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Su7車禍爆燃後的車輛
作者:維舟
來源:維舟
文章已獲授權
隨著更多細節披露,小米Su7事故的真相已大致得到還原:3月29日深夜10點多,三名女大學生在驅車經過安徽樅陽時,駕駛員將車速提到時速116公里後,就交由NOA智駕系統,而當NOA提示“請注意前方有障礙”時,已只剩不到2秒能做出反應,結果撞上前方正在施工的混凝土牆,車毀人亡。
事後,我看到不少人都在說:“如此作死,實在是讓人同情不起來。”那意思是,以這麼危險的時速深夜飆車,竟然還撒手不管,那出什麼事難道能怪車子本身嗎?
但是且讓我們想一下:這三個女孩子肯定不是想去尋死的(她們正要趕去池州考公),那麼她們為何會做出事後看來如此危險的行為?
答案是:她們並不知道這樣危險。
她們之所以將駕駛交給NOA智駕系統,是因為她們對之付與了完全信任。在她們心目中,這段旅程恐怕就像一場電子遊戲:在平坦的高速公路上,只要輸入目的地,自動駕駛的最新型車就能以超高速將她們安全送達,而她們什麼都不用做,解放雙手,在車上輕鬆愉快享受即可。她們根本沒有意識到,現實中出現一點紕漏,都會粉碎這一完美的設想,造成慘烈的後果。
如果說這是輕信,那麼正如有文章指出的,這種對智駕系統的完全信任,卻正是由車企不遺餘力地吹捧智慧駕駛所營造出來的:比亞迪說“你已經是一個成熟的自駕啦,該自己跑高速了” ,長安說“L3級自動駕駛,解放雙手雙腳雙眼”,還有車企宣稱“智駕安全高於人駕安全20倍”……

雖然國內這些車型的智駕能力普遍只達到L2級(組合駕駛輔助,司機不能離開方向盤),但早在2021年居然就有車企宣稱已實現了L4級(自主完成駕駛任務,無須人類駕駛員干預)。
相比起來,雷軍對小米汽車的宣傳都還算是剋制的,去年底,他曾不止一次說:
智慧駕駛無論多麼先進,都是輔助駕駛。不管在使用我們的,還是哪一家的都要注意安全駕駛,都不要脫手方向盤,駕駛員要盯著路面,手扶方向盤,隨時準備接管。我也倡議大家一定要宣傳,在智慧駕駛中的安全駕駛。
然而,市面上的新能源車普遍將智駕作為一大賣點,並以誇大的暗示,有意無意地引導消費者相信,可以完全信任智駕系統,“無需司機”、“安全是絕對可靠的”……類似的話術比比皆是。
“澎湃美數課”的一篇文章分析後發現,這些車企營銷話術一方面誇大承諾了全自動駕駛體驗,但另一面,按“輔助駕駛”的責任劃分來說,駕駛員又是第一責任人,因為理論上,這些車輛並不擁有自動駕駛能力。
也就是說,這裡存在一個不易察覺的陷阱:車企給出了一個美妙的過度承諾(overpromise),彷彿你可以絕對信任,但你最好別信以為真,因為一旦出事,他們是不會負全責的。

“別說得好聽,又做不到”
——但這正是國內許多企業的通病
這可不止是小米的問題,甚至也不獨新能源車如此,而是我們這個社會的一個基本運作邏輯:形形色色的聲音都試圖誘惑你、鼓動你做什麼事,為此可以打包票,“騙進來再說”,但等到你真正入局之後才可能慢慢意識到,現實和早先許諾的有不小差距,而且這些承諾毫無制度保障,最終還是你自己嚥下苦果。
在那些發展很快的新領域裡,就更是如此了,因為規則本身就尚未建立起來,所有的玩家首先需要考慮的是先做起來,至於有什麼問題,等做起來再說,大膽探索,出現問題了再解決問題,所謂“先上車,再補票”。
客觀地說,這種做法也造就了令人望而生畏的“中國速度”,在很短的視窗期內就可以湧現出一大批迅猛壯大的企業,能生存下來與其說靠的是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還不如說是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
這些年來,我們都見證了這種“在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野蠻生長”的種種事例。以共享單車為例,日本遠比中國出現得早,技術上也更成熟,但推向市場之初就面臨極其嚴格的監管措施,結果反倒不如中國這樣迅速開啟局面。
新能源車“大幹快上”的大躍進式狂熱,也是如此:各路玩家急於跑馬圈地,不惜給出過度承諾來招徠潛在使用者,也沒時間去等到技術成熟之後再推向市場,至於制度保障,且等出現了問題再見招拆招地去完善。
這次小米汽車出事,恐怕也是遲早的事。在這個領域,所有人都在搶時間,可想而知他們首先在意的,並不是使用者的絕對安全和技術成熟,而是企業本身的迅速壯大,那麼就會將一些有待完善的產品先推出來再說。
像這樣的新產品,要怎樣才能吸引到使用者嘗試?從營銷上來說,它就必須將“新”包裝為“好”:這不僅是一款新產品,而且承諾一種有別於以往的全新體驗,象徵著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因此,對智慧駕駛的渲染並不只是“誇大”而已,而是其核心主張必然會出現的傾向,否則它靠什麼吸引新使用者?
最容易被這些主張吸引的,恰是那些樂於嘗試新奇體驗、對新科技無條件信任、但對那些潛在風險估計不足的年輕人,對他們來說,那就像一個好玩的大玩具,卻沒有意識到,勇於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遭遇可怕的意外時,隨時可能變成小白鼠。
就此而言,這次的事故絕對不是因為三個年輕人一時失誤造成的慘劇,而是系統性問題必然會導致的結果,只不過這一可悲的結果什麼時候、降臨在誰頭上而已。因為“出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遲早會有人會承受這個不完善的系統在運作過程中的失誤。
那三個年輕人,以自己生命的代價,測試出了這個系統中存在的漏洞,促使它在今後改進、完善,但這當然不是她們的本意,因為她們並不知道自己其實是試驗品。
只要這樣的狀況不改變,“科技以人為本”在這裡就是一句空話。別把自己的生命託付給一個外部系統。
【限時 8小時!私密通道開放】
因涉及敏感佈局,本文僅對長期活躍粉絲可見。
現開放圈內私募老師的核心交流圈。這位低調大佬擅長精準捕捉市場熱點,堪稱市場教科書。
點選關注獲取最新佈局計劃,立即加入實戰訓練營,掌握股市生存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