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按即可免費加入哦👆
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作者:六億居士
來源:雪球
開年以來, 受估值相對較高、 流動性外流、 中國AI崛起等因素影響, 美股在全球市場中的表現不佳, 與港股的較好走勢形成明顯對比。
在美股這一輪上漲中, 除天量流動性等要素外, 高科技公司是上漲的關鍵力量。 2023年3月OpenAi推出ChatGPT-4, 科技界為之傾倒, AI浪潮正式興起。
受此影響, 哪怕彼時美股估值並不算低, 美股七巨頭帶領著納斯達克指數高歌猛進, 頗有些“ 估值算什麼, 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之感。
2025年1月下旬, 國產AIDeepSeek R1橫空出世, 一時間刷屏全球各主流媒體和社交網站。 對比ChatGPT的封閉與高費用, 高效能、 低費用且開源的DeepSeek快速佔領市場, 人工智慧正式進入群雄割據的時代。
在疊加流動性輸入、 硬科技突破、 政策利好引導、 企業基本面改善、 估值水平較低等一系列因素影響, 恒生科技正式開啟了大反轉之路。
隨著港股崛起, 華爾街開始把目光看向中國, 總結出“ 中國科技十雄” ( Terrific 10) —— 騰訊、 阿里、 京東、 吉利、 比亞迪、 小米、 網易、 百度、 美團和中芯國際等不同領域明星科技股。
這些高科技企業既是港股市場的頂樑柱, 也是恒生科技ETF(513130)的關鍵權重。 今天港股市場繼續高歌猛進, 不妨靜下心來, 讓我們一起回顧恆科的編制方式、 行業組成、 權重分佈、 估值與風險等一系列問題。
一起看看, 這“ 科技十雄” 在恒生科技中扮演了怎麼樣的角色?
一、 恒生科技: 中國科技的先鋒隊長
消費、 醫藥和科技是行業投資的關鍵選擇, 科技以其強大的進攻性, 廣受投資者的關注。 恒生科技指數, 作為H股關鍵核心泛行業指數, 在科技行業扮演著較為重要的角色。
1、 恒生科技編制特點

1) 行業與主題特性
雖然名稱是“ 恒生科技指數” , 但該指數涉及的行業較為廣泛, 包含工業、 可選消費、 醫療保健、 金融和諮詢科技業, 因此可視為“ 泛行業” 或“ 窄寬基” 類指數。
當然, 除了行業符合外還得聚焦於: 網路、 通訊、 金融科技、 雲端、 電子商貿、 數碼或智慧化領域的企業。
2) 創新性篩選
為了強化指數科技屬性, 指數要求成分股最起碼滿足三個條件之一:
1、 利用科技平臺營運( 如網路或移動通訊平臺)
2、 研發發展開支佔收入比例 >=5%;
3、 年度收入同比增長 >=10%。
2) 權重限制與快速納入
為了降低單一成分股波動, 吸納更多優秀企業, 指數限制非外國公司最高權重8%, 外國公司單體4%, 合計10%。
另外, 受部分新科技企業上市規模較大影響, 指數使用了快速納入機制, 當新成分股在首日收盤市值位於現有成分股TOP10時, 一般在10個交易日內快速納入, 避免指數錯過企業高成長週期。
4) 樣本規模與歷史波動
據Wind資料顯示, 恒生科技指數一共30個成分股, 但合計總市值高達14萬億+, 最大市值為46398.95億, 樣本市值均值4670億, 指數風格屬於“ 大盤成長” 風格。
自2020年7月27日成立以來, 恒生科技指數正好湊上港股下行週期, 其最大回撤高達-74.40%, 屬於較高波動指數。
有跌就有漲, 據Wind資料顯示, 最近1年指數年化高達73.23%, 處於A股、 H股前列。 即便如此, 目前距離2021年高點仍有-47.39%的回撤。
因此, 在架構持倉組合時, 應當注意攻守平衡, 進攻側提高安全邊際, 降低持倉的整體波動。
二、 恒生科技: 中國“ 科技十雄” 的最佳對映

1、 指數行業分佈
基於上述編制規則, 恒生科技挑選了30家規模靠前的企業納入指數。 從指數行業分佈看, 排名前六的分別為:
1) 專業零售: 佔22.8%, 分別為阿里巴巴、 京東、 美團;
2) 資訊科技器材: 佔16.42%, 分別為比亞迪、 聯想、 小米集團;
3) 軟體服務: 佔16.18%, 分別為騰訊控股、 網易、 金蝶國際、 商湯、 金山軟體;
4) 汽車: 佔10.79%, 分別為理想、 小鵬、 蔚來;
5) 媒體及娛樂: 佔10.57%, 分別為快手、 百度、 B站、 閱文、 東方甄選;
6) 半導體: 10.00%, 分別為中芯國際、 華虹半導體、 ASMPT;
前6大行業合計佔比86.80%, 科技十雄中的9個企業, 均為恒生科技指數成分股, 並佔據較高權重。
2、 十大權重概覽
恒生科技採用相對分散的權重結構, 目前前十大成分股合計佔比70.94%。 均為我國科技、 網際網路、 通訊、 軟體、 汽車等領域的佼佼者。
從十大權重股可見, 除常見的網際網路企業外, 恒生科技也納入了類似小米、 中芯國際、 理想、 海爾智家等高科技企業, 其行業分散度相較中概等指數更高。
小米與阿里因為近期漲幅較大, 所以超過了8%的比例, 當季度調倉日來臨, 就會平衡倉位至正常水平。
從權重股的估值水平看, 整體仍處於正常偏低狀態。 除去處於成長期的小米、 中芯和小鵬, 其餘樣本的市盈率均低於30, 部分權重股市盈率低於20倍。
3、 指數與權重估值
我們對指數的編制策略、 行業分佈、 十大權重有一個基本瞭解後, 就可以仔細看看當前的恒生科技指數, 處於怎麼樣的估值水平。
科技類指數的波動較大, 在制定相應的計劃時, 不妨提高安全邊際, 從而讓自己能有更高的安全墊, 去面對持有過程中的高波動。
據Wind資料顯示, 截至2025年3月5日收盤, 恒生科技指數 PE = 24.19倍, 全歷史百分位27.12%, PB = 3.216倍, 全歷史百分位 66.08%, PS = 2.25倍, 全歷史百分位 63.52%, 整體處於正常估值狀態。
但需要提醒, 恒生科技指數成立於2020年7月27日, 距今不足5年, 指數本身的百分位資料完整度並不高。 因此, 我們可以參考近似指數的估值。
中國網際網路50指數(H30553.csi)成立於2014年, 其資料的完整度較高, 指數當下PE = 20.58倍, 全歷史百分位11.34%; PB = 3.271倍, 百分位為31.37%; PS = 2.70 倍, 百分位為29.42%, 處於正常偏低狀態。
因此, 綜合上述資料, 目前恒生科技處於正常偏低估值狀態的判定, 具有一定有效性。 我們可以根據自身安全邊際要求, 選擇契合的介入點, 做到心中有底。
三、 峰迴路轉: 中國科技從“ 跟跑” 到“ 並跑”
回望歷史長河, 科技股的爆發往往始於兩個“ 奇點” : 技術的質變突破與估值的情緒反轉。 當下的恒生科技指數, 恰恰站在了雙週期的交匯點。
如何有效的加入這個浪潮, 是全球投資者共同關注的一個話題。 資本永不眠, 華爾街會關注中國“ 科技十雄” , 不僅是因為DeepSeek的崛起, 也是港股之前整體較低的估值, 所帶來的資本關注。
作為普通投資者, 想去真正瞭解科技行業, 其難度可想而知。 尤其港股+科技疊加了雙重高波動, 當如前幾年的回撤來臨時, 很難做到不動如山。
因此, 指數化投資仍然是較優選擇, 透過指數的分散、 權重的限制、 多行業的並行, 以及對行業、 主題、 創新性等的考量, 最終透過一定的週期, 穩定的優勝劣汰, 能大幅降低黑天鵝的機率。
本輪AI浪潮, 目前仍處於中早期, 整體的影響主要集中於晶片半導體、 人工智慧、 機器人以及泛網際網路。 後續隨著AI不斷成熟, 各行業積極擁抱Ai, “ Ai+” 將會成為下一個階段熱點, 恐怕會誕生我們目前無法預測的新業態。
不同於以往看不透的主題型炒作, 這一輪AI浪潮切實的走進了千家萬戶, 未來還有望改變我們生活、 工作、 學習等各方面的形態, 其潛在的影響力可能高於十年前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對投資者而言, 這是一次機遇, 也是一次挑戰。 因為市場只獎勵那些相信中國科技、 看清時代底色的長期主義者。
雪球官方投資課程升級!
14章核心課程,聚焦大類資產投資方法論,重點介紹A股/港股/美股/債券/商品等資產的特性;精講優秀標的案例;入群即可獲得1本配套教學書籍……快來加入!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課程為雪球基金髮起,僅作為投教科普,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