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將“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25年我們將共同度過第一個非遺春節。
春節作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從來都不是我們陌生的節日,春節的申遺成功讓我們突然意識到,在“非遺”這個龐大的選題下,人人都是春節非遺傳承人,人人都是時間的見證者,也是文化的記錄者。而傳統工藝的堅守,使當下更具歲月的厚重感。這些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以歎為觀止的精湛技藝和持之以恆的耐心,綿延著來自中華大地五千年文化的精神財富。
《時尚芭莎》採訪了八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他們的匠心與堅守,分享屬於他們的春節紀事。


·非遺“守”藝人 蘇磊·
黃龍溪火龍燈舞第三代傳承人

“歲歲春節燒火龍,焰花遍地樂融融。一任火焰高百尺,龍騰人歡氣勢雄。”
今年44歲的蘇磊是黃龍溪火龍燈舞的第三代傳承人。黃龍溪的火龍燈舞源於東漢,盛於南宋,到元代廣為流傳。先民依據“燭龍”和“應龍”的傳說,創造了獨具地方特色的“火龍燈舞”。如今,這一傳統技藝將舞龍、火焰、打鐵花融為一體,成為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活動表演之一。表演時,舞龍者舞動著火龍,在1500℃的鐵樹銀花中靈動穿梭。火龍上下翻飛,栩栩如生。

春節未至,蘇磊帶領的黃龍溪火龍燈舞隊已迎來最忙碌的時刻。他們從臘月十幾一直忙到正月十五,每天清晨六點起床,深夜十二點才歸,忙得腳不沾地。一人舞龍,全家助力。蘇磊的家人幾乎承擔了舞龍隊的大部分後勤工作:為忙碌的隊員們煮飯,整理衣服,一同幫忙。每一年的春節,與其說蘇磊回家過年,倒不如說他和家人、舞龍隊的隊員們一起度過了一個忙碌而充實的春節。


錦鯉刺繡正紅套裝(特別定製) M essential

據蘇磊介紹,如今的黃龍溪火龍燈舞經過了創新。例如,從2007年起,他提議讓人、火龍與打鐵花共舞於同一場景,鐵花四濺,游龍翻飛。此外,他還對煙花的火藥進行了改良,將原本易腐蝕皮膚的材料換成了中草藥。用他的話來說:“這年頭,傳承非遺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他自豪地說起,如今的他還在黃龍溪當地的一所學校裡教小學三年級到初中三年級的孩子們舞龍。“每個班都有一條龍,一共有十幾條龍。我想著,以後他們大學畢業了,如果在外頭找不到工作,回到家鄉,那我就聘請他們加入火龍燈舞隊,至少有口飯吃。”


火龍燈舞隊的舞龍人平均年紀30至40歲,一般來說,到了60歲就會退休。不過,蘇磊卻特別自信,他豪氣干雲地說:“我嘛,至少幹到65歲!”

監製、策劃/王曉白
攝影/陳漫ChenMan
形象/王昊
化妝/羅康
髮型/劉濤
導演/SHG何剛
統籌、編輯/匡安安
撰文/徐小喵
製片、協助/沐慈、吉愷、劉子瑜
宣傳/劉子瑜
美術/Feifei_Li
服裝統籌/XIXI、康康
服裝助理/思宇、Dimo、閃閃、miva、大頭、海豔、大楠、Fanny
影片攝像/馬小博、嘟嘟
影片剪輯/Agaii
新媒體編輯/Violet
新媒體設計/Billie
場地鳴謝/青城山宿仙谷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