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3181字,預計閱讀需5分鐘。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代表著朝氣蓬勃、代表著希望。今年2月3日立春,2月5日吹響開工的號角。開工當天,2025年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的內容刷屏。
連續三年,廣東「新春第一會」聚焦同一主題——高質量發展,彰顯了廣東的戰略定力。廣東也正是不斷以這種先行一步的魄力,爭得步步領先。
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頂樑柱」「壓艙石」,大量國央企也一開工,甚至在更早的時候就吹響了進攻的號角,其謀篇佈局的思路和敢為人先的幹勁,值得後進地區學習。
1
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強調,堅持幹字當頭,增強信心、迎難而上、奮發有為,確保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國資國企是黨的「經濟部隊」,想要奪取首季「開門紅」,就必須幹字當頭,高質量完成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更好發揮「頂樑柱」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從「三來一補」起步,從相對落後的農業省發展到牽動全球的世界工廠,再到引領全球的智造基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就源於把握了大勢、抓住了機遇,在開放合作中發展壯大,在轉型升級中持續蝶變。這其實也是中國產業發展的真實寫照、成功經驗。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全球產業版圖,能否建成具有21世紀時代特徵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決定了能否在未來發展和激烈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國資國企要發揮主力軍作用,就要主動作為、前瞻佈局,全面最佳化升級產業體系,衝出中低端、搶佔制高點、致勝新賽道。對此央企和各地國企都在積極行動。
公開報道顯示,2025年國務院國資委將繼續推動中央企業靠前發力、主動作為,堅持「擴大」和「有效」並重,在產業煥新、科技創新、裝置更新三大領域加大投資力度。各地國企也紛紛將目光聚焦在了戰新產業。
比如,帶領全系統高質量完成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是2025年遼寧省國資委的一項重要任務。推動重組企業整合融合化合,實施省屬各級子企業同質化業務整合。最佳化增量投向,構建「遼寧國資基金系」,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
近年來,遼寧努力打造「遼寧國資基金系」。去年,省屬企業已完成新組建三隻基金,投資領域覆蓋遼寧新能源、戰新產業等多個領域。目前,遼寧省屬企業存量基金已達到11支,總規模約230億元。
2025年,河南省國資國企的重點工作之一也是鞏固戰略支撐。聚焦主業、做強主業,加快推進醫藥、裝備、陸港、河港、資源迴圈等領域戰略重組。支撐「7+28+N」產業鏈群建設,做強做大12條國資特色產業鏈,豫資控股集團以「新車醫數」為重點,發揮產業聯盟優勢資源,持續推動國有資本投向戰新產業、未來產業和科技創新領域。
……
在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新的增長點方面,過去一年,天津市國資國企加強主責主業動態管理,超過一半的實體類監管企業把戰新產業列為主業。同期,天津市國資監管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6.2%。
2024年,廣西國資委監管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2.65%;研發經費投入同比增長10.51%;研發經費投入強度2.05%;實體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佔比同比分別增長29.29%、42.93%。
2
高質量發展,錨定增量投資方向至關重要,為此,河南國資國企還實施穿透式監管,首次開展企業重大投資平行論證。不過,國資國企高質量發展,需要兩條腿走路,在抓好增量投資的同時,還要切實盤活存量資產。
截至2023年末,全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371.9萬億元,體量十分龐大。不過,2023年,全國國有企業(包括控股企業)的總資產收益率只有1.4%,有較大提升空間。假如資產收益率能提高0.3個百分點,就能帶來1萬多億的增量,能極大的解決土地出讓金下滑導致的財政收支緊張狀況。
對此,近幾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採取了各種措施,推動國企的三資盤活。以2022年國務院19號文開端,各種相關政策不斷推出,去年以來,各地紀委、監委也越來越多地介入到了國有低效、閒置資產的盤清盤活當中。
2024年,天津市國資國企「三量」工作走深走實,40個重點專案全部開工或盤活,累計完成198萬平方米土地房產盤活、實現收入108億元,在城市更新、存量樓宇、低效產能、老廠區老廠房「老字號」、企業資質等盤活利用方面形成了一批新的典型案例。近期,天津市國資工作會議強調,2025年要重點打好「五大攻堅戰」,其中打好資產盤活攻堅戰,一體推進做優增量、提升質量,就是其中之一。
2月5日上午,重慶市委召開「新春第一會」,市委書記袁家軍出席會議並講話。袁家軍強調,要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區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縱深推進國資國企改革,全力提升國資盤活質效,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

其實,重慶市去年全年的存量資產盤活工作,十分亮眼。圍繞「激發資產效能、防範債務風險、助力改革攻堅、促進經濟發展」總體目標,清單化、專案化推進國有資產盤活工作。全市盤活存量資產、回收資金等核心指標均超額完成年度任務(截至去年11月末,市屬國企盤活存量國有資產973.2億元、回收資金389.8億元)。
但即便如此,其依然將提升國資盤活質效作為2025年的重點任務之一,這讓不少後進地區感到壓力山大……
而早在去年12月底,山東省國資委負責人在相關新聞釋出會上就表示,該委創新制定了《省屬企業主責主業管理辦法》,指導企業重新擬定主責、主業、擬培育主業,29戶省屬企業主業均在3個及以下,杜絕主業泛化問題;配合省委改革辦,研究制定同業重組、虧損企業重組盤活、房地產業務重組最佳化、處置重組改革遺留問題等四方面改革方案,加快推進落地實施。
3
無論是增量投資,還是存量盤活,都離不開人才,離不開科技。必須要有相關的機制做保障。
人才機制方面。早在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強調,要強化正向激勵,激發幹事創業的內生動力。切實為基層鬆綁減負,讓想幹事、會幹事的幹部能幹事、幹成事……
同時,會議要要求要堅持求真務實,堅決反對熱衷於對上表現、不對下負責、不考慮實效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2月5日,春節後首個工作日的座談會上,內蒙古自治區的領導就指出,去年國有企業治虧成效明顯,薪酬改革是重要手段,新一年要加大力度。
根據此前的部署,2025年,國有企業管理人員競爭上崗、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要在「更廣」「更深」上下功夫,且必須普遍推行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制度。
事實上,隨著國企改革進入深水區,近年來,圍繞「員工能進能出」,國企不斷加快實施公開招聘、競爭上崗、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等市場化用工制度;圍繞「收入能增能減」,推動完善了按業績貢獻決定薪酬的分配機制。打破「鐵交椅」、打破「大鍋飯」,已是大勢所趨。這,也是國央企不斷提高活力和效率的必然結果。
至於科技,更不用說。一些國企一方面宣稱要發展戰新產業,另一方面自身業務卻還停留在很原始的狀態,甚至連資訊化都還做得不夠好,更別說數字化、智慧化了。其實,不管是新興產業還是傳統產業,都需要科技含量。畢竟,所有的行業都值得用數字化重新再做一遍。
去年,不少領跑的地方國企全力推進「數字化」轉型,統籌推進資料要素價值挖掘,完成了資料資產入表,讓大家看到了資料資本化的巨大空間。
2025年是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的決戰決勝之年,必然是國資國企數智化升級的一個大年——
比如,廣東省計劃建設廣州、深圳、東莞、中山等4個國家級和14個省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力爭2025年底實現4000家以上重點行業企業數字化「鏈式改造」。
河南省則要求國資國企要以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加速煤化工、鋼鐵、裝備等重點領域「智改數轉網聯」,引導傳統產業加快向產業鏈中高階躍進、向智慧升級、向綠色發力,實現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全覆蓋,打造一批智慧礦山、黑燈產線,推動傳統產業「煥新」……
4
去年底,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召開專題會議提出,要突出抓好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確保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取得經得起檢驗的改革成果。目標已經明確,接下來就是擼起袖子加油幹了!
加經濟學人小助手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閱讀連線。
▼ 經濟學人小助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