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行山的腳下,再小的古城都有自己的傳奇。
有這樣一座小城,她的傳奇是由三千多年的歷史、一度成為殷商時期國都的輝煌、如今登記在冊的1610餘處文物遺址、22處國保單位、300餘座明代古堡和11194件縣博物館館藏文物書就的。她就是河北的“古建築博物館”、整個中國文物建築濃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蔚(yù)縣。
蔚(yù),不是蔚(wèi),這座名字總被讀錯的低調小城有點習慣了被忽視,可她恰恰不缺被人看到的資本。千年之前,她曾屬於“燕雲十六州”之一,站在中原農耕文明與草原遊牧民族數千年對峙的最前沿。她扼守著華北平原通往西北的大門,是通往“口外”的路,是穿過飛狐陘的險,是被戰火撕裂多次的傷痛,是千百座古堡在長城內外守護的堅韌。
或許是連綿的群山擋住了人們望向她的目光。幸好,也正因為她“養在深閨人未識”,才保住了這樣豐富的古蹟與文物遺存。

山川籠罩下的蔚縣鼓樓。
攝影/阮禎鵬
來看看蔚縣吧——或者按照當地人最愛的讀法——蔚(yǔ)縣。她是塞北吹來的悠揚的風,她是當之無愧的“京西第一州”。

古建密度不輸山西,蔚縣究竟憑什麼?
提起蔚縣,對明朝歷史有所瞭解的朋友可能立刻會想到土木堡之變。的確,出身蔚縣的明朝宦官王振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征,為了自己“衣錦還鄉”在父老面前長長臉,不惜讓軍隊特地繞路前往蔚縣,途中卻又擔心會傷了田裡正待收割的糧食,來了一齣迷惑的“折返跑”。結果疲憊的明軍被蒙古人追了個正著,20萬精銳幾乎全軍覆沒,就連皇帝都被蒙古人抓去當了俘虜。


蔚縣的周圍散落著許多蒼涼的古堡,
見證著長城內外的邊塞戰事。
圖為西小堡。
攝影/紀睿泓
看吧,小小的蔚縣竟然還在不經意間左右了歷史程序,只是這位本地老鄉的事蹟著實不怎麼光彩,讓蔚縣這一“邊防重鎮”的名頭多少帶了點黑色幽默。反倒是後來瓦剌首領也先率軍隊經由蔚州下屬的靈丘、廣昌後從紫荊關進抵北京,從反面證明了蔚縣戰略地位的重要。
其實遠遠不只是明朝,自古以來,蔚縣就處在中原文明與草原文明交往的前沿。

蔚縣雖小,卻是溝通華北平原、
汾河谷地、內蒙古高原的要地。
製圖/兩個黑眼圈
從地圖上看,蔚縣幾乎處在北京的正西,想跨過中間層巒疊嶂的太行山卻著實不太容易。但對於古代遊牧民族來說,只要從北方草原南下蔚縣,便可以稱得上“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向西,從亂嶺關長驅直入晉北大地,大同北部重兵把守的長城便一下成了虛有其表的“馬奇諾防線”;
向南,“兩崖峭立,一線微通”的飛狐陘自古便是晉冀豫三省間交往互通的“太行八陘”之一,經淶源穿出群山後眼下便是一馬平川的河北腹地;
向西南,穿過平型關後便可沿雁門山與五臺山間的谷地直抵太原;
向東北,宣府、懷來直到八達嶺長城之下均無險可守……
如果說燕山與太行山是環繞華北平原牢不可破的一把“鎖”,蔚縣就是解開這把鎖的“鑰匙”。
春秋時期,趙國的建立者趙襄子不惜把姐姐嫁給代國國王,只為吞併當時屬於代國的蔚縣土地;五代時期,“兒皇帝”石敬瑭割地求榮,將鎖鑰重地蔚州作為“燕雲十六州”之一割讓給了草原上的遼國;北宋時期,名將楊業、潘美曾在此浴血搏殺;直到清朝,轟轟烈烈的千年征戰終於被畫上了休止符。失去了邊城重鎮地位的蔚縣彷彿也一夜間被按下了暫停鍵,而那上千年金戈鐵馬的歲月積澱也被就此封存,幾百年來幾乎未曾改變模樣。

蔚州署,是明清兩代蔚州州治處所。
攝影/趙高翔
看遍蔚縣,總能在厚厚的歷史積澱下聞到戰火硝煙的味道——
從北京出發探尋《黑神話》取景的古建名勝,除了隔壁天津的獨樂寺之外,最近的一處就是位於蔚縣的玉皇閣。始建於洪武年間的高大樓閣坐落於蔚州老城的北城門之上,以高達15米的偉岸身軀日夜守望著遙遠的北方,它原本的作用正是瞭望敵情所用的“靖邊樓”。

玉皇閣建在明朝蔚州城垣上,
昔日城垣有樓閣24座,獨此樓最為弘整高峻。
攝影/阮禎鵬
但這還遠遠不是蔚州老城中歷史最悠久的遺存。抬頭向南遠眺,古城南門附近矗立著高達32米的南安寺塔,這座建成於遼代的磚塔已經靜靜守護了蔚縣人民超過900年的光陰。百姓們修建這座佛塔,也是因為飽受遼宋之間的戰火摧殘,祈求神佛保佑。

蔚縣南安寺塔是北魏密簷式磚塔的代表性建築。
攝影/阮禎鵬
遍佈在蔚州古城以及周遭廣闊的山野之間,被認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蹟共有22處之多,是我國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最多的縣之一,數量幾乎可以與整個海南省或是天津市比肩。而且蔚縣的古建築儲存之完好令人感到吃驚,就比如——
王振重修的靈巖寺,那是古城中最為恢弘的所在,特別是大雄寶殿上精美的藻井與斗拱結構,氣勢極盛,頗有重劍無鋒的大氣之美。寺廟大殿門板上落滿了歷朝歷代到訪遊人的墨書題記,甚至就連堵門縫用的紙都還是一百多年前光緒年間的遺留。

靈巖寺精美的藻井。
攝影/安逸飛
不僅地上古建築儲存完整,蔚縣地下文物也同樣精彩。2011年,公安部從盜寶賊手中追繳到一批來自南安寺塔地宮的珍貴窖藏。尤其是其中的須彌座重簷金舍利塔,通體用黃金製成,塔身四面刻有四大天王圖案,更有珍珠串將塔剎與重簷連結在一起,歷經近千年光陰仍然熠熠生輝。
這座代表了遼國頂尖技藝的舍利塔是蔚縣博物館當之無愧的鎮館之寶,對於這樣“小小”一座縣級博物館來說,僅此一件文物便可以稱得上藏品精良,但蔚縣博物館的寶藏還遠不止於此。

蔚縣博物館“家底”厚得驚人!
攝影/阮禎鵬、邏輯楊社長 製圖/九陽
范家堡漢墓的主人一定是一位資深吃貨,不僅在墓中陪葬了一整套做飯的傢伙事,還在陶灶上專門畫上了侍女為自己烤肉,就算是死也不能忘了“一天三頓小燒烤”,這也是我國發現年代最早的烤肉場景。還有元代窖藏金銀器、明代繡雲蝠團龍黃緞袍、全國僅發現六件的青銅彩繪雁魚燈……蔚縣博物館的文物質量甚至遠超張家口市博物館,絕對是值得打卡小眾寶藏博物館。
蔚縣,這座堡子上長出的小城,
如何成為今天的“京西第一州”?
本文出自地道風物
點選下方名片
關注他回覆【蔚縣】檢視全文
“地道風物”是《中國國家地理》旗下的原創內容平臺,這裡匯聚了一群熱愛山川美食的人,作為行走的風物百科,立志踏遍中國每一寸土地河山,探尋風物美食,傳播地域文化。

介紹一下我的朋友地道風物,他來自《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足跡遍佈全國上千個市縣,只為探究中國每一寸土地的不一樣。
風物君的2000多篇原創文章,還寫了啥?
如果你發現在派出所等正式場合有一個“媽祖評理室”,請不要詫異;如果你看到考生將准考證的影印件放在供桌上一起拜,也不用慌張;如果發現路旁騎車大媽突然停下車,對著廟宇拜了一拜,再若無其事騎車離開,請謹記這是日常——因為這裡,是閩南。
“老爺保號”的魅力,沒人不懂吧?

▲掃描上方二維碼,回覆“祭祖”檢視全文
x
每年夏秋季節,是食物中毒最高發的時期。提到食物中毒大省,你肯定提前想到了最能“見小人”的雲南。但真正的結果其實是……中國食物中毒省份前三甲,雲南僅位列第二?
山東:“你們真的不吃發芽的土豆?”
雲南:“菌子煮熟就沒問題。”
浙江:“我已經是吃河豚的老手了,這個河豚我一定要買來嚐鮮!”
不用質疑,浙江也是憑實力選入“前三甲”的!

▲掃描上方二維碼,回覆“食物中毒”檢視全文
x
你可能聽過這個笑話:當你跟朋友說自己心情低落,大多數人都會安慰你別給自己太多壓力、多多休息,只有廣東朋友會說你溼氣太重,甚至準備煲湯給你喝。
是的,炎熱漫長的夏季、多雨潮溼的氣候造就了廣東人對“溼”與“熱”的獨特理解。心情低落是溼氣,喉嚨痛是熱氣,消化不好是溼熱,總之一切精神和身體不適都能概括為:溼氣、熱氣、溼熱。
廣東“祛溼三件套”,你瞭解多少?

x
作為中國夜市的“鼻祖”,這裡充斥著各種傳說與門派,但每一個小吃,都能讓橫穿夜市的人邁不開腿,不論是年輕人們鍾愛的炒涼粉、紅薯泥,還是本地人最愛的灌湯包、桶子雞,杏仁茶……最地道的“開封菜”,讓隔壁的“KFC”黯然失色。
這座北方城市,如何在千年前就開創了宵夜先河?

x
江西,在諸多吃辣大省的角逐中,被網友們熱評為“最能吃辣的省”,“連鍋都是辣的”。辣椒在江西人的生活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人們種植辣椒,生產辣椒製品,一日三餐都離不開這份火辣。
到底去江西哪座城,才能領略贛菜的辣度之巔?

作為中國國家地理旗下的內容平臺
專業是風物君的最基礎要求

用最專業的攝影作品
最用心的文字
把最地道的中國風貌展現給你看
點選下方公眾號
開啟你的風物之旅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