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讀者說,娃讀三年級,一放學就跟在奶奶屁股後面要手機
,不給就撒潑打滾。每次說好玩十分鐘,時間一到,各種耍賴皮。做作業也磨磨蹭蹭,討價還價,就想著玩手機。
用手機讀英語或讀書打卡時,他還會趁大人不注意,偷偷刷短影片或玩遊戲。說也說了,罵也罵了,娃就是改不了。她真不懂,為啥上小學後,孩子的手機癮越來越大,不給手機,跟要他命一樣。
看過一個心理諮詢師分享,她接診過不少孩子因為“手機上癮,不肯去上學”,甚至在“父母搶走手機後,喊著要去死”的……那些孩子沉迷玩手機的真相,家長可能不敢信。
有一個四年級的孩子說,每次回到家,爸媽第一時間就問她作業寫完沒有?做完的話,又問檢查了沒?檢查完的話,又叫她去看書。孩子說自己的壓力特別大。

(案例與配圖無關,這種現象很普遍)
她知道爸媽上班辛苦,但自己也很累,早上七點半出門上學,晚上5點半放學。回到家後馬不停蹄地做作業,吃飯、打卡、預習,全部搞完都九點半了,又要洗漱睡覺。她曾經跟媽媽說好煩,結果媽媽不在意:“小孩子有什麼煩的呢?”
大人們總是不斷催促她快點,認真點,讓她覺得很焦慮,只有玩手機的時候,她才覺得是放鬆的、快樂和沒有壓力的。
這類孩子玩手機,是因為他們受到了太多的壓力,學校“消失的課間10分鐘”、“語數英主科霸佔了音樂美術體育課”、回家父母的千叮萬囑“有空別想著出去玩,在家多看幾頁書、多刷幾道題”……除了學習,彷彿孩子不配擁有其它快樂~
別說孩子,大人都窒息。孩子是鮮活的生命,不是機器。機器只講功能,存在的價值是高效地完成任務,但人有情緒、感受、獨立意志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如果連快樂和關愛,這麼簡單的要求,在現實中都得不到回應,他們就會去虛擬的網路世界尋求滿足,比如玩遊戲、刷短影片,尋找缺失的快樂。
一個六年級的男孩,期中考數學又墊底,父母覺得是遊戲導致孩子無心學習,所以沒收了他的手機,結果孩子像瘋掉一樣,死活不肯去上學,揚言要離家出走。
在和心理諮詢師溝通中,孩子的言語充滿著自暴自棄,去學校幹嘛呢?反正大家都覺得他是爛泥扶不上壁。但只要說起遊戲,他眼睛都亮了,話也多起來。他說,自己遊戲打得可牛了,隊友們都叫他大神。
那些在遊戲得到的讚美和獎勵,都是父母和老師沒有給過他的,讓他覺得自己並不是一無是處。
這類孩子玩手機,是因為現實生活中的低價值感導致的,簡單來說,就是不被認可。有網友說,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玩俄羅斯方塊、開心消消樂、鬥地主,因為每消掉一行,每勝利一局,就能得到正反饋。
正反饋越多,得到的多巴胺就越多。多巴胺又稱獎賞激素、慾望分子,讓大腦產生想要更多、更多一點的衝動。而短影片直白有趣,遊戲好玩刺激,不用費力,就能給孩子帶來持續、高強度的快樂,刺激大腦分泌更多的多巴胺,當多巴胺的慾望迴路被長時間過度刺激,就會導致上癮。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孩子一刷短影片、玩遊戲就停不下來的原因,在現實生活中,越得不到正反饋的孩子,就越容易透過短影片和遊戲,尋找掌控感和成就感。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追求快樂、認同和成就感沒錯,這些是作為人類最基本的情感需求和自我價值。手機並不是問題本身,問題的根本在於,孩子沒有能力去獲取高質量的多巴胺。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簡單粗暴地阻止孩子看手機,而是幫助他們從其它途徑獲得更高質量的多巴胺,當高質量多巴胺的成就感,替代掉低質量的多巴胺,孩子才能從沉迷手機中解放出來。
每個孩子情況不一樣,要根據孩子的情況去做改變。
能量是守恆的,如果把大量的能量投入到學習裡,消耗過快,沒有額外補充,小學階段就能把能量耗沒,但後面還有初中、高中和大學啊。
相比成績,父母更重要的是關注孩子的學習感受、良好習慣的培養,只要孩子不牴觸學習,未來依然什麼都有可能。人生是一個長跑,比別人跑快兩三年,未必會導致結果偏差,長跑拼的是體力和毅力,保持身心健康、強大的內心,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家長要保持平常心,不要把焦慮內卷的情緒傳遞給孩子,多給孩子愛和支援,健康的親子關係是治癒孩子的良藥。我們養孩子的初心,不就是希望他能健康快樂長大嗎?
對於不愛學習的孩子,家長很容易做錯兩件事,第一,什麼事情都去管,導致孩子沒有存在感價值感。第二,習慣用打擊代替鼓勵肯定。
這樣孩子會陷入自我懷疑,自我放棄。只有讓孩子覺得自己被認可、有價值,才能去肯定自己的意義。壓力不會轉化為動力,壓力只會轉變成病歷。別隻盯著成績,多看看孩子善良、勇敢、陽光、自信的一面,你的孩子美好又可愛。

手機上癮,專注力被打碎的孩子,想進入認真寫作業、閱讀的狀態,大腦是拒絕的,甚至是罷工的,大腦會一直讓孩子覺得很無聊,想拿起手機看一看。
無法一開始做到1小時的專注,可以先從25分鐘開始,再慢慢遞增,到真正做到能放下手機。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視覺化的學習鬧鐘,秒針不會發出聲音,到時間就響。
建議每次專注時間是25分鐘,根據番茄學習法,這25分鐘內,孩子要專注學習,中途不允許做該任務無關的事情,直至到鬧鐘響起,再進行短暫的5分鐘休息。(遇到不會的題可以先空著。)
再開始下一輪的番茄學習,每四個番茄時段後可以休息20分鐘。番茄學習是知名學習方法,核心是拆分任務,把學習拆分,降低難度,25分鐘內集中精力,休息5分鐘回血。

當孩子注意力集中,全程投入,沒有任何打攪,這種狀態就是進入“心流”的狀態。在大腦進入“心流”狀態的時候,整個人的注意力是極度集中的,不容易被外界的聲音和人打擾,心流會讓孩子產生美妙的多巴胺,效率高,身心也更愉悅。
短影片遊戲,不需要孩子做任何努力就能享受快樂。當孩子過分沉浸在這種及時反饋、不需要努力獲得的快樂中,就會對生活和學習中那些需要努力,並且一段時間後才有反饋的事情,比如讀書、寫字、拼搭積木拼圖等等,失去興趣。
鼓勵和陪伴孩子去做感興趣的事情,比如下圍棋、打籃球、做手工、畫畫、玩積木、看繪本、戶外活動……代替玩手機,這些都屬於“延遲滿足”的事,付出一定的時間和努力,才能享受到勞動成果。

在這過程進入的心流狀態,也會讓孩子產生高質量的多巴胺。當孩子被別的有趣事情,轉移注意力,自然就不會想著玩手機、看短影片。
最重要一點,大人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刷抖音、玩遊戲。如果你確實需要當著孩子的面使用手機,可以先跟孩子說好,“爸爸媽媽現在需要用手機處理一些工作,大概需要30分鐘。”
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尊重,避免萌生“憑什麼大人就可以玩,我不能玩”的心理,還能讓孩子知道,大人使用手機,是在工作、溝通、或者購買家庭所需的生活用品,並不是玩。

我們不能總要求孩子怎麼樣,先看看自己怎麼樣,“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還是那句老話,想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
茵茵小福利:
抽兩名讀者送出一本《貪婪的多巴胺》,這本書挺有趣的,讀完神清氣爽,那些執著的事和人,未必是我們(孩子)想要的,只是多巴胺操控了你。

為了公平公正,使用系統抽,大家可以加我個人企微,我把抽獎連結私發給大家~12月25日16:00開獎,中獎的讀者,要私信我地址兌換獎品哦。(不私信兌獎中獎無效,感謝大家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