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明星自曝“精神分裂”,不堪的背後是沒有解決好這件事!

媽媽們,開頭提醒一下
今天和明天有兩場直播,關於如何精準瞭解孩子的閱讀能力,以及如何幫助不愛看書、看書沒方法的孩子實現質的飛躍,保證他每個月至少精讀兩本書、一年精讀24本書
4月9號,我會請專家詳細解析孩子閱讀能力測評結果,講透不同階段孩子閱讀能力培養側重點及如何培養!4月10號,和大家講如何教會孩子“精讀”,真正有效提升娃的閱讀成績,兩場直播都是乾貨滿滿~
我也建了專門交流閱讀的群,大家都可以來群裡互助交流哦,我也請到了專業老師在群裡給大家答疑解惑,我們一起帶娃上一個新臺階,掃二維碼加👇


回到今天正文。
到前陣子新聞爆出,曾經的“國民閨女”43歲的關凌自爆“精神分裂”,並且長期被輔導孩子作業折磨而導致

她曾經在國民劇《我愛我家》裡飾演宋丹丹的女兒“賈圓圓”,因為古靈精怪的性格很遭人喜愛。
她自己都不會想到,若干年後自己當了媽,會被孩子的教育問題折磨到這個程度。

關凌時常會po出各種自己輔導孩子寫作業的畫面,並且公開吐槽“不想輔導孩子寫作業“。

吐槽完,她又會陷入無限的糾結和無解的死迴圈裡,諸如:
“不輔導他我不放心啊,我看他玩就想催他學習,可他一直學習我就想催他玩會。”
“孩子一不聽話我就想揍他,可他太聽話了我又心疼他。”

但這還沒完,關凌說的另一件事才更讓人感到“絕望”——她說自己曾試過尋求一些“自愈”的方法,比如在輔導作業血壓飆升後,她半夜11點離家出走,試著讓自己放鬆下來。
她說:“我想哭,但畢竟今天輔導,明天輔導,後天還要輔導。孩子甩也甩不掉,你逃也逃不掉。我們唯有自己扛,我得自愈……
可自愈過後,第二天各種“災難”還是會準時上演。
因為問題的源頭並不在自己,而在孩子——
“不是磨蹭拖拉,就是作業忘帶,就連睡覺、吃飯這種小事也要反覆提醒,家裡的氣氛也變得異常焦灼。”
所以,解鈴還需繫鈴人,孩子什麼時候能自律了,爸媽才能真正獲得自愈。
說到孩子的自律,之前看到網上一些觀點說,孩子自律是偽命題,它自律和人性是對抗的,即便我們大人自己都很難自律,更別說孩子了。
其實並不是!
我也是在看完《自驅型成長》這本書後得到了非常確切的答案:每個孩子都是可以開啟“自驅動模式”的。
這本書中講到了一系列的幫助焦慮、學習障礙的孩子找回自我的方法和背後的原理兩位作者,一位是臨床神經心理學家,另一位則是一家教育公司的創始人,他們分別都有在眾多真實孩子和家庭身上得到驗證的實戰經驗。
今天把它分享給大家,希望我們都能保護好孩子“自律萌芽”的那些關鍵時刻,幫助孩子自驅,最終讓我自己獲得自由。
01、
自律如何被慢性“獵殺”?
在很多家長眼裡,那些自律的孩子,往往擁有很好的自控力,能對自己的事情負責,主動完成任務,實現自己的目標。
但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孩子常常被稱為“報恩型孩子”,非常罕見。
而本書一開場就給出了一個炸裂的結論:
不是孩子不自律,而是他們的自律,在成長過程中,被逐漸獵殺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還得從孩子的大腦結構說起。
從神經科學上來講,健康的自我控制感,由執行控制系統、壓力反應系統、動機系統和靜息狀態系統4個部分組成。
第一個,執行控制系統裡的前額皮質主要負責自控力,相當於大腦的主帥。
一旦被啟用,它將引導孩子去做“更難的事”。比如,打遊戲更容易,它會讓孩子多做幾道題。
但如果學習壓力過大,前額皮質也會“掉線”。
此時,壓力反應系統中,負責“危險識別”的杏仁核被喚醒。
這時,如果父母還過多的控制,有過高的期待,日復一日的嘮叨和催促……會讓杏仁核更加敏感。
日積月累下,杏仁核鳩佔鵲巢,成為大腦新的主帥。孩子就會擺爛,甚至亂髮脾氣。
第三個動機系統,負責分泌多巴胺,而多巴胺是驅動力的關鍵所在。
如果說慢性壓力,只是降低多巴胺濃度。
那麼總是被安排、被控制的日常,讓學習時的多巴胺常常處於抑制狀態。
最後一個,靜息狀態系統,也就是管理那些“什麼都不做”的時刻。
從腦科學來講,允許孩子無所事事,可以幫大腦恢復活力,更好地處理複雜資訊。
但現實是,大人總是用各種安排,塞滿孩子本就不多的空閒時光。
孩子忙得像個陀螺,靜息狀態系統卻總被封印。
久而久之,常被閒置,卻負責自控的高階腦區逐漸縮小。經常被刺激,卻負責危險識別的區域逐漸變大。
孩子不僅僅是自律不起來,連焦慮和抑鬱的風險也尾隨其後。
02、
1件小事就能“扭轉乾坤”
這樣看起來,想要孩子自律,可謂障礙重重。
除了早就形成的行為慣性,來自父母的管控,還有考試升學的“軍備競爭”,絕非輕而易舉就能擺脫的。
但是,兩位作者在心理學和教育領域研究了幾十年後卻發現,只要多做1件小事,父母就可以扭轉乾坤,幫孩子找回自控的力量。
那就是,讓孩子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自己做主。
就有這麼一個真實的案例。
15歲的男孩約拿非常討厭學習,但更讓他懊惱的是,爸爸媽媽總是無時無刻地催促和監督他,讓他更加厭惡寫作業。
父母對此也是頭疼不已。
但是聽從本書作者的建議後,他媽媽不再一個勁兒地問:“你今晚還有作業要做嗎?”
而是開始說:“今晚你有什麼要我幫忙的嗎?我想了解一下,以便安排我晚上的時間。”
從此以後,媽媽不再時不時打擾孩子寫作業,而是留給孩子更多空間自己安排。
只在孩子需要自己時,才提供援助。
讓人意外的是,這個方案實施不久,媽媽竟然收到學校老師的反饋:約拿做作業變得積極主動起來,學習態度也明顯轉變了。
對於約拿而言,從“父母催著我寫”,變成了我“寫作業這件事情,我自己說了算。”
而正是這份“自己說了算”的感受,讓他找回久違的控制感。
有家長可能會說,如果我放任不管,他就真的什麼都不做了,這怎麼辦好?
其實,如果孩子真的“懶得做”,正是鍛鍊他的絕佳機會。
不要干涉,任由他去。
為什麼這麼說呢?
想象一下,當孩子第二天帶著“沒做完的作業”回到學校,會發生什麼呢?
“被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和指責”,這種滋味他會喜歡嗎?當然不會。
怎麼辦呢?
他只能改掉拖拉的毛病,抓緊時間做。
這就是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的“自然後果法”。
讓孩子直接體驗自身行為帶來的後果,而後學會自我反思,並承擔責任。
當鬱悶的孩子習慣了推一下動一下,埋怨道:“媽媽你怎麼都不盯著我寫作業呢?”
這個時候,我們再補上一句:
“學習是你的事情,以後媽媽只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出現,你自己安排好時間。媽媽相信你可以做到的。”
這份信任,會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力量,油然而生更多的責任感。
完美的閉環就形成了。
“現在這件事輪到我自己安排了,我該怎麼做?”
哪怕孩子只是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主動性也被成功激活了。
03、
“這事聽你的”怎麼實施?
也許還有心軟的爸媽忍不住:
“我們家孩子還小,他的大腦都沒發育完全。我怎麼可能讓他自己安排?”
但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而言,正因為孩子的大腦尚未發育成熟,所以我們才需要放手,給到孩子發展的空間。
因為大腦如何發育,完全取決於它怎麼被使用。
“孩子需要先練習作出決定,隨後才能掌握怎麼做出正確的決定。”
所以,只要是孩子能拿主意的事情,儘管給他選擇的自由和權力。
比如,你今天出門穿什麼衣服?晚飯吃什麼?週末去哪裡玩?怎麼裝飾自己的房間?……
經常對孩子說,“這事聽你的”。
每一個讓孩子自己做主的機會,都會啟用大腦的前額皮質,負責控制感的主帥就會日漸成長起來。
壓力再次來襲時,孩子有了更多的應對經驗,自然能臨危不懼,不至於被衝動的杏仁核控制,亂了手腳。
有人可能會說,要是孩子想玩手機呢?我直接說“這事聽你的”,然後任由他玩到昏天暗地?
當然不是,父母並不是完全的袖手旁觀。
– 而是在孩子能力範圍內,不去左右他的決定。比如,放學回家,你想先做哪個作業?
– 預見其中的利弊,並設立好邊界。比如,提前和孩子商量好玩手機的時間。
– 為了幫孩子做出更明智的決定,還可以提供給他們更多的資訊。
比如清明小長假,你想怎麼安排呢,可以給孩子提供多個選項,供他參考。
所以,不妨和孩子共同討論出他能夠支配的事情,列成一份清單,再賦權給他。
在自我意識驅動下的自發行為越多,孩子的自律才越容易被建立起來。
04、
訓練自控的小技巧
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曾發現,自控力好像肌肉,使用後會感到疲憊。但經常的心理訓練,可以有效恢復它的效能。
所以常練習以下幾個小技巧,可以讓孩子的大腦更有韌性。
1、目標視覺化
如果你想讓邋遢的孩子保持書桌整潔,可以在他收拾完畢後,立刻拍張照片,貼在他經常看得見的地方。
神經科學證實,隱形目標的顯性化,能觸發多巴胺分泌,增強實際行動力。
2、把個人問題,轉移到群體原因
有個9歲男孩被懷疑有注意力問題,在做心理諮詢時,一直唸叨:“我不擅長這個”,“做什麼事我都慢吞吞的。”
心理諮詢師開解道,是你大腦中的“杏仁核”感受到了威脅,所以讓你感受到壓力。是杏仁核讓你覺得自己不行,而不是你真的不行。很多孩子的杏仁核都像你一樣的敏感。
男孩也逐漸放下了緊張感。
在孩子自暴自棄時,我們有必要找到理論依據,讓孩子知道,這不是他個人的問題,而是生物學的正常規律,幫孩子找回信心。
3、提供備選計劃
多和孩子探討下,“如果你的目標沒有達成,你該怎麼辦?”
讓孩子形成這樣的思考,如果我幹不成……,我還可以那樣做……
對備選計劃的思考,能加強前額皮質調節杏仁核的能力,讓孩子對未知更有掌控感,更好地應對壓力和挫折。
當然了,以上的過程,實踐起來並不容易,需要我們反覆練習。
自律的養成當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早一天開始,我們的自由就早一天到來,它的到來,也會讓整個家庭系統更加健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