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娃對動畫片過目不忘,對上課知識點卻記不住?這篇對學習大有幫助!

大家好呀!
過年期間咱都是聚會,一位親戚跟我抱怨孩子的學習。我一聽想笑:這不是天下父母最普遍的呼聲嗎?

親戚的抱怨是這樣的——

“你說我家寶,說他記憶力不好吧,他對電視/動畫片/遊戲的情節過目不忘!什麼奧特曼中的‌昭和系奧特曼‌初代奧特曼、佐菲奧特曼、賽文奧特曼、傑克奧特曼、艾斯奧特曼、泰羅奧特曼等78個名字,個個記得清清楚楚,一個字的順序都不帶錯的。“
“可是我看過一陣開學了,就問問他數學語文外語的知識點吧?一下就卡殼了,說忘了!

“正事全忘,沒用的記那麼清楚!”
“為什麼孩子動畫片/遊戲裡的點記得清楚無比,老師上課的知識點,卻丟東忘西?
哎呀把我樂的!孩子上小學後,誰沒說過這句話?不說就代表你娃還沒上小學!
最起碼我自己都對毛豆的記憶力腹誹過,哈哈哈!

這次我決定用腦科學分析底層邏輯,究竟為什麼孩子看電視時,好像能記住每個細節,甚至能倒背如流;那為什麼在課堂上,他們卻常常忘記老師講的內容?
底層邏輯就是大腦的工作方式!你沒處和大腦講理去!
我們的大腦就像一臺超級計算機,它會自動決定哪些資訊值得儲存,哪些則可以被“忽略”。
看電視時,孩子的大腦接收到許多讓他們興奮和愉悅的訊號,這些訊號讓大腦覺得:“這很重要,我要記住!”
在這個過程中,多巴胺就像計算機中的“獎勵程式”。當孩子看到他們喜歡的電視節目時,大腦就會自動釋放多巴胺,多巴胺給孩子帶來一種愉悅的“獎賞感”。
釋放的多巴胺訊號,透過大腦的腹側紋狀體(說人話:你可以通俗理解為大腦的“獎勵中心”)傳遞到其他區域,這就增強了孩子的專注力和記憶力。
下圖綠色區域就是大腦的腹側紋狀體:

就像你完成了一個挑戰,獲得了獎勵,帶來的開心讓你更願意繼續努力。每一次“獎勵”都讓大腦認定這部分資訊是重要的,值得記住。
如果以上看完你還不明白,那麼說人話:
你可以把孩子看電視、玩遊戲的過程,想象成你玩遊戲時獲得的經驗值加成——每次表現好,系統都會給你加分,鼓勵你繼續遊戲。
在看電視時,孩子的大腦透過多巴胺增加對節目內容的“鼓勵”,因此孩子更容易記住這些細節。
正因為有了這種情感的“激勵”,孩子能輕鬆記住自己喜歡的電視情節。每次情緒波動和愉悅體驗,什麼英雄闖關了,什麼奧特曼打倒了小怪獸等等,都是大腦對這些內容的“激勵”

正因為這些激勵,電視的內容在大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課堂學習可沒有這種情感上的“獎勵效應”呀!

首先,課堂中的知識點沒有足夠的刺激,根本引起大腦強烈的獎勵反應。
什麼九九乘法口訣表、加減乘四則運算、詩人的生平經歷、定語從句是什麼成分、魯迅是哪裡人……這種知識和遊戲比起來枯燥多了,根本無法引起大腦的獎勵。
多巴胺說它對此感動不了一點兒!

再次,絕大多數學校的老師,也無法針對性的一一誇讚孩子、表揚孩子——
因為一堂課就那麼一會兒,能把知識點講明白就不錯了,怎麼可能對每一個孩子提供激勵的情緒價值呢?家長你可不要既要又要哦!

所以,在課堂學習時,大腦多巴胺的釋放不足!
孩子的大腦腹側紋狀體(獎勵中心)就像在眼巴巴地等待獎勵,卻發現啥子“獎品”也莫得!於是老子不幹鳥!罷工!

因此相比看動畫片/玩遊戲,孩子在課堂學習時專注力下降,記憶效果也大打折扣。
所以,你要問,結論是啥?——
課堂上老師怎麼教,咱們是沒有辦法掌控的。老師的教學風格是咱們普通父母能BB的嗎?

所以,只能是,孩子在課外學習的時候,父母給孩子選的無論是教輔、課外書,或者課程,“有趣”一定是特別大的一個加分點!甚至是最大的影響因素。
同等價位下,如果你有更有趣的選項,千萬不要選那個枯燥的。
無論哪個枯燥的有多大的title、有多高階的名師。只要“枯燥”,就一定是大大減分項。
相信我,在枯燥面前,孩子的大腦多巴胺根本無法啟用。

 他一定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

你為他學習花的錢,只要和枯燥沾邊,就大機率買了個寂寞撒。
很多父母會覺得學習是嚴肅的、不苟言笑的、是死板的。孩子好好學習就要擺出一副正襟危坐的姿態,有那麼多趣味性幹什麼?慣著他嗎?

但其實,腦科學已經有了板上釘釘的結論:對於孩子來說學習帶有趣味性,多巴胺就激活了,就像是開了大腦的外掛,比不加帶有三倍速!
所以,請以“有趣”作為選擇課外的教輔、書籍、選課的重要標準吧!
下面,同樣腦科學對學習的幫助文章還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