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資大行牛逼,10月7日高盛釋出了一篇牛氣沖天的研報,豪言看多中國的十大理由,大有《三國演義》中郭嘉與曹操縱論曹袁十勝十敗的氣勢。
這篇文章叫《此時不搏更待何時?看漲中國股市的十大理由》:
原因一,政府已亮出底牌。
原因二,就市場對政策的反應而言,這一次與以往有所不同。
原因三,不要在股市和央行背道而馳。
原因四,政策大轉彎帶來的漲幅很少低於30%。
原因五,由日本股市可得知,即使在長期熊市中也可能會出現強勁的反彈。
原因六,中國相對於全球主要股市的估值仍有顯著折價。
原因七,FOMO(“Fear of Missing Out”,錯失恐懼症)情緒仍具上升空間。
原因八,企業盈利前景已略有改善。
原因九,美聯儲為中國的刺激政策提供了更多空間。
原因十,中國股市在全球投資者的投資組合中仍將佔有一席之地。
高盛相當程度上代表了當前外資的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從ABC(Anything But China)到ABC(All in Buy China)。例如美國對沖基金大咖David Tepper在訪談中被問及買什麼中國資產時,大聲表示“everything,everything”!

外資最喜歡買什麼呢?
當然是中國版的納斯達克,科技一直是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畢竟美國納斯達克走出超級長牛,連股神巴菲特都追不上。
那麼問題來了,誰是中國的納斯達克呢?創業板?科創板?北證50?
儘管這些板塊設立時每個都宣稱自己是中國的納指,但事實證明它們
可能都不完全算得上
。
1)進出機制不同:
納斯達克奉行註冊制,上市退市一律市場決定,1985年至2008年共計11820家公司上市,12965家公司退市,不斷的吐故納新,股票大規模換血,殘酷的優勝劣汰法則,永遠保持最牛逼企業的動態調整。
2)股票構成不同:
納斯達克吸收吸收全世界而不是全美國最優秀的高科技公司上市,是全球創業精英的整合薈萃。
3)時代機遇不同:
納斯達克趕上了70年的PC革命、90年代的網際網路革命、21世紀初的智慧手機革命、現在的人工智慧革命,這幾輪科技革命深刻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而納斯達克是領導者,不是追隨者,所以才應運而生FAMNG一批大牛股。
4)行業空間不同:
納斯達克誕生的大牛股,開闢了全新的行業和市場,繼而推廣到全世界,行業空間是全球市場,所以谷歌丟了中國市場之後照樣漲了幾十倍。
我認為,中國資產中最接近納斯達克的不是A股的各種板,而是香江對岸的恒生科技指數。
它才是一鍵覆蓋全球市場關注的新興行業,最為匯聚科技和創新領域龍頭的港股“納斯達克”。恒生科技指數明顯是這波港股牛市的領頭羊,遙遙領先。近日放量大漲,近4個交易日上漲盤中超過20%,近四個交易日成交量大幅上升,日成交額從此前平均200-300億每日放大到近1000億。

隨著人工智慧、大資料、雲計算等新興技術的不斷發展,科技行業的前景十分廣闊。恒生科技指數作為聚焦於科技行業的指數,有望從創新浪潮中分一杯羹,實現長期增長。
恒生科技應當是港股裡最“硬”的資產。
第一,成分股龍頭雲集。
因為種種制度和歷史原因,中國最優質的科技公司,上市不在A股,而在港股。例如,騰訊、阿里、美團、小米,這些科技龍頭為指數提供了堅實保證。正如美國納斯達克能長期牛市,是因為蘋果、谷歌、微軟、亞馬遜等一批高科技龍頭帶領,如果把它們刨除,納斯達克的收益也流於平庸。
第二,行業平衡多元。
恒生科技涵蓋網際網路、新能源、半導體等多個高成長領域,實現了投資組合的多元化。這種多元化投資策略有助於降低單一行業或個股的風險,提高整個投資組合的穩定性。
恒生科技的權重股在網際網路與新能源車,皆為內需消費行業,特別是電商如阿里、京東、快手以及新勢力如小鵬、蔚來、理想,都是消費板塊的核心,刺激消費的政策方向能夠明確使得這些賽道充分受益。
第三,分紅回購慷慨。
這一輪港股為什麼領先A股走牛?因為一個事實,今年港股已經是淨回報市場,也就是上市公司的分紅加回購金額遠遠超過了股權融資總額。
截至9月底,今年以來有239家港股上市公司進行回購,累計回購數量和金額分別為75.1億股和2083.5億港元。其中騰訊是名副其實的“回購王”,今年年內回購金額高達864億港元,已經超過2023年全年回購金額。而港股總共股權融資不到一千億港元。因此,港股市場已經是赤裸裸的淨回報市場。

第四,估值水平合理。
雖然科技股通常享有較高估值,但恒生科技指數的估值水平相對合理。因為過去超過三年的熊市回撤使得其估值非常具備吸引力。目前,該指數的市盈率和市淨率等估值指標處於歷史中等水平,既反映了市場對科技行業的認可度,也避免了泡沫化帶來的風險。估值便宜疊加消費拐點,估值與盈利雙修復,將帶來潛在的爆發力。
第五,流動性修復。
市場情緒上,伴隨著政策史無前例放大招,央行降準降息降首付等組合拳出臺,扭轉了市場預期。外部則美聯儲降息週期開啟,在全球借貸成本降低的大背景下,更多資金將流入新興市場,利率敏感的成長股將尤其受益,對恒生科技尤為有利。
水往低處流,港股是全球估值窪地,其中的優質資產面臨著中外資金搶籌。港股通北水南調,今年截止9月南下資金淨買入額達4732億港元,這種勢頭全年流入資金估計將超過1萬億港元。而在本輪暴動之前,海外資本對港股的配置倉位低到極致,基本是拋棄了港股市場,這導致了連續三年多的熊市,回補倉位則會引發暴動。海外資金當初拋棄得多決絕,回來得就有多飢渴。

從歷史看,恒生科技指數自推出以來,在多數時間段內表現出色,跑贏了同期的恒生指數和其他主要市場指數,這才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版“納斯達克”。
要知道,絕大部分散戶長期是跑不贏指數的,美國82%以上的專業基金經理都沒跑贏指數。股神巴菲特也服,曾連續不下十次向散戶推薦定投指數基金,其實老巴自己這些年很多次沒跑贏納斯達克。
定投基金,被動比主動基金好,股指比債基、REITs好。股票指數是長期回報最高的資產,經濟學家西格爾做過長期回測實驗,股市指數長期是完爆債券、黃金、古董、地產的。指數比個股更穩,定投又分散了波動風險。
如果定投中國的納斯達克,我優先選擇恒生科技。倒車接人,慢慢買,長期買,隨時買,不斷買,最好熊市,越跌越買。那麼,資金在國內怎麼買?
天弘基金給你答案,背靠阿里集團,深耕指數多年,在海外資產配置方面功力深厚,目前限購100萬,天弘恒生科技指數C(QDII程式碼:012349)。頭部基金公司的拳頭產品,一攬子買入中國科技龍頭,享受港股成長盛宴。(QD基金,除了需要承擔與境內證券投資基金類似的市場波動風險等一般投資風險外,還將面臨匯率風險、境外證券市場風險等特殊投資風險)

這波行情來勢洶洶,想要上車的可以關注下天弘基金,他家費率比較友好且指數產品很全面,下面幾隻是最近熱度比較高的,感興趣的可以關注下:

風險提示:文中觀點僅供參考。指數基金存在跟蹤誤差,購買前請認真閱讀《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等法律檔案,選擇適合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