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修明札記資深讀者:點選上方「修明札記」→右上角選單欄→設為星標

文 | 修明
特朗普上臺後,大開逆全球化的倒車,將美國關稅提高到1930年代的水平,其中對中國加徵的關稅最多,一度達到了145%,從理論上斷絕了中美間所有的貿易。
特朗普開倒車遭到了各國一致反對,這時國內就出現了一種樂觀的聲音,認為美國衰落已經不可避免,中國可以坐享其成。這種“速勝論”和“中國崩潰論”一樣不切實際。
事實證明,其它國家,尤其是歐盟、日韓等西方陣營並沒有配合中國的行動,雖然雙方開展了多次洽談,但因彼此利益的衝突仍未成功組建反關稅同盟。目前,特朗普暫停了對其它國家的關稅,唯獨保留對華關稅,明顯是想孤立中國。中美第一回合的交鋒只算打了個平手。
那中國該如何破局呢,聯想集團CEO楊元慶提出了一個思路,今年,楊元慶接受了法國媒體《費加羅報》的採訪,他說“地緣政治形勢正在加劇,我們無法避免,只能適應,但全球化不會走回頭路,聯想20年來一直在進行全球業務佈局,一直立足當地市場和需求“。他還說:“在這個新時代,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優勢,聯想必須努力利用這些優勢”。
《費加羅報》認為,楊元慶此番發言大膽、犀利,為全球化開闢了新路徑。在中美貿易戰波雲詭譎、出海企業一片哀嚎的形勢下,楊元慶的發言給了出海企業以信心,明確告知世界“中國擁護全球化,中國企業有信心應對挑戰,並找到了一條和各國互利共贏的道路“。

楊元慶的思路是加快企業的全球化佈局,一方面分散風險,另一方面可以博採眾長利用各國的優勢,同時讓各國從中國的投資和貿易中獲利。中國破局的關鍵,在於能否打破敵眾我寡的局面,而打破局面還要靠中國企業,中國企業要向世界證明,中國企業出海不是單純消化產能或傾銷產品,而是能帶動各國經濟發展,實現互利共贏,中國主導的全球化是一場正和博弈而非零和博弈。
之前,包括孫立平老師在內的學者,傾向認為特朗普會從根本上扭轉美國政策的方向,今後的美國將是一個孤立主義盛行、反對自由貿易的國家。我一直認為特朗普的本質是個網紅,他急躁、色厲內荏、短期主義的性格會讓他的大多數政策爛尾,他並沒有能力扭轉全球化的趨勢,最多讓全球化在“曲折中前進”。
特朗普對全世界加徵關稅,我一度認為我判斷錯了,但兩星期後,形勢就發生了逆轉,在股市大跌、華爾街和美國股民出現躁動後,特朗普立即暫停了對大多數國家的關稅,表示可以談判。
對中國雖然一度加徵到145%,但近期特朗普表示“歡迎中國來談判,一直等待中國的電話,可以考慮降低對華關稅”。今天美國務卿盧比奧又表示“如果俄烏不能達成和談,美國就不管了”,同時烏克蘭也表示,將和美國簽訂礦產協議,這標誌著特朗普的和談計劃趨於爛尾。
對世界關稅的調整、對俄烏促和的放棄,表明特朗普並非堅不可摧的“鋼鐵”,一旦遇到挫折,他就會放棄自己的觀點。這樣一個缺乏耐心和意志力的總統,很難相信他能扭轉全球化的大勢,而由於他過於糟糕的表現,也嚴重衝擊了美國人對關稅和孤立主義的信心。

近期的民調就顯示,特朗普的支援率在實行全面關稅後迅速下跌,大多數選民反對關稅政策,並對他管理經濟的能力產生了質疑。2020、2024年最準民調AtlasIntel(一直略偏向特朗普)就顯示,特朗普的支援率為-5%(相對上任初期下降了7%),其中56%的選民對特朗普的經濟政策不滿意(相對上任初期增加8%)。CNBC的民調還顯示特朗普關稅政策的支援率為-16%。
看起來特朗普的民調變化不大,但和其他總統相比,這三個月的變化是驚人的,比如拜登直到上任後8個多月後支援率才為負值,而特朗普只用了2個多月。選民對特朗普經濟表現的評價也遠低於第一任期。2024年選民之所以選上特朗普就是希望他解決經濟問題,現在看希望完全落空了。照現在的趨勢,民主黨將毫不費力的贏得中期選舉,特朗普2年後就會成為跛腳總統。


因為特朗普的倒行逆施,美國國內的反對力量是迅速集結了起來,現在民主黨也擺脫了躺平的姿態,前總統拜登、激進派桑德斯、AOC、參議員科裡·布克都開始行動。
美國保守派內部對特朗普也是議論紛紛,尤其是著名的保守派經濟學家索維爾、弗裡德曼都發文批評特朗普。弗裡德曼在紐約時報的專欄中將特朗普團隊成為“一群小丑”,認為特朗普會摧毀繁榮的經濟,他稱特朗普正帶領美國和中國以及整個工業世界為敵,他擔憂美國的盟友們會把中國視為更可靠的夥伴。弗裡德曼的發聲標誌著即使是溫和保守派也開始反對特朗普。
我個人的預感是,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很可能成為一場鬧劇,在他一番折騰後,美國大機率會回撥政策而非繼續沿著特朗普的路線走下去,不排除民主黨上臺後會如2020年的拜登一樣繼續撥亂反正。料敵從寬的角度,這4年很可能是暫時的視窗期,中國有必要緊緊抓住它。
如果特朗普主義在美國只是暫時的現象,中國在這四年就必須有所作為,擴大自身的朋友圈,中國最佳的選擇就是利用自己的經濟優勢擴大影響。
在特朗普加徵關稅後,中國確實第一時間舉起了反抗貿易壁壘的旗幟,但未得到太多國家的響應,金融時報一針見血地指出:中歐之間的痛點在於“傾銷”問題,歐洲認為中國出口的太多,進口的太少,並認為中國透過產業政策補貼新能源行業,讓中國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佔據不公平的優勢。
歐洲擔心中國企業會依靠其低成本優勢擊垮歐洲的同行,這對失業率居高不下、發展停滯的歐洲將是致命打擊,歐洲幾乎錯過了第四次工業革命,他們不能容忍再丟掉新能源賽道。去年的中歐貿易戰,就是在“產能過剩”的憂慮下展開。
對歐盟加徵關稅的行動,很多國人不理解,這是“認知錯位”導致的,中國人仍習慣把自己放在弱者的地位,完全沒意識到中國也了“列強”之一,在很多行業,中國已經對歐洲形成了優勢,甚至開始擠壓歐洲的本土企業。
2024年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已佔據歐洲市場份額的25%,中國電動車品牌佔比10%,歐洲運輸與環境組織預測,到2027年,中國品牌車市場份額預計達到20%,中國製造電動車預計達到40%以上,歐洲車企在競爭中損失慘重。一個處於弱勢地位的國家或組織,採用貿易壁壘和對他國企業進行安全審查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19世紀的美國製造業處於弱勢時也是實行貿易壁壘,保護本國幼稚產業,1930年代的中國也有“支援國貨“的浪潮,改革開放後中國也大量實行產業政策,保障本國企業的競爭優勢。

一些中國企業的行為,也加大了他國的擔憂。出海企業,大都是國內的卷王,能把成本壓得極低,中國車進入歐洲市場,很快形成了成本優勢,當地車企為了競爭,也得不降低價格並提升工作時間,最終導致整個行業的待遇和利潤降低,一些中國企業在國外設廠,甚至都不僱傭當地人,而是從中國調派人員(比亞迪在巴西工廠風波),更增加了所在國的疑慮。如果一家外國企業既擠壓本土行業,又不和當地企業合資,還不能解決當地就業問題,那貿易就成了一場零和博弈。
中國製造的強勢,讓很多國家擔心,如果再不採取措施,自己就會單方面成為中國消化產能過剩的傾銷地,歐盟加徵關稅,印尼封禁TikTok Shop均是類似的考量。
如果中國不能讓更多國家受益於中國的產能輸出,中國的企業出海就很難走下去,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也很難擴大,更不用說組建反對美國的聯盟。
任何一個國家走向國際舞臺的中央都需要進行“一定的讓利”,比如二戰後,美國就率先降低關稅,帶領各國取消了貿易壁壘,並用“馬歇爾計劃”資助歐洲經濟,歐洲和日本製造業恢復後,立即對美國同類企業形成了擠壓。
雖然美國短期吃虧,但長遠來看,這對美國國內建立“消費型社會”,發展金融和高科技,樹立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大有裨益。在這段時間,美國企業也真正走向了世界,成為了與當地經濟深度交融的跨國企業。中國如果想破局,也要經歷類似的過程。
這一過程與其說是政府主導,不如說是企業主導。中國政府對外的投資要靠企業去執行,其它國家對中國的印象最終取決於中國企業的表現。但中國企業在出海過程中卻飽受非議。“血汗工廠”、“不公平競爭”、“傾銷產品”的批評不絕於耳,要想消除質疑,唯一的解法就是擴大企業的國際化程度,從純粹的本土企業變成真正的跨國企業。
“中國魂”固然重要,但出海企業更要有全球格局和相容幷包的心態。中國企業只有遵照當地法律,為當地解決問題,證明自身的價值,才能在海外市場深耕下去。
如字節跳動就遷往新加坡,並對TikTok和抖音實行了完全的隔離,如今TikTok有獨立的管理團隊,使用者的資料也儲存在國外主體,TikTok的稽核規則也遵照國外法規。特朗普推遲TikTok禁令,固然有金主的原因,但TikTok自身沒有硬傷也是關鍵因素。
海信作為製造業企業,行動地更早,2013年起,海信就實行“產銷研本地化”,海信先後成立了歐洲、北美研發中心,僱傭當地員工並根據不同國家的特點研發適應本地市場的產品。2015年海信更是在捷克建立工廠,生產了歐洲市場大部分的電視。2016年海信更是贊助歐洲盃,融入了當地文化,獲得了廣泛好評,海信的經驗值得現在的中國車企學習。
聯想也很早開啟了國際化佈局,聯想在全球有8.2萬名員工,並在11個國家有約30家自有與外包相結合的生產製造基地,打造了“全球資源+本地交付”的模式。
楊元慶接受《費加羅報》採訪時,正值聯想集團在歐洲舉行全球誓師大會。在EMEA(歐洲-中東-非洲),聯想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前三季度EMEA營收與利潤同比增長超過20%,IDC(資料中心)保持PC市佔率第一,下一代CSP雲基礎設施業務實現三位數增長,SSG全年訂閱營收將突破10億美元,EMEA正朝聯想本財年首個200億美元營收區域邁進。
聯想的海外工廠也在迅速建設,目前聯想90%用於歐洲和中東市場的伺服器是在匈牙利工廠生產,該工廠僱傭了1000多名工人,2024年的營收接近5601.7萬歐元,結合當地稅率估算,每年該工廠給當地繳納稅收近610萬歐元。聯想位於沙特的新工廠也已破土動工,預計在2026年投入運營。
海信、聯想將企業和當地市場的關係變為了正和博弈,走出了囚徒困境的陷阱,所以到現在,我們都看不到國際上有關這兩家企業的負面聲音,我相信“公道自在人心”,大家都不傻,利弊得失,都看得清。
在中國企業出海的關鍵階段,我們也要警惕一種聲音,那就是片面強調中國企業的“中國魂”,將“中國魂”與國際化對立起來,他們片面將商業行為上升為政治站隊,嚴重挫傷了中國出海企業的信心。
這類民粹的聲音正中特朗普和納瓦羅的下懷,納瓦羅就希望中國一味內迴圈,主動與世界脫鉤,美國不戰而勝。上面多次強調要內外迴圈一手抓,但之前總有人強調內而忽視外,彷彿中國不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國離了世界也能維持現在的好日子,持這種觀點的人非蠢即壞,他們披著愛國主義的外衣,做的確實“親者痛,仇者快”的勾當,好在這類人在近兩年已經受到了充分的懲罰。

(納瓦羅與他的標誌性作品《被中國殺死》,他認為是中國造成了美國的困境)
如今中國的命運正進入關鍵時期,而越是關鍵時期,越要上下一心,只有中國社會充分意識到企業國際化的需要,並願意給予理解和支援,中國企業有希望在特朗普的圍堵下“突圍“,中美博弈的結果,將很大程度取決於這四年兩邊的抉擇。
▼
原創不易,喜歡請三連加關注,萬分感謝!
歡迎加入我的知識星球
裡面有我專門提煉的政經資訊
讓你用最短的時間瞭解世界政經和產業的變化
加入星球還能與諸多大咖交流,並進入修明會員群
239元一年,續費有優惠
三天不滿意可退款
讓我們擺脫短期、碎片化的視角,看本質,看長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