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財政支援下的第一個“非遺年”

點選圖片▲立即瞭解

“非遺傳承過去常面臨的經濟困境:從業者收入微薄、日子困頓,生活難以為繼等,在現代化經濟生態中,有了更多解法。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年味又淡了”,這依舊是絕大多數人對今年春節的最大觀感。
城市禁放煙花炮竹,春運擁擠不得已選擇就地過年,走親訪友變成線上拜年,許多傳統年俗習慣要麼消失、要麼壓縮,記憶裡的“年”再也難見。
但和往年不同,今年春節有了一個非常大的變化: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非遺版春節”。
早在2010年,時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的馮驥才就持有一個鮮明觀點:春節是中華民族最大的非遺。
他說“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要救山村鄉野裡那些有失傳危險的古老藝術,也要救人們不經意中可能丟失的‘年味’。”
時隔近十五年,馮老“春節申遺”的夙願成了現實。
2024年12月4日,春節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春節申遺成功

當“春節”掛上“非遺版”的字尾,除了一如既往要過個團圓年,當然也緊跟時事,過個“非遺年”。
今年的春晚先為“非遺年”打了個樣。
甫一開幕,視覺秀《迎福》就集中呈現了16種非遺,震撼開場。
“金玉滿堂,五福臨門”“草木作紙,五色斑斕”“水潤萬物,五韻繽紛”,一句句祝福語匯入下,精彩紛呈的非遺展示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一副屬於中國的“年之韻味”“春之盛景”的畫卷就此拉開。
李子柒亮相春晚《迎福》

圖源:央視新聞

在其後的四個半小時裡,春晚中又接連出現了上百種非遺,呈現天南地北的年味民俗,地域特色。
在春晚之外,今年的“年味”在非遺加持下,更顯鄉土中國的文化底色。
首個“非遺年”背後的非遺熱
春節期間,各地的非遺活動辦得熱火朝天。
資料顯示,截至2月12日,全國各地將舉辦400多場傳統年俗和非遺展示活動,活動形式包括非遺巡遊、年俗體驗、非遺展演、年貨市集等等。
“非遺遊”也成了今年春節的一大文旅亮點。
據美團旅行資料顯示,自2025年1月1日起,“春節旅遊”整體搜尋量同比上漲328%,“非遺”相關搜尋量同比增長174%,“非遺體驗”和“非遺手工”的搜尋量分別增長了168%和321%。大同、揚州、泉州、景德鎮等“非遺目的地”城市的機票預訂單量均翻倍增長。
但“非遺熱”並非突如其來。細推過往,它似春雨,早已無聲潛入大眾生活。
多地景點開啟“人從眾”模式
《2023年文化和旅遊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年全國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舉辦演出8.2萬場,同比增長41.5%;舉辦民俗活動1.8萬場,同比增長30.4%。
2023年,全國非遺旅遊接待人次突破10億,較2019年增長65%;非遺旅遊綜合收入超過8000億元,佔文旅產業總收入的15%。
2024年11月,為推動“非遺遊”,文旅部向全國徵集非遺特色旅遊線路。2025年春節前夕,31條被遴選出來的全國非遺特色旅遊線路公佈。
這些線路地域範圍涵蓋大江南北,有江南水鄉的古鎮韻味,有粗獷壯闊的西北風情,也有暖洋海風的瓊崖風貌。
在個體微觀體驗和印象中,是近兩年各類社交媒體上,以“非遺火壺”“打鐵花”“扎染”等為代表的非遺觀賞和體驗節目存在感的大幅提升。
以打鐵花為例,這項始於北宋,盛於明清,在2024年成為萬千遊客奔赴嚮往的民俗文化表演。2024年國慶期間,抖音平臺上“打鐵花”表演的相關訂單量同比增長了293%。
今年春節,打鐵花更是成為非遺表演中的“臺柱子”。儘管暫時缺乏官方資料,但春晚上兩度出現的“火樹銀花”,以及上至北上廣深,下至縣城鄉村中身影遍地的打火花表演,就可以看出其流量熱度。
當高達1600℃的鐵水被拋擲半空中,打鐵人用鐵棒擊打它的那一瞬間,星光炸開,辛棄疾筆下“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的盛景,穿越時光河流,走到我們眼前。

 打鐵花

這種“非遺熱”,在社交平臺上則表現為短影片生態中非遺傳播的興起。
2024年,“李子柒迴歸”是社交平臺的一大現象級事件。
歸來後的李子柒,將更多聲音匯聚在了“非遺傳承”上,迴歸的首個影片作品就聚焦“非遺漆器”,上線5小時,觀看量快速破億。
今年,李子柒首登春晚,講述服飾非遺,其身著的鮮黃“花衣”、頭戴飾品,就囊括13種非遺技藝。
李子柒可以說是短影片時代的一個現象級IP,是非遺傳播的一個代表符號,但非遺文化的傳播者遠非李子柒一人。
資料顯示,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期間,1379萬網友在抖音分享非遺體驗,平臺上國家級非遺相關影片累計分享量同比增長36%。
2023年,快手平臺上非遺領域的萬粉創作者超過1100萬,平臺內非遺深度興趣使用者數量也超過了9500萬。
從受眾角度來看,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CSM)釋出的短影片使用者價值調研資料顯示,2023年下半年,66.5%的短影片使用者看過傳統文化短影片。
在垂直興趣內容偏好的調研中,喜歡“傳統文化”的使用者佔比在2023年和2024年均列第一。
如果說十年前,李子柒闖出了個短影片時代的“非遺賽道”,那麼十年後的今天,成千上百位像李子柒的非遺博主,正在以現代化的方式,記錄和傳播城鎮化機器轟鳴下漸行漸遠的鄉土記憶和民俗文化。
火壺表演
圖源:微博@江尋千

熱鬧背後是“拯救”
在工業機器轟鳴到來前,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耕社會,就如費孝通所言,“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
非遺大多生於農耕時代,長於鄉土社會。它是民間文化中遴選出來、具有代表性並保持活態和必須傳承的部分,是民間文化的活態精華,“中國的非遺是植根於鄉土社會的文化形態”。
只是,當城鎮化的進度條一步步向前推進,工業文明開始取代農耕文明,許多非遺也因此消逝。
以戲劇戲曲為例,上世紀50年代,我國有戲曲戲劇368個種類,到80年代初減少到317個,2005年只剩下267個,其中一半劇種只能業餘演出,有60個劇種沒有儲存音像資料。

好戲連臺迎新春

在生活方式發生劇烈變遷的時代,非遺作為地域文化之符號,其消失無異於某一種傳統生活方式的消逝。
鄉土中國,在城市高樓的阻隔下,身影愈發模糊,中國文化特有的鄉土印記也若隱若現。
所幸,總有一些敏感而先覺的人率先為非遺保護奔走呼號。
2005年,在馮驥才、鄭孝燮等多名專家學者的倡議和推動下,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將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
過去五年,在“文化遺產日”前後的時間裡,全國舉辦的非遺宣傳展示活動數量從2020年的3700多項增加到了2024年的12614項,增長率達到340%。
本世紀以來,我國文化大戰略中有兩項史無前例的工作,一是對傳統村落的認定,第二就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

黎華錦簇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成就展

經過二十多年的搶救和保護,目前,國家、省、市、縣四級的非遺名錄體系認定的非遺代表性專案超過10萬項。截至2022年末,進入國家級名錄的非遺專案已經達到了1557項。
從財政投入來看,國家對非遺保護的重視程度也可見一斑。
2006年至2021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於非遺的保護資金超過87億元。
2024年,中央財政下達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約8.26億元,根據國家預算支出歸納,這部分資金支出歸納文旅部支出。
2024年,文旅部預算支出約為103億元,僅非遺保護資金就佔到了整體的約8%。
短影片生態中的“非遺熱”,也使得抖音、快手等平臺將“非遺”視作重點扶持領域。
可以說,“守護非遺”早已成為一種社會共識。
2019年初,快手和抖音分別推出“非遺帶頭人計劃”和“非遺合夥人計劃”,扶持優質的非遺短影片創作。
當年,兩大非遺扶持計劃下的短影片數量達到千萬條,抖音“非遺合夥人計劃”相關短影片斬獲了高達1065億次的播放量。
在追求“快流量”的內容創作中,“非遺”別具一格,是貼地的鄉間炊煙、蟬鳴晚星、白露秋色。
過去曾有過“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的美談,即一部《十五貫》救活崑曲劇種的成功經驗。

《十五貫》等經典劇目展演

2024年5月30日,文旅部公佈的資料顯示,目前在1557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專案中,有超過99%的專案都擁有了持續在運營的新媒體賬號和內容。
在城市生活中,過去許多失去了生存土壤的非遺文化在關注中重煥生機。

非遺“經濟效益”
除了財政資金等外力對“非遺傳承和保護”的支援,近些年社交媒體帶來大眾對“非遺”關注的提升,也讓“非遺”擁有了更多市場化生存的空間。
在非遺保護中,有一種提法叫作“非遺的生產性方式保護”,最早於2006年見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概論》一書。
生產性方式保護,是指透過生產、流通、銷售等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生產力和產品,產生經濟效益,促進相關產業發展。

簡而言之,是透過市場化行為、商業化運作,讓非遺生髮“經濟效益”。
儘管在相關的學術研究中,對非遺的生產性保護爭議很大,對商業化運作也多有詬病。
但在今日,“經濟效益”確也讓非遺有了自生向上的動力。

濬縣“泥咕咕”非遺產品

這種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非遺消費。
《非物質文化遺產電商消費報告(2023)》資料顯示,2023年,淘天集團中,非遺商品成交額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達1073.2億元,同比增長37.7%,是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的5倍多。
2023年在淘天平臺購買過非遺相關產品的消費者達到2.49億人次,同比增長11.7%。非遺相關產品人均消費額從349元(2022年)上升到430元(2023年)。
2023年淘天平臺上非遺商家數量達到3.6萬家,同比增長17.6%。企查查資料顯示,國內現存與非遺相關的企業已達12.66萬家。
皮影製作
圖源:影片號@守藝人彭南科
第二則是“非遺就業”。
十年前,在討論非遺生產性保護的社會效益時,就有學者明確指出,“非遺”生產性保護帶來的另一突出的社會效益是帶動就業,尤其是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
截至目前,我國共建設9100餘家非遺工坊,涉及1721個縣域,直接吸納27萬多名脫貧群眾實現就業,人均年收入超過3.6萬元。
同時,網路時代帶給非遺創作者的,除了流量關注,還有真金白銀的收入。
《2024非遺資料報告》顯示,過去一年(2023.06—2024.06),平均每天有5.3萬場非遺直播,獲得打賞收入的非遺主播人數年增長25.63%。

儺舞

圖源:抖音@中國國家地理景觀

據悉,僅抖音的直播打賞就為超過10000名稀有劇種演員帶來新收入,其中包括海豐縣白字戲劇團、吉林省戲曲劇院吉劇團、淳安縣睦劇團。
時至今日,非遺傳承過去常面臨的經濟困境:收入微薄、日子困頓、生活難以為繼等,在現代化經濟生態中,有了更多的解法。
守住鄉土中國的根脈
痴迷西安老手藝的日本作家鹽野米松曾強調說:“要想讓手藝找到生存的空間,首先要具備三個條件:第一,維持讓手藝人的產品銷售出去的環境;第二,找到相對便宜的原材料;第三,就是這個業種要有傳承人。”
其中,一、三之條件顯然可以推及整體非遺的保護和傳承。
讓產品銷售出去,即有“市場化經濟”;有傳承人,一個重要的前置要求是,傳承人能以此就業、創收,進而生活。
但歸根結底,這兩項條件的成立,始終離不開大眾對“非遺保護”關注度和重視度的提高。
從現實條件來看,今時今日,非遺的生存土壤已然溫暖而溼潤。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餘秋雨在循跡“敦煌文明”時,寫下一篇《道士塔》。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一個叫王圓籙的道士發現了一個“藏經洞”,重重疊疊堆滿了從十六國到北宋時期的經卷和文書,是敦煌學最重要的珍貴文物。但王道士最終卻將這些經卷文書拱手讓與來西北地區考古的匈牙利人斯坦因,換了銀元。
他在文中憤慨:“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悽豔的晚霞。那裡,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從“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設立,到財政對非遺保護資金的支援,到非遺保護者的傳播,再到今天每一個普通人心中對“非遺”的喜愛和對“非遺保護”的認知,我們正以各種力量,讓過往傷口生長新肉,也用不同的方式,力圖將那些漸行漸遠的“非遺”,再次拉進新世界。
“非遺保護和傳承”,這個2005年甚至更早以前就開始努力的事,在20年後開始遍地開花結果。
守護“非遺”,也是在守護鄉土中國的根脈。

本篇作者 田偉鳳 | 責任編輯何夢飛
主編 |何夢飛|圖源|VC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