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的戰場,螻蟻的墳場

全文共6492字 | 閱讀需13分鐘
年老體弱的晉文公重耳在太行山上行進,由於山道崎嶇,這位早年曆經坎坷的國君撐不住了,只好下車休息。
晉國眾臣看見晉文公累了,都搶上前去攙扶他,拍馬屁,只有士會(範武子)執戟站在一旁,放聲歌唱。
士會唱的是晉國民歌《有杕之杜》:“有杕之杜,生於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適我……“一說這是諷諫國君求賢的詩。
晉文公聽罷,生氣地對士會說:“臣子不尊重國君,有什麼後果?”
士會堅定地說,可能會死,輕則殺頭,重則滅族,但我也知道,若是國君不尊重大臣,聰明的人不替國君獻策,勇敢的人不給他出力,善辯的人不為他當使者,如此一來,死的就是國君了。
晉文公覺得士會說得有理,連忙正襟危坐,說,你說得對,寡人不應該為此發怒。
於是,晉文公選賢任能,調遣三軍,越過太行山中被稱為“陘”的斷谷,與楚軍決戰。此戰,晉軍東出太行,在城濮之戰大勝楚軍,開啟了百年爭霸的序幕。
在古代,太行山號稱“天下之脊”。從太行山出兵,可跨燕趙秦晉,進而奪取天下。而穿越這道天險,要透過太行山間的八條自然通道,史稱“太行八陘”

▲太行山中的長崖絕壁。圖源:圖蟲創意
《爾雅》曰:“連山中斷為陘。”
[xíng]指山脈的中斷之處,就太行山來說,即其中斷之處的狹長地帶。
太行山脈,位於中國地形第二、三級階梯的交界,也是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線,北起北京西郊的西山,向南一直延伸至河南、山西交界的王屋山,劃分今山西、河北、河南與北京四省市,縱長約八百里。
大山阻隔,使太行山東西交通艱難。但太行山區多外流河,沁河、丹河、漳河、滹沱河、桑乾河等河流在太行山脈間流淌,歲月侵蝕,形成了多條穿山而出的峽谷。隨著人類的開拓,這些峽谷逐漸形成咽喉要道和關隘。
▲太行八陘。圖源:錦繡人文地理
太行八陘,是古代穿越山脈東西兩端最主要的八條通道。晉人郭緣生在《述徵記》中寫道,“太行山首始於河內,自河內北至幽州,凡百嶺,連亙十二州之界,有八陘。”自南向北,分別為:
軹[zhǐ]關陘、太行陘、白陘、滏[fǔ]口陘、井陘、蒲陰陘、飛狐陘、軍都陘
歷史長河中的金戈鐵馬,穿越八陘,在太行山激盪碰撞。
晉文公稱霸的三百年後,縱橫家蘇秦從燕國遊說到趙國,分析天下形勢,說到一句:“秦下軹道則南陽動。”
軹道即太行八陘之一的軹關陘,從軹城(今河南濟源軹城鎮),經封門關、鐵剎關,直到晉國新絳(今山西侯馬市)。軹是車的轂頭(車軸的末端),說明軹關陘是一條道路狹窄的“單行道”。
南陽郡位於今豫鄂陝交界,戰國時為韓魏分而治之,秦軍兵出軹關陘,便會直接威脅韓國,進而佔領太行山以東地區。
戰國時期,秦國虎狼之師東出,太行山為必經之路。
秦昭襄王在位時期,秦將白起多次自太行山東出。公元前264年,白起東征,佔領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切斷從韓國國都新鄭(今河南鄭州)通往上黨(今山西長治)“太行陘”
如此一來,韓國的另一座城上黨(今山西長治)成了一塊“飛地”。韓王下令將上黨獻給秦國,以求平息戰火。
上黨郡守馮亭在與韓國失去聯絡後,卻召集部下商議道,上黨與國內的聯絡通道已被秦軍切斷,我們無法再做韓國的臣民了,不如將上黨及周邊城邑十七座獻給趙國。
正是因為馮亭的這個決定,引發了著名的長平之戰。這場耗時三年的大戰,以白起擊潰趙軍,坑殺40萬趙軍降卒告終,秦軍乘勝追擊,從滏口陘東出,直接威脅趙都邯鄲,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此後,太行八陘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的通道上,寫滿了士卒的鮮血。

▲太行天路。圖源:圖蟲創意
秦朝建立後,二世而亡,遂有楚漢之爭。
漢高祖劉邦手下大將韓信,自關中東出,破代滅趙,仍是透過太行八陘,以井陘為背水一戰的主戰場。
據《太平寰宇記》,井陘因為“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陘”而得名。廣義上的井陘,從西口(山西平定縣故關、娘子關一線)到東口(河北井陘縣土門關),為古代燕晉透過太行山進出的交通要道
井陘是太行八陘中的“高速公路”,也被稱為“秦皇古驛道”。中國現代地質學泰斗丁文江認為,這是太行山裡唯一可走大車的路。
當年,秦始皇在東巡途中病逝,隨行的趙高、李斯擁立胡亥即位,秘不發喪,將始皇帝屍體與幾車臭鮑魚放在一起,掩蓋屍體腐爛的臭味,隨後經井陘過太行,繞道最北邊的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再走秦直道(秦始皇為聯結關中平原與河套地區修建的通道)趕回咸陽。之後,大秦帝國淹沒在起義的浪潮中。

▲井陘-秦皇古驛道。圖源:圖蟲創意
公元前204年,韓信率領漢軍來到井陘。
楚漢戰爭時,韓信不常與劉邦並肩作戰,而是另領一軍,獨當一面。他向劉邦提出一個重要的戰略建議:“願益兵三萬人,臣請以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
韓信的意思是,讓劉邦率領漢軍主力,在滎陽(在今鄭州市西部)等主戰場與項羽周旋,由韓信率領部分兵力,在北方戰場上東進,一一殲滅魏、代、趙、燕、齊等割據勢力,再揮師南下,佔領項羽的後方,實現對項羽的戰略包圍。
滅魏之後,韓信與張耳率軍數萬越過太行山攻趙。當時,趙王歇集中二十萬兵力於太行山東麓的井陘口(在今河北石家莊),由代王陳餘率領,佔據有利地形,準備與韓信決戰。
韓信對自己的對手趙王歇與陳餘進行了一番深入研究,而他的搭檔張耳曾是陳餘的好兄弟。秦末亂世,張耳與陳餘一同起兵復趙,結為刎頸之交,後來卻反目成仇,張耳投奔劉邦,陳餘則得到代王的封號,留在趙地幫趙王歇出謀劃策。
趙國佔據的地形易守難攻,有高大險峻的太行山脈作為屏障,韓信要東出攻趙,勢必經過井陘。
然而,此時的陳餘沒有派兵扼守隘口,而是在井陘東口的遠處聚集大軍,計劃等韓信的幾萬軍隊出了井陘口後再以優勢兵力將其殲滅。
陳餘不識兵法,但他手下有個廣武君李左車,是趙國名將李牧的孫子。李左車對陳餘說,這個漢將韓信很不簡單,一路乘勝而來,氣勢銳不可當,但漢軍千里匱糧,士卒飢疲,這是他的致命弱點。
李左車向陳餘獻計:“井陘口道路狹窄,車馬不能並行,宜守不宜攻,韓信又是遠行數百里來到此地,糧草肯定在後方。希望您能撥給我三萬奇兵,讓我繞到太行山西麓,斷絕漢軍的糧草供應,您堅守隘口,不讓韓信大軍從井陘口出來,也不要與他正面交戰,等他進退兩難時,我們就可將他兩面合圍。不到十天,我就可以把韓信與張耳的人頭獻給足下。”
對於李左車的高明計策,迂腐的陳餘不願採納,還自詡為義兵,不用奇謀詭計。
韓信正是在掌握這些資訊後,選擇主動出擊,從太行山進發到距離井陘口不足三十里的地方後,安營紮寨,度過一夜。
夜間,他命令部下率領一支兩千人的奇兵,帶上大量漢軍的旗幟,繞到趙軍大營後,在山林中埋伏,待時而動,自己率領主力部隊出太行山與趙軍交戰。
次日,韓信傳令餘下將士,只帶少許乾糧充飢,並宣稱,等我們打敗趙軍就吃早飯!當時,趙軍二十多萬人,而韓信的漢軍只有三萬,漢軍將士卻相信主將的決心,士氣大振。
韓信先遣一萬人渡過太行山下的綿蔓水,在東岸背靠著河水列陣,擂鼓搖旗。陳餘見韓信背水為陣,以為韓信徒有虛名,犯了兵家大忌,當即發兵前來攻打。
背水佈陣,是鼓勵將士們拼死一戰,才能求得一生。韓信的軍隊出井陘,陸續渡河會合後,與陳餘的大軍展開激戰,漢軍身處絕境,前有敵兵,後有河水,只能奮勇殺敵,這讓趙軍的人數優勢佔不到便宜。
正在這時,韓信前一天派去埋伏在趙軍後方的奇兵,突然發起攻擊,襲擊趙軍營壘,將趙軍軍旗全部拔下來,換成漢軍的旗幟。趙軍正與漢軍廝殺,回頭一看,大營中飄揚著漢旗,頓時軍心大亂,士兵四散奔走,局面急轉直下。
在韓信的計謀下,井陘以東的趙軍兵敗如山倒,二十萬大軍被韓信的三萬軍隊擊潰。韓信以少勝多,取得了攻取趙國的決定性勝利,威震天下。
▲戰功顯赫的韓信卻沒有好下場。圖源:影視劇照
從秦漢到魏晉,太行八陘見證了無數英雄豪傑指點江山的壯舉。
東漢末年,曹操從太行八陘東出,消滅袁紹餘部。經過太行陘上的羊腸小道,寫下《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
曹操統一北方後,北臨漳水,在太行山東麓經營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西、河南安陽市北),作為其封地魏國的都城。
太行東麓,形成一條狹長的古都走廊,商邢都、燕都薊城、中山王城、趙邯鄲王城、曹魏至北朝鄴城等多個古都分佈在山前沖積扇上。
其中,鄴城位於太行八陘之一滏口陘的東邊。自三國曹魏定都於此,鄴城做過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6個朝代的都城。
▲曹操畫像。圖源:網路
因此,滏口陘的故事主要集中於魏晉南北朝時期。
東晉十六國時期,後燕名將慕容垂自鄴西攻打西燕的慕容永。慕容永聽到這個訊息,以為慕容垂會從東南進軍,走軹關陘、太行陘攻打西燕盤踞的都城長子(今山西長治),這兩條道路是進入上黨盆地的捷徑。
但是,慕容垂另闢蹊徑,分兵兩路西進,一路自滏口陘進軍,一路入壺關。慕容永誤判慕容垂的行軍路線,早已調集大軍去堵太行、軹關陘,結果被打了個措手不及,西燕迅速覆滅。
到了北魏,公元528年,大將爾朱榮佔據井陘險要地形,利用滏口陘出兵,率領大軍從晉陽(今山西太原)東出太行,打敗葛榮起義軍。
北魏後期,北方各地起義風起雲湧,其中最重要的兩股,一是破六韓拔陵發起的六鎮起義;一是河北葛榮、杜洛周等領導的農民起義軍。
葛榮吞併杜洛周起義軍後,號稱百萬之眾,卻驕傲輕敵,在戰術上分散兵力,“自鄴以北列陳數十里”,起義軍內部也矛盾重重。
因此,僅七個月的時間,葛榮起義軍就被東出太行的爾朱榮消滅。
葛榮失敗後,被押往北魏都城洛陽處死。到了刑場上,葛榮下跪求饒,請求免於一死,仍被斬於街市。

▲北魏六鎮與長城。圖源:最愛歷史
但葛榮的部下高歡活了下來。高歡精於騎射,為人頗有城府,早年家中貧困,為了活命,加入葛榮的起義軍,後來葛榮戰敗,轉而投靠爾朱榮。
葛榮被滅的同年,朱榮率軍南下洛陽,殺死了掌權的胡太后,另立新帝,並將兩千多名朝臣權貴沉入河中,史稱“河陰之變”
河陰之變後,爾朱榮專橫跋扈,獨攬大權,但北魏早已日薄西山,他自己也不久就死於非命。
北魏孝莊帝用計誅殺爾朱榮後,爾朱榮的侄子爾朱兆攻入洛陽,將孝莊帝吊死,引發各路起義軍再次來襲。爾朱兆雖有一身蠻勇,但面對洶湧的起義軍,實在束手無策,他想起了有勇有謀的高歡,於是任命他主持平叛,並統轄六個鎮。
正是這個決定,毀掉了爾朱家族。
高歡得到重用後,以太行山以東的鄴城為大本營,發展壯大,公然挑戰爾朱氏的權威。公元531年,高歡立了北魏宗室元朗為帝,自封為大將軍,從鄴城入滏口陘,與爾朱兆戰於晉陽。
爾朱兆見到高歡,氣不打一處來,罵道:“你竟然敢背叛我,我做了什麼對不起你的事嗎?”
高歡師出有名,說道:“你們爾朱氏弒君,還肆意橫行,致使國家動盪,簡直是罪大惡極,不可饒恕,我要順應民心,為百姓除掉你。”
爾朱兆雖然驍勇善戰,能徒手與猛獸搏鬥,但無謀,與老部下高歡交戰後屢戰屢敗,最後被逼自殺。
高歡西入太行,南下洛陽,剷除爾朱氏勢力,執掌朝政,但割據關中的宇文泰不願聽其調遣,北魏遂走向分裂,形成高歡掌權的東魏與宇文泰控制的西魏,後演變為北齊與北周。
北齊倚靠太行天險,定都鄴城。直到577年,北周大舉攻齊,東破晉陽,再從滏口陘進軍齊都鄴城。
齊後主高緯荒淫無道,寵信佞臣,此前殺害名將斛律光、高長恭等人,自毀長城。聽說北周大軍來攻,只想南逃,臨走前還不忘把金袋套在馬鞍上,半路上被北周軍隊截住,隨後與北齊宗室數十人一同被處死。
可以說,北齊興於滏口陘,也亡於滏口陘。
歷經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的亂世後,天下一統於隋朝。
隋末,太行八陘仍為兵家必爭之地,尤其是北方軍閥部署軍隊的交通要道。
唐高祖李淵起兵時,他的女兒、李世民的姐姐平陽公主鎮守井陘咽喉要地,在晉薊交界的關城聚將禦敵。
後來,世人將這座位於陽泉市平定縣的關隘,稱為”娘子關“,其與南側的固關、土門關合稱為井陘關,三者共同扼守太行八陘中的第五陘井陘,曾在多次戰爭中發揮作用。
而據唐代《元和郡縣圖志》記載,白陘與太行陘都是軍隊進入上黨地區的重要關隘,但相較於其他幾個”兄弟“,白陘是個小透明,多為盤旋在山中的小道,一般用於奇兵突襲。

▲娘子關。圖源:圖蟲創意
以滏口陘為界,太行八陘可分為南四陘北四陘
在古代,中國的政治中心長期位於北方,因此太行八陘始終擁有交通要衝的地位。
但唐宋以前,中國歷史文化的重心處於以長安-洛陽的軸心帶,誕生了如長安、洛陽、鄴城、開封等黃河沿岸的古都。這一時期,各朝都城多在今陝西、河南兩省,與晉南交界。太行八陘中的南四陘以山川為屏障,俯瞰中原,居高臨下,可攻可守,連線北方都城、重鎮。
從春秋時期齊晉爭霸中原、戰國時期秦軍東出、楚漢戰爭項羽與劉邦爭奪天下、魏晉南北朝北方各路軍隊轉戰東西,再到唐末李克用與朱溫鏖戰太行,主要以南四陘為爭奪目標。
▲太行八陘-南四陘。圖源:錦繡人文地理
唐宋以後,特別是靖康之變後,中國歷史文化的重心發生轉移。當時,從金都燕京(今北京)到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存在一條縱貫南北的文化軸線帶。
北京,從遼南京開始其五代帝都(遼、金、元、明、清)的時代。自隋朝開闢的大運河,經過歷代發展,到元代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與自古作為軍事要道的太行八陘,構建了以北京為中心,縱橫中國的水陸交通。
▲因大運河而興的沿線城市 。圖源:錦繡人文地理
這一時期,溝通陝西、河南的南四陘漸漸被冷落,屏障北京的北四陘一躍站在歷史舞臺的中央。
1213年,成吉思汗率領蒙古軍南下攻金,金人堅守居庸關不出,蒙古騎兵不能發揮優勢。於是,成吉思汗轉而繞道西南,從太行八陘中的飛狐陘蒲陰陘攻入,與關外大軍夾擊金中都(今北京),大破金兵。
蒲陰陘口有關曰紫荊關,這條交通要道與太行八陘中的飛狐陘相交,兩陘交匯之處的易州城(今河北易縣)為鎮守此道而建。
▲太行八陘-北四陘。圖源:錦繡人文地理
金人起初死守在居庸關,抵擋成吉思汗的大軍,而居庸關也位於太行八陘之上,即太行八陘中的第八陘——軍都陘
軍都陘以軍都山命名,由南口穿越八達嶺,可從華北通往今山西北部與內蒙古。
軍都陘南口的關隘居庸關,早在秦長城時就已形成,據說秦始皇徵發民夫修長城,命大量民夫遷居於此,”徙居庸徒“,故名居庸關,後來成為內長城的重要關口之一,稱為“絕險”之地,關係一國興亡。
蒙元繞過居庸關,南下痛擊金軍。但到了元末,1368年,徐達率領的明軍攻入大都時,元順帝十分恐慌,撇下皇宮,帶著一家老小,從居庸關逃出,撤回了草原。明朝建國後,在北京一帶修築了三道長城。
歷史就像一個圈。
明亡,也是亡在軍都陘。
1644年,李自成率領起義軍進入山西境內,連陷太原、大同,從軍都陘過居庸關進抵北京。京城屏障盡失,幾日之間就被攻克,崇禎皇帝上吊自殺,明朝滅亡。

▲居庸關雪景。圖源:圖蟲創意
歷史上,太行八陘是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相接觸的地帶。
戰爭年代,太行八陘是兵家必爭之地,北方騎兵可從太行山南下東出,中原政權的爭霸也多圍繞這一地區。
但在和平年代,茶馬交易也在這些道路上留下足跡。
明清時期的晉商用騾馬運載從南方武夷山出產的茶葉,經過包括太行八陘在內的華北平原與塞北大漠之間的要道,北上蒙古高原,穿過戈壁大漠,一直運抵道中俄邊境,甚至銷往歐洲。
直到現在,北京、山西、河北、河南四省市之間的一些交通道路仍依據古八陘分佈。
石太鐵路(石家莊-太原)和公路,與歷史上井陘的路線一脈相承。
近代的工程師詹天佑在修建京張鐵路(北京-張家口)時,在關溝一帶選址,根據軍都陘的特有地形,採用了“人”字形鐵路的結構來繞過障礙。
太行山中,絕壁上的郭亮村村民用人力在山崖間開鑿出了可以通行汽車的“掛壁公路”
古人云:“天下之山, 莫大於太行。
時至今日,天險變通途,中國人走出一條條了不起的康莊大道。
掛壁公路。圖源:圖蟲創意
參考文獻: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06年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中華書局,1983年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中華書局,2008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11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2019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秦國強:《中國交通史話》,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劉慶主編:《中國長城志:軍事》,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
王尚義:《芻議太行八陘及其歷史變遷》,《地理研究》1997年第01期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最愛歷史,作者:我是艾公子。獲取更多好看文章,請關注最愛歷史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