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在“黃金牛市”中暗戰

作者鄭嘉意 編輯松壑
2024年至今狂飆上漲近6成的金價,正在給銀行業原本邊緣化的貴金屬業務帶來悄然影響。
如今的銀行,已憑藉價格平實、產品豐富、信用背書等優勢成為新晉“淘金聖地”,蛇年新春後各大行頻頻脫銷的金條、金飾已是最好例證。
信風瞭解到,銀行黃金業務可細分為對客、自營兩大類:
對客業務的代表,是當下最火熱的被熟知的實物黃金與積存金。
此類業務中,銀行面向零售、企業客戶或機構投資者開展銷售、回購等業務,旨在賺取手續費及佣金;

自營業務主要由銀行直接參與黃金市場(LBMA、上海金交所等),有期貨、期權等衍生產品,旨在透過市場波動獲利、對沖風險。

如今黃金交易的價量齊升,已推動銀行業貴金屬資產規模迎來低點後的強勢增長。
2024年已披露資料的15家上市銀行年末貴金屬規模較年初增長超7成,創下了2018年以來的增幅高峰;
黃金機遇的另一面,高位波動的行情也在考驗著銀行們的風險與預期管理能力。
  “淘金”洶湧
金價上漲的熱潮,已成為了銀行對客的發展良機。
例如蛇年新春後火熱走俏的黃金回購服務,正是銀行完善零售端黃金業務的代表動作。
2025年2月以來,工、農、中、建、交、郵儲等近20家銀行推出黃金回購業務,即面相實物黃金持有者提供回購、變現渠道。
受制於成色鑑定的技術門檻與裝置成本,這一業務仍在國股行與頭部城商行中執行,且多數銀行回購範圍只限於本行出售黃金。
例如農行就在全國範圍內開通近3000個黃金回購網點,範圍涵蓋農業銀行銷售並配有回購證書的黃金產品;
中行、建行、郵儲同樣支援本行黃金產品回購。
工行則將範圍擴充套件至更多同業,包括14家商業銀行、2家黃金企業,並透過多地分行宣傳回購流程;目前工行品牌金的回購價差為4元/克,非工行金則為10元/克。
一邊是變現渠道的打通,另一邊則面對黃金的熱銷,在銷售端持續加碼。
工行、建行、中行等大行節後上新“2025年蛇年金鈔”“黃金壓歲錢”等產品,除傳統的生肖金幣、金鈔外,樣式拓寬至吊墜、手鐲、戒指、轉運珠等形態;
浙商銀行則聯合京東金融推出“狗頭金”實物黃金,開啟銷售渠道。
因各大行金條、金飾售價普遍低於品牌金店,回收價又高於市場,金價高漲時“爆款”的產品脫銷,已是司空見慣。
零售之外,銀行也在對公領域積極拓展黃金相關業務。
例如年初的險資獲准進入黃金市場,正給銀行業釋放託管、報價等更多機會。
今年2月,10家保險公司獲准投資上海黃金交易所的黃金現貨、延期合約及相關衍生品後,人保、國壽、太保、平安均有黃金交易落地。

對此中行、浦發銀行均表示,已為首批試點險企提供交易報價、託管、保證金存管銀行服務。

自營敞口幾何
相比於熱度高漲的零售對客,銀行的黃金自營業務或許相對冷門。
通常來說,銀行直接參與黃金市場的期貨、期權等產品,目的更多在於對沖風險,而交易目的下的整體風險相對可控,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一是曾經以自由資金參與的賬戶黃金(紙黃金)等衍生類業務,已受到嚴格限制。
例如數年前的賬戶黃金(紙黃金)業務,雖然不涉及實物黃金交割,但受託行不僅要根據國際金價格波動調整報價,還需要在自營盤進行買入對沖,來防範潛在的價格風險。
若金價大幅波動推動投資者大量買入、賣出,而銀行操作的不及時,均可能出現潛在的風險暴露。
不過早在數年前,該類業務已嚴格受限,因此相關風險敞口已然收斂。
“2022年之後,名義上紙黃金已經沒有了。”來自國有大行貴金屬業務部的趙光(化名)對信風表示,“算是當年的原油寶殃及池魚,監管暫停了新開倉。”
信風查詢多家大行APP發現,相關業務確已暫停簽約。
另一家國有大行客戶經理向信風證實,該行已不再提供紙黃金銷售,如今涉及的關聯產品,已是以實物黃金為依託,定期定額投資、可提取實物黃金的積存金。
對於現在的黃金業務,趙光認為“理論上沒有風險敞口”,並表示若客戶進行實物黃金、積存金買進,銀行可透過上金所或境外市場進行即時平盤。
二是更多服務套利交易,甚少涉足直接投資。
相較於直接投資,套利對市場準入、技術工具、資金規模都有更嚴格的要求,需要對交易規則、價差計算精準把控,同時具備快速執行能力;
因此,操作成功的黃金套利可精準計算收益,虧損機率較低。
趙光表示“當下監管對黃金的新業務形態管理非常嚴格,銀行在這方面短時間內很難有突破。”
但據信風瞭解,在業績壓力下,已有個別股份行在黃金自營盤上採取更加激進的交易策略,可能暴露一定風險敞口。
有國有大行貴金屬人士對信風表示“有銀行在自營交易時會拿單邊敞口,風險較大。”
“這類情況以股份行居多。國有行注重風險、中小銀行拿不到業務牌照,有一定規模的股份行,反而在策略上會偏向激進。”該人士指出。
這也意味著波動下,該類銀行自營業務正面臨更大考驗。
一些前期獲利的機構,日前也在釋放“多翻空”訊號。
例如對2024年曾在黃金投資上獲取收益的北京銀行而言,其金融市場總監劉素琴就透露公司對黃金的投資,正由此前的“低價做多”轉向“高位做空”。

資產端大擴張

黃金交易的加量齊升,已對銀行的資產端帶來切實影響。
目前已披露2024年資料的15家上市銀行,年末貴金屬規模共計7705.62億元,較年初增長71.17%;
銀行業整體看好黃金需求、呈現出“大力屯金”趨勢。
部分銀行在積存金等業務的作用下,用於對沖的表內自營體量也在進一步擴張。
15家可比上市銀行裡,共有13家資產規模呈現增長態勢;
若剔除金價上漲的影響(約26%),約有6成銀行黃金儲備出現增長。
其中國有大行普遍增長明顯。
工、農、中、建四大行貴金屬規模均有大幅增長,其中建行、農行資產翻倍;
股份行中的“零售之王”招商銀行雖然貴金屬資產整體不高,但2024年亦是大幅購入黃金,增幅超300%;
城商行中唯一規模在4萬億元以上的北京銀行,貴金屬增幅也高達81.37%。
多家銀行的“涉金”細節體現在年報中。
例如,中行貴金屬銷售收入同比增長40.75%至214.4億元;
建行表示,運用黃金市場全牌照優勢主動參與市場建設,延長黃金積存交易時間,並自主研發智慧系統即時分析行情與申報資料,確保交割精準、合規。
農行則依託貴金屬租賃滿足貴金屬產業鏈企業產用金需求,加強對貴金屬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服務力度;
北京銀行則聚焦貴金屬產品板塊,推廣積存金新業務。
相較之下,規模相對較小的青島銀行、寧波銀行貴金屬資產分別縮水98.91%、23.89%;
股份行中的光大銀行、民生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貴金屬增幅亦小於金價漲幅,儲備似乎呈現下降趨勢。
不過入表資產的年終減少,不意味著黃金銷售的冷淡,也可能是熱銷後的未及時平盤所致。
青島銀行就表示,貴金屬資產大幅減少98.91%是由存貨銷售導致。
同年,該行貴金屬銷售推動“其他業務收入”增長近50倍“其他業務成本支出”增長超過370倍,貴金屬減值減少推動“其他資產減值損失”下降超過9成;

青島銀行表示“已上線週期性預約轉賬、線上經營貸等服務,最佳化貴金屬線上購買流程。”

風控與未來
金價的快速上漲與搶購熱潮,同樣在給銀行的風險管理提出挑戰。
對積存金業務進行持續調整,成為了銀行的應對之舉。
自2024年以來,農行、中行、建行、招行、中信等銀行已先後多次採取措施,上調積存金起購金額、下調相應利率。
這些舉措一定程度上旨在調解業務節奏和規模,避免金價波動可能帶來的利率、流動性的管理風險。
金價快速衝上高位之下的波動風險,確實如影隨形。
4月23日,現貨黃金價格“高臺跳水”,一天時間從每盎司3500美元的歷史高位暴跌逾4%;
次日上午走強後再度回落,截至17時報收3262.95美元/盎司。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對信風表示,未來一段時間,黃金作為避險資產的屬性仍然較強,但國際金價屢創新高之後,市場波動也將加劇,存在短期內急跌、大跌可能性。
年初至今,工行、建行、中信等銀行已發出風險提示。
例如工行建議客戶提高風險防範意識,加強對貴金屬市場與價格走勢關注;建行建議及時關注持倉情況和保證金餘額變化情況,理性投資。
在保證風控的同時,對於黃金業務的遠景暢想,仍然被業內所期待。
工行貴金屬業務部資深專家趙文建認為,應發揮黃金與其他資產相關性弱的特性,豐富黃金+固收、黃金+權益、黃金+利率/匯率等“黃金+”組合產品;
趙文建認為,應擴大回收服務,將黃金實物與區塊鏈結合,實現來源可追溯、交易全流程透明,並透過AI技術最佳化交易流程,提升運作效率與風險管理能力。
中國銀行投資策略研究中心指出,去美元化潮流和美元重置預期下,黃金全球信用標尺作用強化,應將其由配置型資產提升為戰略大類資產
“可預見的二季度,支撐黃金牛市的邏輯看不到完全逆轉的可能。”
這意味著,銀行未來可能給予黃金類產品更多傾斜。
即便短期內產品形態仍難有突破,但隨著銀行對黃金類產品風險管理、預期管理的持續完善,市場或將探索出更多新品;

以“黃金+”為契機觸達客戶,對於如今在息差下探、中收縮水的大環境下苦苦掙扎的銀行而言,或許是一片新的藍海。

應對全球金融大振盪

與金融大咖暢聊資產配置新策略

⭐星標華爾街見聞,好內容不錯過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不代表平臺觀點,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
覺得好看,請點“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