律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理財市場規模的修復。
今年上半年,存款利率的下行也成為推動銀行理財規模增長的重要因素。“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普遍降至1%以下,而理財產品的收益相對更高,二者之間形成了明顯的利差。”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指出,在今年上半年流動性總體充裕的背景下,銀行降低了存款利率,這不僅提升了理財產品的吸引力,還導致部分原本用於存款的資金流向理財領域,“存款搬家”現象越發顯著。
在今年5月央行實施降準0.5%、降息0.1%的政策組合拳後,理財市場也產生了一定變化。普益標準研究員黃詩慧表示,降息直接導致債券收益率和同業存單利率走低,使得固收類理財產品收益進一步縮水,而存款利率同步下調也加劇了“資產荒”;二是理財客戶多為保守型投資者,對收益率下行較為敏感,但銀行存款利率下行節奏與幅度存在滯後,導致銀行淨息差進一步壓縮。
除了規模高增外,理財產品上半年還經歷了業績表現分化。Wind資料顯示,佔比97%的固收類產品中,純固收類年化收益率2.84%,現金管理類產品近7日年化收益率1.43%,均高於同期存款利率。
而權益類理財產品收益率承壓,平均年化收益為4.1%,受股市波動影響顯著。回顧來看,權益類理財產品的收益呈現出明顯的波動。在2月,權益類理財產品收益達到年內高點,近1個月平均年化收益率高達22.08%。然而,隨後在3月和4月,收益率出現了大幅下跌。直到6月,權益類理財產品的收益才迎來回暖。
與此同時,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出現了大規模下調的現象。僅在6月,就有上百款理財產品釋出了相關下調公告,甚至部分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已經低於同期存款利率。華源證券研究所所長助理及固收首席分析師廖志明認為,從近幾年的趨勢來看,銀行理財新發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呈現出持續下行的態勢,且目前這一下行趨勢仍未結束。理財市場整體的業績比較基準是衡量理財產品收益預期的重要指標。據測算,自2022年初以來,理財公司當月新發人民幣固收類理財產品的平均業績比較基準呈現震盪下行的走勢。
隨著市場整體資產收益率的下降,理財公司此前用於平滑淨值的某些估值方法受到了監管的整改要求。例如,監管機構明確指出信託公司與理財公司合作業務中存在的四類違規問題,其中就包括違規使用平滑機制來調節產品收益等行為。同時,監管還叫停了理財公司自行建立估值模型的做法。
銀行理財曾經依賴的“高收益、低波動”的商業模式如今正面臨巨大挑戰,穩規模、穩淨值的壓力日益凸顯。廖志明提到,銀行理財收益率延續下行趨勢。他預計,今年二、三季度銀行理財規模可能會有所增長,但到四季度規模將趨於平穩,全年規模增量可能不及去年,甚至部分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可能低於三年期或五年期銀行定期存款利率。

展望未來,業內人士認為,銀行理財市場下半年將面臨降息壓縮收益與估值整改的雙重壓力,要從產品、策略兩個方面共同應對挑戰。
整體上來看,降息直接壓低市場利率,債券、同業存單等固收資產收益率下行。“固收類產品收益空間被壓縮,部分產品業績基準下調。”薛洪言表示。存款利率下行加劇“資產荒”,倒逼理財公司透過增加權益、衍生品等配置增厚收益。
在產品創新方面,理財公司主打低波穩健與多元主題並進。例如,光大理財加大“穩健低波”產品發行,定位平衡收益與波動;建信理財以存款、存單、短債為主要資產,採用持有至到期策略控制回撤。招銀理財、中銀理財推出按月/季分紅產品,滿足流動性需求。
多元化方面,理財公司向權益市場求解。普益標準研究員劉思佳指出,當前貨幣類資產和固定收益類資產的收益率持續下滑,銀行理財獲取優質高息資產的難度顯著增加。多數固收類產品的收益水平面臨下行壓力。因此,理財公司傾向於加強權益投資,透過拓寬投資範圍來尋找新的收益增長點。例如,構建含權益資產的“固收+”產品,以增強收益彈性並提升產品競爭力。此外,這一策略也有利於理財公司豐富產品體系,透過多元化的理財產品來滿足不同風險偏好投資者的需求。
做大含權理財產品已成為行業共識,但在實際推進中仍面臨諸多現實挑戰。廖志明指出,對於銀行理財而言,這一轉型過程並不順暢,因為市場中傳統理財客戶的風險偏好普遍較低,對淨值波動的容忍度較弱,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含權理財產品的推廣。
投資策略方面,受訪的理財機構人士稱,採取縮短久期和多元配置的策略。“理財公司可以透過縮短底層債券的久期來應對利率波動對產品淨值的影響,同時謹慎控制槓桿水平,並精選優質投資標的,以降低淨值波動的風險。”普益標準研究員張翹楚認為,未來“固收+”投資策略可能會更加規範,權益類資產的配置將更加謹慎,其配置比例也會更加合理。在流動性管理方面,機構可能會為開放式理財產品配置更多的流動性資產,以應對投資者因淨值波動而可能產生的贖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