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自免市場,下一個爆發點

在自免治療領域,傳統生物製劑一直長期佔據主導地位。以修美樂為代表的經典藥物雖療效顯著,但因需頻繁注射給藥、存在潛在感染風險等侷限性,導致患者用藥依從性較低。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口服自免藥物憑藉居家便捷給藥、無需冷鏈運輸、生產成本可控等多重優勢,正在加速崛起,成為行業下一個爆點。
1
下一個爆點
在全球範圍內,約有100種不同型別的自免疾病,這些疾病幾乎可以影響從皮膚、關節到消化系統等身體的任何部位。流行病學資料顯示,銀屑病、特應性皮炎、哮喘等大適應症覆蓋的患者群體已突破億級規模,構成自免領域的核心治療需求。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全球自身免疫疾病藥物市場規模正在快速增長。規模由2018年的1137億美元增長至2022年的1323億美元,並將於2030年攀升至1767億美元。
圖片來源: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
長期以來,生物製劑憑藉精準靶向的優勢,佔據自免藥物市場的主導地位,但這類藥物存在明顯的侷限性,例如依賴注射給藥,需要專業醫護操作;對冷鏈運輸要求高,增加了使用難度和成本;同時,還存在潛在的免疫原性風險,這些因素導致患者依從性普遍較低。
小分子靶向藥物的技術突破,為自免治療領域帶來新的轉機。
口服劑型的小分子藥物具備諸多天然優勢,諸如無需專業醫護操作的便捷性;其良好的穿透性使其能夠突破血腦屏障,實現更精準的靶向治療;可與生物藥聯合使用發揮協同潛力。此外,相較於生物藥複雜的生產工藝,口服藥生產成本大幅降低,進一步凸顯了其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
“2024年全球自免藥物銷售額TOP10”榜單顯示,艾伯維的JAK1抑制劑烏帕替尼,憑藉在類風溼關節炎、特應性皮炎、潰瘍性結腸炎等多種自免疾病治療中的出色表現,2024年銷售額飆升至59.71億美元,同比增長50.4%,位居榜單第七。Incyte/諾華聯合研發的小分子JAK1/JAK2抑制劑蘆可替尼,也以49.11億美元的銷售額成功躋身第九。這兩款小分子口服藥的亮眼成績,標誌著口服自免藥物已躋身全球TOP10自免藥物行列,未來憑藉優勢將更受市場青睞。
2
巨頭競逐
當前,國際製藥巨頭正透過高頻次的併購與戰略合作資本動作,加速填充下一代口服自免藥物管線,在差異化競爭中構建技術與產品雙壁壘。
強生:環肽技術重構IL-23口服化賽道
IL-23作為連線先天免疫與適應性免疫的關鍵節點,其異常啟用與銀屑病、潰瘍性結腸炎(UC)、克羅恩病(CD)等多種疾病密切相關。強生、艾伯維、諾華等企業早已在注射用IL-23抑制劑領域分食市場:強生的Stelara(烏司奴單抗)2024年銷售額達103.6億美元,艾伯維的Skyrizi(利生奇珠單抗)2024年銷售額為117億美元。
強生透過與Protagonist公司合作,開發口服環肽類IL-23受體拮抗劑Icotrokinra(JNJ-2113),這是第一個選擇性阻斷IL-23受體的靶向口服肽,並且適用於12歲及以上患有中度至重度斑塊狀銀屑病的成人和青少年。
ICONIC-LEAD研究結果顯示,治療中重度銀屑病患者24周時,PASI 90應答率達到64.9%,顯著優於安慰劑組的4.4%;74.1%的JNJ-21133治療患者達到0/1分。
禮來:押注口服IL-17
在銀屑病領域,IL-17靶點是研發焦點。以注射用單抗為代表的創新藥,如諾華的蘇金單抗(Cosentyx)、禮來的依奇珠單抗(Taltz)憑藉較好的治療效果,已成為全球銀屑病治療的核心產品。2024年,依奇珠單抗以18%的增速實現銷售額32.6億美元;蘇金單抗以25%的增速實現61.41億美元的銷售額,成為諾華銷售額第二大藥物。這些藥物的市場表現印證了IL-17靶點的巨大潛力。
禮來並未滿足於依奇珠單抗取得的現有成績,而是積極探索新的增長點,將目光投向口服藥物領域。
2023年以24億美元收購DICE Therapeutics而獲得DC-806和DC-853,正式進軍口服IL-17小分子藥物賽道。DICE Therapeutics透過其核心技術將IL-17受體的結合口袋轉化為可被小分子識別的結構,讓小分子藥物能精準結合IL-17受體,阻斷訊號傳導。儘管DC-806因肝毒性折戟,但是迭代分子DC-853正在進行銀屑病臨床2期試驗,相比DC-806活性更強,有望實現更低的給藥劑量。
賽諾菲:IRAK4降解劑的差異化突圍
在JAK抑制劑競爭白熱化、IL-23/IL-17通路擁擠的背景下,賽諾菲另闢蹊徑,將寶押在IRAK4降解劑上。2020年賽諾菲與Kymera達成高達20億美元的研發合作,共同開發針對IRAK4的潛在first-in-class候選降解劑KT-474(SAR444656)。
IRAK4作為TLR通路的核心激酶,其異常啟用與多種自身免疫病相關,而傳統IRAK4抑制劑因抑制範圍過廣,導致感染風險升高。降解劑則透過E3泛素連線酶精準降解IRAK4。在1期特應性皮炎臨床中,瘙癢程度減輕63%,評估患者疾病程度和嚴重性的EASI評分下降36%。
艾伯維:NLRX1與IL-23雙管齊下
艾伯維於2024年斥資收購Landos Biopharma,將其first-in-class口服NLRX1激動劑NX-13納入管線。作為定位於線粒體的關鍵免疫調控蛋白,NLRX1透過獨特機制抑制NF-κB通路過度啟用,從源頭阻斷多種促炎因子級聯反應。目前NX-13已進入潰瘍性結腸炎2期臨床研究。
在成功打造IL-23單抗明星產品Skyrizi(利生奇珠單抗)的基礎上,艾伯維進一步強化該靶點佈局。艾伯維透過收購Nimbus獲得處於臨床前階段的口服IL-23抑制劑,同步納入其專有肽合成平臺(Nimble技術)。這一佈局旨在構建“生物藥+小分子”協同產品線:前者憑藉高特異性佔據中重度患者市場,後者以口服便利性滲透輕中度人群及維持治療場景,形成全病程覆蓋的立體化競爭優勢。
3
在挑戰中突圍
儘管前景廣闊,口服自免藥物的研發之路卻充滿艱難險阻,諸多技術難題與現實困境亟待攻克。
自身免疫疾病的發病機制極為複雜且高度異質,以IL-23通路為例,儘管靶向該靶點的生物藥Skyrizi已成為百億級單品,但口服小分子抑制劑需精準抑制IL-23訊號,避免因抑制同源的IL-12而干擾Th1細胞功能。對此,強生的Icotrokinra另闢蹊徑,透過靶向IL-23R而非p40亞基,實現了對IL-23的高度選擇性抑制,為同類藥物研發提供了新思路。
小分子藥物的安全性問題必須重視。如口服JAK抑制劑因血栓風險被FDA黑框警告;PROTAC分子潛在的非靶向毒性更需長期系統監測。
此外,中國市場的藥品集採政策持續推進,促使臨床用藥選擇向高性價比產品傾斜,這對研發成本動輒10億美元的創新藥(如口服肽類、PROTAC)而言,如何在這片市場中快速站穩腳跟,值得深入思考。
4
結語
隨著艾伯維NX-13、強生JNJ-2113等新一代口服藥進入臨床,自免治療正從生物藥主導向生物藥與口服小分子協同的方向轉變。這場始於給藥方式的創新,不僅為全球數億患者帶來居家治療的便利,更標誌著自免治療商業競爭力的重塑。
參考資料
1、各藥企官網、財報
2、開源證券
3、荃信生物招股書
4、《2024年全球自免藥物銷售額TOP10》,醫藥地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