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業丨從銀行資負結構看同業存單備案額度變化——銀行機構動態跟蹤2025年第五期

本文作者 | 呂爽 呂思聰 唐澄澄 陳昊 魯政委
銀行機構動態跟蹤,半月報
本期關注:近期,各銀行陸續披露2025年同業存單發行計劃。相較於2024年同期,2025年3月初披露的同業存單發行計劃額度出現較大幅度的提升,尤其是以國有大行為代表的全國性商業銀行同業存單發行備案額度增長較快。
銀行同業存單備案額度同比擴大或是銀行對負債吸收乏力但資產仍持續擴張的主動應對。從負債端來看,2024年,在自律定價機制的引導下,銀行部分存款品種在不同時期都出現了不同幅度的利率調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存款相較於其他金融產品的價格吸引力。為補充資金缺口,部分銀行透過增加同業存單、債券發行等方式進行主動負債補充。
其中,不同型別銀行之間的負債端結構變化趨勢也出現分化,這一分化或也導致不同型別銀行在同業存單備案額度提升幅度上的差異。中資全國性中小銀行(2008年末總資產小於2萬億的銀行,包括股份行和地方中小行)2025年1月的存款增速有一定企穩跡象,而四大行存款同比增速則持續下探。從不同型別銀行的各類存款增速來看,2025年1月,四大行及中資全國性中小銀行個人存款規模均保持較高的同比增速,但四大行公司存款及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款同比增速下降較多。
從資產端來看,在淨息差收窄環境下,銀行在資產端尋找增收機會,增加資產投放,為實現一定的資產規模增速,銀行仍需要多渠道吸收負債。基於“早投放、早受益”的考量,部分銀行貸款投放增速高於一般存款增速,不少銀行同時還保留了較高的金融投資增速,這就需要其更多的開展主動負債吸收。
從境外的經驗來看,隨著居民所擁有的財富增長、居民財富配置方式的更多,銀行負債中存款的佔比或也將有所下降,銀行或將更多依賴發債等多種方式進行融資。
銀行機構戰略及組織架構調整:1、上海銀行與國民養老保險簽署戰略合作協議;2、滙豐銀行組織架構調整細節公佈;3、富邦華一將受讓大華銀行在華個人業務。
銀行機構產品及業務佈局變化:1、工行啟動“春融行動2025”併發布“工銀e貿”外貿新業態服務體系;2、工商銀行釋出“工銀+養老服務”2025行動方案;3、建設銀行釋出消費金融專項行動方案;4、農業銀行召開2025年服務鄉村振興和“三農”縣域業務工作會議;5、交通銀行金融創新點燃消費新熱潮;6、“交行CGT綠色債券籃子”上線;7、交銀金租落地全國首單SPV新能源裝置租賃專案;8、浦發銀行煥新發布科技金融服務體系2.0;9、光大銀行持續強化金融支援 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10、杭州銀行多點發力 支援外貿企業“揚帆出海”;11、蘇州銀行成功舉辦“青優貸”產品釋出會;12、天津銀行舉辦“智慧天行”司庫產品釋出會;13、九江銀行持續深化票據應用場景 助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14、青農商行特色金融產品之“醫保貸”;15、多家銀行上架信用卡不良資產包;16、持續提升支付便利性 支付寶“外卡內綁”擴容至七大國際銀行卡。
銀行機構數字化創新:1、郵儲銀行推出“智慧魔方”數字化運營平臺;2、北京銀行舉辦“智投e合”系統首屆併購撮合專案線上路演會。
其他:1、銀行理財市場格局生變;2、險資兩個月六次舉牌銀行;3、地方AMC首次控股全國性銀行:央地協同改革化險的“新模式”。
本文作者:
請登入興業研究APP檢視完整研報
獲取更多許可權,聯絡文末銷售人員。
點選圖片購買 “興業研究系列叢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