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重來,我寧願選擇不生孩子”:第一批覺得孩子不快樂的父母,已經後悔了

文 | 小樹媽媽
原創文章,其他公眾號轉載請後臺輸入“授權”
偶然刷到一個爸爸的影片,特別受觸動。
他說如果可以重來,自己寧願選擇不生孩子。
不是因為養孩子太累,而是他發現:孩子越長大,越不快樂。
這種變化,從孩子的眼睛裡就能看出來。
小時候,她的眼神是明亮的,笑容是鬆弛的,對世界充滿了好奇;
而現在呢,孩子目光呆滯,神態是疲倦,人也變得沉默寡言,死氣沉沉。
我想這位爸爸更多想表達的不是後悔,而是對孩子現在狀態的一種無力和心疼。
不僅是他的孩子,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懶、宅、頹、喪……已經成了很多孩子的共同特質。
不愛出門,更喜歡窩在家裡哪兒都不去,不是刷手機就是發呆;
不愛社交,即便朋友在身邊,也是各玩各的,更不用說交新朋友;
沒有愛好,曾經的愛好也索然無味,新鮮事物更是懶得嘗試;
口頭禪就是“都行”、“隨便”、“都可以”、“真沒意思”……
反正在他們身上,你看不到一點少年人的生機和活力。
而且不光是正面情緒,他們連負面情緒好像也跟著消失了,很少再委屈、憤怒。

有時候你跟他發火,他都無動於衷,因為他壓根沒法共情你。
難怪網上有個段子調侃:
現在大街上滿是死氣沉沉的年輕人,朝氣蓬勃的老年人,以及生不如死的中年人。

過量的多巴胺

讓孩子很難感受快樂

年紀輕輕,正是花一樣的年紀,孩子們怎麼就開心不起來了?
有些人可能會說,這是孩子們被慣壞了,太脆弱,犯矯情。
也有一些人歸因於家庭,認為這是父母養育不當造成的。
總之,以往我們更多是從心理角度,分析孩子們變成這樣的原因。
其實很多孩子不容易感受到快樂,也跟大腦執行相關。
從腦科學的角度講,咱們人能感受到快樂、焦慮、悲傷等情緒,主要是大腦能釋放出某種激素,產生化學反應。
比如多巴胺,當孩子做一件喜歡的事時,大腦就會釋放多巴胺,讓他感到快樂。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更有動力,再次去做這件事。
但多巴胺的作用不會太持久,一旦任務完成,激素水平就會迅速回落,這個時候人會感到失落和痛苦。
遠古時期,老祖宗需要付出很多,才能獲得一點點多巴胺。我們的孩子,卻誕生在一個快樂觸手可及的年代。
吃甜食、打遊戲、看網文、刷短影片……都可以刺激多巴胺分泌。
《成癮》裡有這樣一句話:
“儘管越來越容易獲得那些令人快樂的東西,但我們卻變得比過去更加痛苦”。
原因就在於,超量的多巴胺會讓大腦產生耐受性,需要更猛烈的刺激,才能讓人產生快感。
之前刷到過一個新聞:
一個17歲的少年,為了感受快樂,連續40個小時不眠不休打遊戲,最後年紀輕輕就得了腦梗。
男孩之所以要玩這麼長時間,就是因為他的快樂閾值已經被拔高了,只能靠不斷增加時長來自我滿足。
到最後的結果就是,能觸動孩子的事情就越來越少,直到再也開心不起來。

過量的皮質醇

壓抑了多巴胺

如果說,過量的多巴胺,削弱了孩子們的快樂感知力;那麼上學後,孩子們又會面對另一種分泌太多激素——皮質醇。
皮質醇,又稱壓力激素,它會讓人在面臨壓力時,進入應激狀態,時刻保持清醒。
隨之而來的,還有緊張、焦慮、易怒、恐懼等負面情緒。

我們常說:現在的孩子,雖然物質條件好了,但面對的壓力,要比我們大得多。
比如課業負擔比較重,之前刷到過一則影片:
一個初中女孩,凌晨終於把作業寫完,她剛開始是放聲大笑。

媽媽聽到之後,跑來看女兒怎麼回事,女兒喃喃著說:寫完了。

然後笑著笑著,大哭起來,看得出來,孩子壓力是真的很大。
我身邊也有不少孩子,作業要寫到後半夜,還可能在每天放學後,持續面對父母的嘮叨、催促、批評……
這些,都會促使大腦不停地分泌皮質醇。
皮質醇和多巴胺還不一樣,它的作用時間更長。
一方面,皮質醇作用下的身體,本就處於戰鬥模式,能量消耗更大,更容易導致人感到疲憊;
另一方面,它還會反過來抑制多巴胺和另一種快樂激素:血清素的活性。
這些生理上的客觀改變,都會造成孩子的能量枯竭,狀態進入低谷,自然做什麼都提不起精神來。

孩子快樂的能力

要從小開始培養

說到孩子和快樂,我想起彭凱平教授的一段話,他說:

“你希望你的孩子將來活出什麼樣的生活,無一例外,就是幸福的生活。

(但目前為止)我們的教育培養的都是打工人,沒教孩子怎麼去開心。”

很扎心,也很真實。
我想,彭教授這裡說的“教孩子開心”,不光是製造一些愉悅的體驗,而是重塑孩子的感知力。
因為大腦中的迴路,是可以透過行為一點點改造和“重置”的。
1
適當戒斷”多巴胺”
尤其是像垃圾食品、電子遊戲這些可以不間斷帶來刺激的專案,儘量讓孩子少接觸。
要知,即便是成年人,都很難抵抗低階多巴胺,孩子就更難做到了。
當然,少接觸不是不接觸,而是事先約定好時間,並嚴格執行下去。
千萬不要高估孩子的自制力,更別低估多巴胺成癮,對孩子的影響。

而對一些已經“成癮”的孩子,也不要一刀切,而是循序漸進地,減少多巴胺的影響。

比如每天玩手機的時間減少2小時;

每週可以有2次機會吃垃圾食品,平時清淡飲食;
咱們也不要指望孩子一夜之間就變好,每次進步一點點都是收穫。
2
注重當下的感受
孩子開心不起來,本質上還是對自我感受不敏感了。
想要改變,我們可以讓孩子從找回當下的感受開始,一次只做一件事。
比如去戶外觀察一棵樹的形狀,上下學只專注於當下的環境……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孩子可以充分調動感官,放鬆大腦,和自己的感受重新建立聯結。

慢慢的,不需要外部的強烈刺激,孩子也能從最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微小而持久的快樂。

3
用催產素降低皮質醇
除了多巴胺,人體內還有一種快樂激素,叫“催產素”。
當催產素升高時,皮質醇會下降,焦慮也能得到緩解。
一般情況下,當我們跟喜歡的人互動,交談,身體接觸,或感覺自己被愛時,體內就會釋放出這種激素。
放在孩子身上就是,父母想讓TA快樂,或者幫TA釋放壓力,其實不用多複雜的手段。
做一頓孩子愛吃的飯,坐下來聽TA說說最近的煩惱,甚至摸摸孩子的腦袋……都可以讓孩子恢復元氣。
有句話說的好:
孩子和世界聯結的緊密度,取決於和父母的情感溫度。
當一個孩子,始終感覺背後有依靠,內心有力量,那麼無論遭遇多大的困難,外界如何變化,他都能笑得出來。
文章之後,再跟姐妹們嘮叨幾句題外話。我家倆孩子這麼多年,輔導班投入最持久的就是英語,從幼兒園開始上外教課,到現在高中了,還在報幾萬的雅思班。我是真的覺得英語很重要,能抓多好抓多好。
不過現在時代變了,有了AI外教課可以用來輔助練習口語,對沒有語言環境、外教課時長不足的孩子來說,是特別好的補充。週五給大家準備了AI口語外教的直播,自帶各種原版教程和經典教材,每節課也不用大幾百,一包紙巾的價格就能覆蓋,強烈建議家有3-15歲孩子的姐妹提前預約上
最後還是送禮物環節,免費贈書活動進行中。只要掃碼入群,就可以參加抽獎(已經在群裡的姐妹不用重複新增)持續參與,中獎率更高哈。

姐妹們別忘了關注咱們的影片號
喜歡一定要點個小愛心

往期精選
 01
 02
 03
 04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