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如何保持精力充沛?

觀點 / 張展暉   主筆 / 景九    責編 / 黃靜   
本文首發於2025年01

今天,選了一篇過往比較受歡迎的文章《2025年,如何保持精力充沛?》。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以下是這篇次條重發正文。
對於2025,你有什麼期待嗎?
我相信,面對2025年,你一定有很多想法,很多計劃。可能,有一個亙在心裡很久很久的心願,也可能,有一個向很多朋友說出了口,必須要完成的flag,甚至是,一個心目中想成為的,更好的自己。
真好。畢竟,想要往前走的人,都值得被尊重。
但是,你有沒有意識到?
想要把這些計劃,心願、flag完成,你可能需要一個特別重要的前提:精力。
在2024年,就有不少人吃了精力不足的虧。
環境不夠樂觀,你當然希望自己能把事情再做深一點,細一點。可是,每到需要再使一把力的時候,你可能就會發現:自己頂不住了。
要麼,頭痛欲裂,根本沒辦法深度思考。要麼,身體開小差,小病小痛不斷。到頭來一盤算,好多機會,是本能抓住的。可是,就因為自己精力跟不上,白白錯過。
現在,2025年來了。你的精力卻不會因為時間的推移,而自動增長。所以,理論上來說,如果你要面對的任務還是一樣多,該做不完,你還是做不完。
那麼,怎麼辦?這就要求,你開始真正瞭解自己的精力,懂得自己的精力,管理自己的精力。
前段時間,劉潤讀書會邀請到了張展暉老師。他是精力管理體系創始人,也是暢銷書《掌控:開啟不疲憊,不焦慮的人生》《跑步治癒》作者。
他說,精力的管理,並非全靠意志力,是一套科學而具體的方法。要做到,並不容易。
所以,你可能需要同時注意好幾個方面。比如,運動,飲食,休息。
精力充沛的關鍵,不是肌肉
先說運動。很多人會說,哎呀,感覺好容易累。得去健身房了。
挺好的。但你去健身房,練什麼?
他會一臉莫名其妙:還練什麼,練肌肉啊。
可是,如果你以“精力充沛”為目標去鍛鍊的話,效果最好的方式,不是練肌肉。
心肺功能,才是第一位。
如果把人比作一輛跑車,心肺功能,就是人的發動機,是精力充沛的關鍵。
只有發動機好,人體的血氧供給,才能得到保障。
很多老人並沒有接受力量訓練,但仍然身體很好,就是因為他們心肺功能強大。
張展暉老師說,如果以對精力的影響程度,進行排序的話,大概是:心肺功能>身體成分(體脂率)>柔韌度>肌肉耐力>肌肉力量。
所以,如果你想要提升自己的精力,最應該完成的直接運動目標,大概就是:訓練心肺功能。
那麼,具體怎麼做?
運動心率,不是越快越好
鍛鍊心肺功能,你就需要關注:心率。
因為,想要提升心肺功能,你就要提升自己的最大攝氧量。最大攝氧量,就是你能利用的氧氣最大值。這個值越多,你的“發動機”質量就越好,精力就更充沛。
可是,要提高最大攝氧量,並不是運動強度越高越好。
說個極端一點的情況,如果一個人平時不怎麼運動,突然拼命跑步,跑著跑著,他的血壓就會突然下降。因為:心臟不回血了。再嚴重點,還可能心肌受損,心肌梗塞。
那怎麼辦呢?看心率。
張展暉老師有位朋友,好不容易擠出時間來運動,但越動越累。
怎麼回事?張展暉老師讓她戴上心率監測手錶,監測平時和運動時的心率。
結果發現,因為工作和熬夜的原因,她的心率本就比普通人快。但運動的時候,教練還一直上強度,心率手錶不斷報警。看到這個資料,教練也嚇了一跳,不敢再上強度了。
但是,隨著運動強度降低,朋友反而不再疲憊不堪,精力也越來越充沛。
瞭解自己的即時心率,你才能合理評估自己的運動強度。
透過心率,判斷狀態
透過監測心率,你就能對自己的運動進行規劃。
比如,一週保持30分鐘以上的中高強度訓練,就能抵消一週久坐對身體的損耗。
這麼厲害。那麼,我又該怎麼控制中高強度呢?
還是看心率。
中高強度運動時的心率=最大心率×85%。說到最大心率,計算公式有很多個版本。張展暉老師在這裡,推薦一個近似的計算公式:211-(0.64×年齡)
所以,假如你35歲,你的中高強度運動對應的心率,就是:
最大心率×85%=(211-(0.64×35))×85%=188.6×85%=160.3次/分鐘。
但中高強度心率,也不是連續時間長就好。比如跑步,如果連續用這個心率跑半個小時,可能心臟就會有損傷。
所以,要注意休息和強度的搭配。一次跑4分鐘,休息1分鐘。多做幾組,總運動時長,就超過30分鐘了。
除了用心率衡量運動之外,你還可以透過心率,判斷自己的即時狀態。
如果某天起床,你發現自己的心率,比正常情況高5-10下,就說明前一天的運動量太大了,或者沒休息好。這時候,你就要有意識地減少運動,增加休息了。
原來如此。
說完“怎麼動”,我們說說“吃什麼”。
吃飽了,不一定吃對了
如果說,你是一臺跑車,那麼食物就是燃料。
那麼,當你加的燃料不夠優質,甚至還有很多雜質時,你的反應變慢,人特別睏倦,也就不足為奇了。
比如,薯條,炸雞。比如,人造奶油蛋糕。又比如,大量重油重鹽的炒菜。
在消化這種高糖高油,並且有大量新增劑的“劣質燃料”時,大量的血液從其他身體部位裡撤出來,供應給胃部,你的身體會非常吃力。所以,越吃越困,注意力不集中。
而且,人過25歲以後,基礎代謝率就會以每10年減少5%-10%的速度,不斷下降。你今年45歲,基礎代謝率可能已經下降了20%。
所以,像油、糖這種單一營養素攝入太多,你又代謝不掉,當然會出現各種問題。不僅是表面的胖,還會堆積在內臟上,流淌在血液裡,沉澱在血管壁。
很多時候,你吃飽了,但卻並沒吃對。
捱餓減肥,不靠譜
體重增加,心血管壓力會特別大。就好像在心肺能力這個“發動機”規格類似的情況下,你拉卡車,人家拉轎車。
那怎麼辦呢?
“餓著”,是很自然的答案。我餓上幾天,不就能減肥了?
不一定。張展暉老師說,曾經有位日本的男子做了一次試驗,7天只喝水不吃任何東西。7天結束後,他的體重,從64千克減少到了56.35千克。
乍一看,效果不錯。但是,再一測試,結果讓很多人大吃一驚:減少的7.65公斤體重裡,只有不到1公斤的脂肪。他掉的體重,大部分都是水分,還有糖類和蛋白質。
所以,長時間的節食之後,大吃幾頓,水分,糖類就補充上來了,體重會快速反彈。而且,更可怕的是:寶貴的蛋白質,失去之後,一時半會還不會補充上來。而蛋白質,又是肌肉的重要組成部分。
你的節食,相當於把自己的“肌肉”,給一口口吃掉了。
那麼,到底該怎麼吃?首先,或許你應該關注:每天攝入的總熱量。
計算熱量,你會嚇一跳
如果燃料總量,超過了你每日所需的總熱量,消耗不完的部分,就會變成脂肪存在體內。
所以,控制好每天攝入的熱量,就非常關鍵。
而人的一天所能消耗的熱量,大概是基礎代謝×活動數。
具體怎麼算呢?
計算基礎代謝的公式,有很多。張展暉老師在書裡,推薦了以下公式。男性:10x體重 (kg) + 6.25x身高 (cm) – 5x年齡 + 5。女性:10x體重(kg)+ 6.25 x 身高(cm) – 5x年齡 – 161。
活動係數呢?看錶。
所以,如果你是一位身高170cm,體重65kg,年齡35歲,會稍微運動的男性,你每天消耗的熱量,大概就是:
(10x體重(kg)+6.25x身高(cm)-5x年齡+5)×1.55=(10×65+6.25×170-5×35+5)×1.375=2120.9千卡。
算出總熱量,你再看那些哐哐運動,卻越來越胖的人,馬上就知道為什麼了。
吭哧吭哧跑了50多分鐘,可能會消耗400千卡的熱量。看起來不少。可是,這400千卡,也就相當於三把瓜子,一袋奧利奧餅乾的熱量。
根據丁香醫生文章,一份土豆絲蓋飯,700千卡。一份三百多克的糖醋排骨,幾乎1200千卡。一份三百多克的辣子雞,1400千卡……
很多從沒算過熱量的人,一看熱量表,都會嚇一跳。
為了自己,請養成時刻關注熱量的習慣吧。但是,控制好總熱量,只是“吃好”的一個開始。
接下來,你可能還要做好規劃。
想吃的健康,就要規劃飲食
和跑車只有單一油箱不同,人體,大概有三個油箱,分別需要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
這也是營養學裡所說的,三大宏觀營養素。
三個油箱相互關聯,無論哪一個油箱之中的燃料長期不足,都會影響身體的正常運轉。
所以,我們要分別為它們尋找燃料,規劃好飲食中三大燃料的佔比。
如果你沒有減脂需求,那麼建議你,碳水化合物55%,蛋白質15%,脂肪30%。如果你有減脂需求,就再減少一些碳水化合物的佔比,提高蛋白質的佔比。
但是,要分辨什麼食物裡有什麼營養素,然後計算如何吃,太麻煩了。
所以,推薦給你中國註冊營養師田雪老師的211飲食法。
簡單來說,就是每頓吃:2拳頭蔬菜(一半綠色,一半彩虹色),1拳頭高蛋白質食物(肉魚蛋奶豆),1拳頭主食,就能大體保證營養的均衡攝入。
吃得健康,其實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因為理論上,雖然可以又好吃又健康,但終究要做出一些改變,要對抗你幾十年來的生活習慣。
不過,連創業這麼不容易的事情,你都令人髮指地勇敢去試了,那麼我想對你來說,調整一下下飲食,肯定不是問題。
貪吃焦慮,可能只是沒睡好
有的人減肥遲遲沒有效果,可能不是因為飲食,也不是因為運動,而是因為:沒睡好。
舉個例子。假如,你工作特別忙碌。每天忙完,你幾乎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
怎麼辦?你只好向“熬夜”要時間。
睡前刷幾集電視劇,看看短影片,不熬到筋疲力盡,絕不休息。
不知不覺,一兩點鐘了,手機還亮著,你就這麼睡著了。
這樣,早上起來,當然無精打采。那怎麼辦?吃各種重口味的食物刺激自己。
小龍蝦、火鍋、麻辣香鍋、巧克力蛋糕,芝士奶茶,重油、重辣、重糖,什麼刺激吃什麼。
可是,還記得嗎?這些“劣質燃料”,只會拖累你這輛跑車的速度。
所以,惡性迴圈形成了。你越熬夜,就越要補充“劣質燃料”,你越補充“劣質燃料”,狀態越差,效率越低。效率越低,越沒有時間,越要報復性熬夜。
如果你也有這種情況,那麼,或許是時候打破這個迴圈了。
怎麼打破?
主動休息,打破迴圈
是的。休息,也要主動,也要刻意為之。
就比如,臨睡前90分鐘,你可能就要遠離電子產品。
因為,電子產品的螢幕會發出藍光,而藍光會抑制你的褪黑素分泌,讓你不覺得睏倦。一直到身體透支,再也無法支援任何消耗,才進入睡眠。所以,第二天才會總覺得休息不過來。
所以,如果你發現自己深陷惡性迴圈,那就找一個週末,或者選一天晚上。把看起來永遠忙不完的事兒放下,好好休息一次。
除了主動休息,或許你還應該:想辦法,讓自己睡得“深一點”。
現代醫學的主流觀點是,人類的睡眠,是由一個又一個的週期組成。每個週期大約90分鐘。而這90分鐘中,睡眠由淺入深,又可以分為4個階段。
入睡期。淺睡期。深睡期。眼動期。
眼動期睡眠,可以給大腦洗澡,強化記憶。深睡期睡眠,可以強化免疫,給身體充電。眼動期睡眠明顯不足,你就會昏昏沉沉。深睡眠不足,你就會感到身體僵硬,特別虛弱。
這時候,你就需要想辦法,增加自己眼動睡眠和深睡眠的佔比。
比如,調整溫度。低溫有助於讓你從淺睡眠,滑入深睡眠。比如,早上起來,積極接受光照。暴露在陽光下,有助於夜晚分泌褪黑素。又比如,鍛鍊身體,用運動,消耗完剩餘電量,到了晚上自然就困了。
張展暉老師還提醒:比睡眠時長更重要的,是保持睡眠時間的一致性。當你的睡眠成了規律,身體就會自動制定一套時間表,分配好睡眠的各個階段,確保你每天自然醒來,並且精力充沛。
而睡夠了,休息好了,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原來似乎熬夜加班完成的工作,現在也不需要那麼麻煩了。你可以更早地回家,有更充足的時間休息了。
自然入睡,自然醒來。勝任工作,並且享受生活。
這狀態太爽了。不是嗎?

稍微總結一下。

要想讓自己的精力一直保持盈餘,需要你同時在好幾個方面發力。
比如,運動。決定精力最重要的身體指標,可能是心肺能力。如何提升心肺能力?透過監控心率,循序漸進,提高自己的最大攝氧量。
比如,飲食。飲食是精力“燃料”的來源。所以,要在計算好熱量的前提下,吃好。也不能為了減肥而去捱餓。
比如,休息。很多焦慮,精力不足的問題,到最後可能只是沒休息好。
這很難。都很難。無論是改變生活習慣,還是捨棄很多看起來很重要的事情。
但是,這又很必要。因為精力管理,是一件大事,是我們一輩子都要關心的課題。只有把精力管理做好,你才能夠有足夠的閒暇,去享受生活,去對自己好。
今年,或許會是變好的一年。因為沉潮,正在漸起。
但是,環境變好之後,你的計劃能不能如願完成?這,就要看你自己的精力和體力,是否足夠了。有機會,只是前提。自己有足夠的精力和體力抓住機會,才是根本。
2025年,讓我們一起,做好精力管理,享受美好人生。
祝你,精力充沛。

*文章為張展暉獨立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1. 測了 18 種你常吃的菜,有三種熱量高到驚人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