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關注美國媽媽網⬇️
以下Ashley Haugen分享的真實案例:
本來只是給孩子買的一份生日禮物,卻讓我們的家庭陷入了一場可怕的噩夢。
那天,我 6 歲的女兒 Abigail 拉著我的手,興奮地給我看一個廣告——五顏六色的水珠球在影片裡彈來彈去,孩子們玩得開懷大笑。她央求我們給她買一盒,我們一開始有些猶豫,但在網上查閱了一些資料後,發現大家都說水珠球“無毒、可降解,誤吞也能自然排出”,於是我們放心地買了。
結果,即使我們嚴格監督、妥善存放,也沒能避免悲劇的發生。
我們 13 個月大的小女兒 Kipley 在某一天突然開始長皮疹、睡眠變差,還變得特別煩躁不安。起初,我們以為只是普通的不適,但後來,她突然劇烈嘔吐,最終被送進醫院急診室。
醫生做了 X 光檢查,卻什麼也看不到,直到他們決定進行緊急手術,才發現——一顆水珠球已經堵住了她的小腸!
雖然手術救回了她的生命,但接下來的日子更讓人崩潰……
手術後,Kipley 逐漸失去了語言能力和協調能力,曾經健康活潑的她,再也無法像以前那樣玩耍、學習,甚至連基本的活動都變得困難。我們曾經的生活徹底改變了。
六年後,美國消費者產品安全委員會(CPSC)終於公佈了研究結果,發現很多水珠球產品不僅容易造成腸道堵塞,其中還含有丙烯醯胺——一種可能致癌的化學物質,對神經系統也有潛在危害。
可是,對我們家來說,這一切已經太遲了……
水珠球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這麼危險?
水珠球是一種超強吸水聚合物,又叫水凝珠、晶體土、感官珠等,廣泛用於花瓶、園藝,也被作為兒童感官玩具,特別適用於自閉症兒童。
這些小小的塑膠球接觸水後,能膨脹至原來大小的 100 倍!而且它們色彩鮮豔、晶瑩剔透,看起來就像糖果一樣,對孩子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水珠球的 3 大安全隱患
amazon上面搜尋“water beads”就有不少在售,並且銷量和評價都不錯。


然而,water beads作為兒童玩具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隱患。
1. 誤吞可能致命
孩子們很容易把水珠球當成糖果吞下去,而危險的是:
✅ 水珠球進入體內後可能繼續吸收水分,變大並堵塞腸道,導致嚴重的腹痛、嘔吐,甚至需要手術取出。
✅ X 光可能無法檢測到水珠球,增加了醫生診斷的難度。
✅ 有些孩子因為誤吞水珠球最終喪命,2023 年就有一名嬰兒因吞食水珠球而死亡。
2. 誤入耳朵可能損害聽力
有些孩子會把水珠球塞進耳朵裡,甚至家長和醫生一開始都沒有察覺,等到孩子出現耳痛或聽力下降時才發現問題。
✅ 水珠球在耳道內膨脹,可能造成感染、鼓膜破裂,甚至永久性聽力損傷。
✅ 有 5 歲和 7 歲的孩子因水珠球卡在耳朵裡不得不接受手術,術後出現耳膜損傷,甚至部分失聰。
3. 含有潛在有害化學物質
雖然水珠球通常被標註為“無毒”,但美國消費者產品安全委員會(CPSC)發現,許多水珠球含有丙烯醯胺(Acrylamide),這是一種已知的致癌物。
✅ 長期接觸可能對兒童的神經系統造成損害。
✅ 部分水珠球的化學物質含量超出美國安全標準,但市場上依然在銷售這些產品。
如果孩子誤吞了水珠球,家長該怎麼辦?
如果懷疑孩子吞下了水珠球,請立即觀察以下症狀,並儘快就醫:
✅ 拒絕進食
✅ 精神萎靡、嗜睡
✅ 流口水異常
✅ 嘔吐
✅ 呼吸困難或喘息
✅ 喉嚨或胸部有異物感
✅ 腹痛、便秘或腹部脹痛
如果發現孩子誤吞水珠球,請立即撥打美國毒物控制中心 Poison Help(1-800-222-1222) 或前往醫院急診室。

水珠球是否已經被禁止?
美國兒科學會(AAP) 已經呼籲全面禁止兒童水珠球產品,並支援《禁止水珠球法案(Ban Water Beads Act)》。
如果該法案透過,美國政府將禁止所有面向兒童銷售的水珠球,無論是作為玩具、教育用品,還是手工材料。
同時,CPSC 已經召回了一些品牌的水珠球,但市場上依然有很多水珠球在銷售,甚至可能出現在二手市場上。因此,家長需要格外警惕,避免在家中使用水珠球。
如何保護孩子,遠離水珠球危害?
✅ 不要購買或存放水珠球,尤其是家中有 3 歲以下兒童的家庭。
✅ 如果家裡有水珠球,立即丟棄,不要因“看起來無害”而掉以輕心。
✅ 如果孩子在學校或託兒所接觸到水珠球,提醒老師和工作人員注意安全。
✅ 定期關注 CPSC 召回產品清單,避免家中出現被召回的玩具。

水珠球不是玩具,儘早遠離!
水珠球看似是 harmless 的兒童玩具,但實際上,它們的危害被嚴重低估。
-
它們會造成致命的消化道堵塞,導致嘔吐、腸道損傷,甚至需要手術取出。
-
誤入耳朵可能導致聽力損傷,甚至永久性失聰。
-
它們還可能含有致癌物質,對兒童的健康帶來長期風險。
家長們,請務必提高警惕,不要讓水珠球進入孩子的生活!
如果您的孩子誤吞或誤入水珠球,請立即撥打 Poison Help(1-800-222-1222),或儘快前往醫院急診室。

(圖片來自網路,尊重原創,若侵權請聯絡刪除)


推薦閱讀



分享母嬰知識 關注寶寶成長
微信公眾號:usmama_com
新浪微博:@美國媽媽網
求分享

求點贊

求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