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盛德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

翻開農曆,第一頁便是春節,最後一頁是除夕,首尾相連如一個完滿的圓。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基於中國傳統曆法,正月初一是春節,千百年沉澱下來的飲食文化、表演藝術、祭祀禮儀、民風民俗等,隨著這個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深入中國人的血脈,代代相傳。
“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乙巳蛇年新春之際,回望各美其美的春節習俗、美美與共的非遺實踐,人們更能感受到它體現出的文化包容性和開放性,感受到這一實踐煥發出的強大生命活力。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情感紐帶
春節是一種綜合性的民俗文化,包括傳說故事、節慶活動、飲食與裝飾習慣等,成為團圓與希望的美好象徵,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影響力最大、群體性參與度最高的文化表現形式。不同地區與民族的民眾雖因所處環境不同延伸出略帶差異的過節方式,但一系列春節習俗卻經歷漫長的歷史程序,最終成為世代相傳、活態傳承的共同遺產,凝結為春節這一中華民族集體認同的文化標識和文化符號,在賡續民族基因與歷史文脈中,煥發出強大的生命活力。
2006年,春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作為連線民族情感的精神紐帶、中華民族共有文化符號的價值得到強化。2011年至2021年期間,山西懷仁旺火習俗、娘子關跑馬排春節習俗、吉林查干薩日、廣東行花街、寧夏六盤山區春官送福等5項與春節相關的遺產,作為擴充套件專案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春節強大的文化多樣性與包容性,在共情共慶的節日氛圍裡,表現得更加鮮明和豐富多彩。

2024年12月21日, “過年——春節主題展”在位於北京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開展。圖為觀眾參觀山西懷仁旺火習俗煤塔。中新社記者 易海菲 攝
春節源自中國人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與古人依據太陽週年運動劃分的二十四節氣密切相關,伴隨民眾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構成中國傳統農耕社會調和人與自然、社會關係的重要時間網路,成為彙集中華文明智慧結晶與價值追求的情感象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密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促進當代社會和諧、家庭和睦、民族團結、文化認同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每當春節來臨,如果一個人遠離故土,或是沒有在自己熟悉的群體當中,就會產生非常強的孤獨感。人們常說“每逢佳節倍思親”,字面上看好像是對親人的思念,實際上背後更多體現出的是一個民族、一個群體發自內心的文化認同。同時,春節也是可以跨越時空的,雖然中華兒女身處不同地域與環境,卻可以在同一時間節點共同分享節日的歡樂,五湖四海的人們在此時相互瞭解、相互尊重、消除隔閡、和諧相處,既體現了節日文化在流變過程中的差異性與包容性,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對於美好生活的共同願景。
新民俗為“年味”添彩
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傳統春節習俗也隨著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以新載體、新形式、新民俗的觸角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例如,傳統春節拜年習俗與資訊拜年、電話拜年、社交軟體影片拜年等新形式的交織演變;春運中的傳統返鄉潮與新時代旅遊潮的齊頭並進等。但無論是新形式的出現還是舊傳統的復歸,如何更準確、客觀地看待傳統春節習俗中出現的新形式,是值得思考的。

2025年1月20日,河南鄭州,各地貨車湧入鄭州北站編組場,重新分類整合後送往目的地。春運期間,平均每3分鐘就有一列車到發,為春運物資運輸提供動力。(無人機照片) 中新社發 孫運豪 攝
與此同時,春節因部分儀式感的缺失引起民眾有關“年味變淡”的討論。因此,怎樣抓住春節的核心文化意義,讓人們知道和感受到節日裡面有哪些寶貴的東西,是過節出現新載體、新形式、新民俗時亟待關注的課題。需要在堅持文化自覺和文化本體性中充分繼承和弘揚春節的文化價值。
長期以來,春節在中國一直是法定節假日,充分彰顯了國家在保護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上的導向。這樣的做法不只是放假休息,而是在節日的活態實踐中體驗和感受中華傳統文化。人們有更多時間調整自身,同時提高對春節習俗及其文化內涵的認識和理解,這是很有意義的。春節假日體系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其產生的社會效果非常突出。
春節申遺人類共享
2024年12月,“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文化共享”是非遺保護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宗旨指出:“在地方、國家和國際一級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相互欣賞的重要性的意識。”不同地區同源共享的遺產專案,在傳承流變中形成新的不同的特質,尊重遺產在適應各自環境中所呈現的特質,在地區間的交流和對話中增進了解、促進對遺產源流及發展方向的深入研究,是保護、弘揚遺產應秉持的正確態度。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用“人類”而非“世界級”來定義非遺代表作,是站在全人類“文化共享”的高度看待非遺,強調非遺是代表全人類共性的產物,這樣的視角和高度,完全打破了地區、民族、國家之間的壁壘和界限,最大限度避免和克服了人類在追求利益方面所表現出的狹隘和短視。它體現了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體現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尊重、平等、交融互鑑、和諧共處的期望,體現了對提高遺產的可見度、影響力和增強保護意識的心願。
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於申報檔案不提倡過多地追溯遺產專案的起源問題,有意識避免和淡化人們對遺產的利益紛爭,更多強調其是否符合凝聚和諧、相互尊重的要求,可以說人類非遺代表作這一表述本身即蘊含非遺本質特徵,這也是“世界級非遺”與“人類非遺”這兩種表述並不等同的重要原因。即便是在已取得非遺保護工作重大成就的今天,人們對非遺保護名稱的規範性使用、正確認識和理解,仍然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2025年1月22日,來自芬蘭的“聖誕老人”在“我們的非遺中國年”系列活動上和中國小朋友們一起展示自己寫的福字。中新社發 王正 攝
春節作為各族民眾辭舊迎新、祈福納祥、集體歡慶新年生活的中國式表達,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從整體上提升了遺產的可見度,不僅體現中國豐富的非遺資源和中國人民偉大的創造精神,也讓更多的人瞭解春節,達到“文化共享”的目的。中國人的春節,也是世界的春節。在增強遺產保護自覺性的同時,推動文明交流互鑑,成為促進人們尊重和保護文化多樣性的有效途徑。中國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所作的積極工作和採取的一系列措施,既是中國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精神認識水平的表現,也是一個文化資源大國履約能力的重要體現,向國際社會彰顯了智慧與擔當。

受訪者簡介:

馬盛德。受訪者供圖
馬盛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傳統村落保護髮展專家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任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主持工作),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出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十講》《中國民舞》等專著;參與“古琴藝術”“太極拳”“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等專案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工作。2016年11月任中國申遺代表團團長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1次常會,中國“二十四節氣”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來源:中國新聞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