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在開頭】

北京時間2024年12月4日,中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在巴拉圭亞松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透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我們迎來了第一個“人類非遺版”春節。

認識遺產化契機:
春節作為人類共同遺產的對話意義
在《非遺公約》的框架下,非遺作為用來指涉活態遺產的概念,“不僅代表著從過去繼承下來的傳統,而且也代表著不同文化群體參與的當代鄉村實踐和城市實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何謂非物質文化遺產?》,巴莫曲布嫫譯)。這意味著,每個時代的文化主體都在與既往傳統互動的過程中,以具有時代特徵的創造性實踐豐富著非遺的內涵與表現形式,使其始終處於一種活躍且持續生產的狀態。春節在中國民眾日常生活中的活態存續,是其作為遺產專案列入代表作名錄的基本標準。申遺工作不僅不與之矛盾,反而為其在當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開闢了新的契機。這一契機與實施非遺保護的最終目標緊密相連。
2016年,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在為《非遺公約》所作序言中明確指出:“世界正在尋找促進和平與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此時,我們需要有凝聚力的專案,將不同的人團結在一起。2003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正是這樣一個對話和行動的平臺。每個國家、每個社群都可以在這裡發出自己的聲音,分享自己的願景,併發揮文化多樣性的創造性力量,以鞏固我們共同的價值觀。”可見,在世界範圍內推行非遺保護的最終目標,不僅是為了保護無形的文化遺產,而且要在此基礎上透過豐富的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為各群體間開展新的對話創造條件,以文化繁榮促進世界和平與可持續發展。因此,春節申遺成功也為達成這一目標搭建了一座新的對話與交流的橋樑。

這座橋樑的搭建,意味著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不再只是中華民族內部的文化認知、觀念表述和情感表達,而是透過涉及遺產的識別、選擇、制度確認以及最終納入公共認知的遺產化過程,轉化為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與全球共享的文化資源。我們需要充分認識這種轉化為促進文化間對話帶來的積極意義。在這一轉化過程中,春節所蘊含的文化意義、歷史價值和社會功能將超越既往所屬社群、群體的邊界,得到更廣泛的認知與理解。作為非遺專案,春節不僅是中華民族根和魂的代表,還可以成為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相互欣賞和尊重的重要平臺。這種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在為春節的保護、傳承和傳播提供新契機的同時,也用歡慶的方式為增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可持續性和包容性提供了新契機,讓非遺保護在繁榮人類文化的過程中,達成世界和平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秉持過程性保護理念:
維護春節生活傳承獨特性的關鍵

過程性保護是一個持續動態的實踐過程。把握這一過程尺度的關鍵,在於充分認知春節在所屬主體生活中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即春節不僅是辭舊納新的節點、親人歡聚的場合,更是中國人將對時間流轉、家國一體等理念的認知納入節慶生活以便傳習的情感實踐與知識生產。想要實現這種認知,既需要落實實施非遺保護的最終目標,即透過相關知識與技能的世代相傳,增強社會凝聚力、激發認同感與責任感,也需要鼓勵並引導民眾逐步養成“文化自覺”的意識,主動探究春節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明晰對春節文化意義與社會功能的“自知之明”,就是在維護深植於民眾心中的認同紐帶。把握了這一關鍵,我們才有能力辨析春節實踐形式多樣變化的性質:哪些屬於傳統的傳承?哪些屬於傳統的發明?哪些發明是基於固本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哪些發明只是基於資本運轉需求的“魔改”?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公約》的宗旨強調要充分尊重遺產創造者、持有者及傳承者的主體權利,以及遺產表現形態的多樣性。這一宗旨與春節作為民眾生活實踐的本質特徵高度契合。這要求我們不能墨守成規,讓春節成為僵化的儀式堆砌,而是要在尊重歷史傳承的基礎上,理解其與當代民眾生活需求的內在聯絡;也不能為迎合短期資本需求盲目創新,而是要在理解其背後文化底蘊的基礎上,尊重且包容各地文化主體的選擇及由此產生的文化差異。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春節的保護與發展順應時代變遷,滿足當代社會的文化需求,繼續發揮其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標誌的作用。
警惕“泛非遺化陷阱”:
確保傳承的存續力與再生產的適度性
這種陷阱的形成,是放棄文化自覺、背離過程性保護理唸的結果。陷入此類陷阱,會使包括春節在內的眾多非遺專案面臨去語境化、過度商業化和靜態化的風險。比如,一旦為追求社會認可與經濟效益而使不同群體的春節實踐陷入名義被泛用、誤用、濫用的困境,那麼負載了非遺標籤的春節產品,會因其所暗喻的等級固化使春節的傳承呈現出認知淺薄化的傾向,不僅會削弱春節的地域或民族特色與相關實踐的多樣性,令春節的實踐方式呈現出物化的傾向,也會使這一承載著豐富文化價值的節日傳統面臨被簡化和同質化的危機,導致其文化意義的消解和傳承活力的削弱。一定意義上,所謂“年味漸淡”的憂慮,即是這種陷阱風險的外化展現。
為有效應對“泛非遺化陷阱”帶來的風險與挑戰,我們要建立的是能夠相容過程性保護與包容性再生產的框架。這一框架下,我們需要在尊重春節生活傳承本質的同時,重視並維護其地域、民族特色和多樣性;在平衡保護與創新的關係時,確保春節意義與功能表達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尊重並吸納不同群體對春節的多樣性解讀和訴求,以包容的態度豐富其文化內涵,促進其當代再生產的可持續性和創新性。這樣,我們才能充分把握春節申遺成功帶來的文化繁榮與發展的新契機,在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國際影響力的同時,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尊重、欣賞與理解,在文化間對話的實踐中,達成實施非遺保護以文化促和平的使命。
《中庸》有言:“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讓我們攜手並進,為保護和傳承包括春節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智慧與力量,共同書寫非遺保護的新篇章。
本文來源|中國教育報2025年1月26日04版,原標題《我們為何要過“非遺”春節——有關春節當代傳承與發展的思考》,略有刪改
美本早申資料大揭秘

翠鹿升學榜2025早申資料報告如何領取?
點選下方名片
關注“視角學社”公眾號,
後臺對話方塊傳送“資料報告”(不是評論區哦~)
獲得完整版報告領取方式!
更多精彩
相關閱讀:
春節在美國是什麼概念?
春節記酒:“中國式酒局”,說到底是一場權威與服從的表演遊戲
寒假的核心是?給孩子一個有儀式感的春節,遠勝過一桌子美味
作者:康麗,責任編輯:王佳實 李孜,轉載:中國教育報。版權歸屬作者/原載媒體。
喜歡本文?歡迎關注/置頂/點贊/加入留學家長公益交流社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