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的大招:對經濟以及房市與股市的影響預判

為防止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的失聯,歡迎大家加我的個人微信好友。
閱讀完如果想加入我的星球,文末有20元優惠券可用。
萬眾矚目的財政部發佈會終於來了,在解讀本次財政部發佈會之前,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背景需要詳細剖析。
首先,高層是什麼時候公開承認目前經濟處於通縮狀態呢?
是9月6日,央行前行長在外灘金融峰會上首次做出的表態。
既然承認通縮,那麼就應該拿出解決辦法,那麼高層又是什麼時候開始有所動作呢?
是9月24日,央行、證監會、金融管理總局聯合釋出一攬子救市政策。
從9月6日—9月24日中間就有18天的時間差。
為什麼會有這麼長的時間差呢?
因為我們在等外部環境的變化,確切的說就是等美聯儲確定貨幣政策轉向。
9月19日,美聯儲宣佈降息50個基點,當時表態預計在年底前還會有2次降息。
因為只有等美聯儲貨幣政策明確轉向了,我們這裡才有可能實現大規模刺激經濟政策,包括央行降準降息,包括財政加大舉債花錢力度來逆轉通縮的經濟狀態。
如果我們在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之前就大規模刺激經濟,那麼人民幣匯率就可能失控。
所以,在9月19日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之後,我們動作很快。
9月24日是央行大動作,9月26日政治局提前開會,確定了一系列救市救經濟的基調:
——房地產要企穩止跌;
——努力提振資本市場;
——財政要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
正是因為9.26政治局會議,才讓市場重燃對經濟未來的信心。
從9月24—9月30日,資本市場連續大漲,房市也在國慶期間出現了復甦的勢頭;
連外資特別是美國華爾街金融資本也在國慶前公然聲稱,現在對中國資產就是買買買。
但是,國慶期間卻發生了一件公眾忽略的大事,這件事對後面的程序影響極大。
這件事當時國內新聞媒體沒有任何報道,所以我現在只能引用後續的國內新聞報道:
10月5日,在外交部新聞釋出會上有記者問:
問:據媒體報道,許多國家、政黨領導人和國際組織負責人紛紛致電或致函中國領導人,熱烈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週年。請問美國總統拜登是否有向中方致賀?
答:近日,美國總統拜登致電中國領導人,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週年。拜登總統在賀電中表示,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慶祝成立75週年之際,我謹代表美國人民向您和中國人民表達祝賀,致以最美好的祝願。
說實話,這則新聞是很不同尋常的。
首先就是拜登打電話的時間,外交部新聞發言人用的是“近日”。
這是一個比較含糊的用語,但是從後面公佈拜登的致辭來看,有一個很明確的表達:
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慶祝成立75週年之際——所以,拜登只會是10月1日打的電話。
那麼問題來了,外交部為什麼不明確表示是10月1日,而是用了一個“近日”?
第二個問題,這個新聞是外交部新聞釋出會上被外媒記者問出來,之前國內沒有任何媒體報道過拜登打電話的事宜。
如果拜登是10月1日打的電話,為什麼媒體之前沒有任何報道?
然後我反查了美方那邊,很奇怪,美方也沒有關於拜登致電中方領導人的任何報道——
也就是說10月1日中美領導人通話這個事居然中美雙方同時沒有任何報道!
更為蹊蹺的是,10月2日,布林肯公開致函祝賀我們國慶(說實話,這是非常失禮的行為)——
大家想一想,假如你是10月1日過生日,某人卻在10月2日給你發來生日快樂的祝福,是不是非常令人膈應?
那麼布林肯為什麼這麼做?
作為大國外交首腦,用疏忽大意忘記了來解釋是說不通的。
以上就是這則新聞詭異之處。
那麼該怎樣解釋上述反常的疑點呢?
以上疑點大家自己自行去思考,更多的內容是不適合公開表達的。
大家有興趣瞭解更多內容可以加入我的知識星球,閱讀我在10月6日的文章《詭異的新聞與蹊蹺的通話》
我們接著往下說。
在經歷了上述事件之後,外資的態度——至少是美國華爾街金融資本的態度開始逆轉。
第一個是摩根大通。
這個著名金融資本在9月30日之前對中國金融資產還是買買買的態度——
根據公開披露的訊息,摩根大通在9月25日與9月26日在港股分別增持中國平安6070萬股、3986萬股,合計投入資金超過43億港幣。
但是短短幾天之後,在10月4日,摩根大通卻詭異地在港股開始減持中國平安2868萬股,減持資金超過15億港幣。
然後就是國慶之後的內地資本市場。
10月10日高盛報告指出,在10月8日國慶長假之後開始第一天,外資對沖基金拋售中國股票規模創新高。
不但華爾街資本對中國股票開始賣賣賣,美國官方層面也開始有所動作。
首先是老美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出來放風,聲稱美聯儲上個月決定大幅降息50個基點犯下了一個錯誤。
華爾街和華府已經在檢討,是不是美聯儲降息50個點給了中國太多的政策空間用於刺激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了。
這意味著幾年以來全球盟友體系金融圍堵中國戰略的失敗,是不能接受的!
緊接著,10月5日,美國勞工統計局週六公佈了一個重要資料——9月非農就業人數增加25.4萬人,創下6個月來最高紀錄。
之前兩個月的資料也上修7.2萬人。失業率降至4.1%。平均時薪則環比增長0.4%。
這個資料讓市場對美聯儲未來降息預期大幅度下降。
為此資本市場反應很快,美元指數大漲,而人民幣離岸匯率從7左右一度貶值到7.1。
10月10日,美聯儲貨幣委員會成員博斯蒂克也公開表示,支援11月美聯儲不降息。
本來在9月19日美聯儲官宣表態到年底之前還會有兩次降息,市場預計未來降息幅度是50—100個基點。
現在這個預期已經大幅度縮水,變成年底之前可能只有一次降息,降息幅度變成可能只有25個基點。
也就是說,在10月那個電話之後,外部環境急劇變化。
美國政府、美聯儲、華爾街金融資本三位一體步調一致聯合發難,開始狙擊我們大規模救市救經濟的動作。
從9月底到10月8日,為什麼資本市場連續大漲?
原因就是大家被政治局會議表態所鼓舞,大家對國家未來大規模救市救經濟的政策預期很高。
為什麼資本市場在10月8日之後高開低走?
原因無它,就是因為老美開始發難,讓我們救市救經濟的政策與前景充滿了不確定性。
9月19日美聯儲降息之後,我看到一大堆自媒體自嗨聲稱,這是中美金融戰中方的勝利,降息意味著美國金融戰投降云云。
這些觀點是缺乏邏輯支撐的。
但是10月1日之後,老美確實不折不扣對我們發起兇狠的金融戰,這就是我們資本市場在10月前與10月後出現兩種完全不同走勢的根本原因。
沒辦法,我們現在確實是側著身子在作戰。
前面要衝鋒陷陣逆轉通縮的經濟狀態,後面還要提防老美打黑槍。
以上就是10月12日財政部發佈會的宏觀背景。
這場釋出會既是萬眾矚目,也是風口浪尖。
在通縮的經濟狀態下,央行貨幣政策效果是有限的,作用更大的是財政。
只有財政加大花錢的力度,才能彌補通縮下的需求缺口,才有可能逆轉通縮的經濟狀態,讓經濟開始復甦向好。
但是站在國家層面,這場財政部的釋出會卻是非常難的。
難點在於,國家既要給市場足夠的信心,又不能讓老美看到我們全部底牌,讓老美可以精準對我們打黑槍。
所以本次財政部發佈會有1個細節:
凡是涉及增量財政政策只有定性描述,沒有定量描述,這個定量描述包括“較大”,“近期最大”等等。
對照上述背景,大家就能理解這個細節的含義。
有人說,是因為按照法律規定財政部增加的預算需要人大批准,所以不可能給出定量的額度。
這個認識是不對的。
現在市場最需要的是確定性的增量預期,對於相關法律規定,這個是可以解決的。
比如財政部完全可以說,我們擬向人大申請增加XXX億的額度等等。
如果不是有所顧忌,本次財政部發佈會完全可以按照上述方式表述給與市場更確定的預期。
事實上財政部沒有這麼做,原因就是不願現在給老美亮出自己的底牌。
對照上述背景,大家就能理解這個細節的含義。
有人說,這是因為按照法律規定財政部增加的預算需要人大批准,所以不可能給出定量的額度。
這個認識是不對的。
現在市場最需要的是確定性的增量預期,對於相關法律規定,這個是可以解決的。
比如財政部完全可以說,我們擬向人大申請增加XXX億的額度等等。
如果不是有所顧忌,本次財政部發佈會完全可以按照上述方式表述給與市場更確定的預期。
事實上財政部沒有這麼做,原因就是不願現在給老美亮出自己的底牌。
對照上述背景,大家就能理解這兩個細節的含義。
藍部長給出的一攬子財政增量政策如下:
——較大規模增加債務額度支援地方化解隱性債務;
——發行特別國債支援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
——疊加運用專項債、專項資金、稅收政策等支援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加大對重點群體的支援保障力度;
除此之外,藍部長還有一個重要的表態:
我再補充一點,逆週期調節絕不僅僅是以上的四點,這四點是目前已經進入決策程式的政策,我們還有其他政策工具也正在研究中,比如中央財政還有較大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
現在我們根據上述藍部長的表態,然後嘗試回答幾個問題:
其1,上述一攬子財政增量政策表達什麼傾向,要解決什麼問題?
其2,上述一攬子財政增量政策能否逆轉當前經濟通縮的狀態?
其3,房地產能企穩止跌嗎?
其4,對未來股市走勢有何影響?
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首先是較大規模增加債務額度支援地方化解隱性債務。
這個較大規模是多大呢?後面在提問環節,部長表態是近期最大。
我查了一下,近期我們化債力度最大的階段是2015年—2018年,4年中央給地方置換債務的規模是12萬億。
結合藍部長表態,那麼這一次置換化債力度會超過2015—2018年這個階段,也就是超過3萬億一年的力度。
具體額度多大,這個要等10月底全國人大批准後才能知道,我估計可能會達到5萬億左右一年的力度。
那麼這麼大的化債力度對經濟影響有多大呢?
這次給地方化債主要是針對地方隱性債務,也就是地方平臺公司(類似城投公司)所欠的債務。
這類平臺公司負債物件主要是金融機構以及基建企業,也就是說中央給地方這筆巨大的化債額度一部分會回到金融企業,一部分會回到基建企業。
回到基建企業的資金可以視為回到市場,這對於經濟只能是間接性利好。
但是,當前通縮的經濟狀態原因是市場需求不足,只有財政拿出大量真金白銀出來才能填上需求不足的缺口,才有可能拯救經濟。
財政即使拿出大量資金給地方化債,這個部分化債資金也會流入到市場上。
但是,這個與財政直接花錢製造需求還是有區別的。
撇開房地產不論,要填補需求的缺口那麼財政要拿出多少錢呢?
我來給大家算一算賬。
我們以2023年為樣本。
今年1-8月居民部門與企業部門累計新增貸款14.43萬億,同比2023年少3萬億,而政府債券累計新增5.64萬億,同比2023年增加了6800億。
以上兩者疊加,新增貸款的缺口就是2.32萬億。
按照目前趨勢,今年後幾個月居民與企業部門債務收縮趨勢很難逆轉。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部門也就是財政必須填上這個缺口,所以財政現在要拿出的錢至少也不低於2.5萬億以上。
這個市場需求缺口目前財政增量政策沒有任何表示,只是給大家留下一個想象的空間——
“我們還有其他政策工具也正在研究中,比如中央財政還有較大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
也就是想象空間而已。
然後就是,發行特別國債支援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
這個對經濟影響不大,主要是防止國有銀行出現系統性風險。
第三條很重要,就是房地產。
財政部給出的方案是,疊加運用專項債、專項資金、稅收政策等支援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這個還是很有看點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