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白蓮花到大撒旦,伊朗人對美國的複雜情感從何而來?

最近一段時間,很多人都觀察到,伊朗人對西方尤其是美國,是左右搖擺,愛恨交織。今天咱們就從源頭上來說說,伊朗人對美國的複雜情感到底從何而來。
一、初識,美國是伊朗人眼中的白蓮花
近代以來,伊朗和同在亞洲大陸上的大清、奧斯曼、莫臥兒帝國一樣,飽受西方列強的侵略。
19世紀,英國和俄國在中亞和西亞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和較量,史稱“大博弈”(Great Game)。英國人佔據了南亞莫臥兒帝國,俄國人吞併了中亞。英國人怕俄國人南下染指印度,俄國人則害怕英國人北上覬覦中亞。兩國軍事和外交各條線在亞洲大陸腹地爭鬥。
波斯,是大博弈的另一個戰場。兩國經過長期的爭奪,最終確立了伊朗北部是俄國勢力範圍,南部是英國勢力範圍的格局。
在大博弈時期,美國與伊朗有了接觸。由於英俄兩國在伊朗的勢力已經根深蒂固,美國作為第三方,已經沒有機會插足伊朗事務,因此,對伊朗保持著一種超脫的態度。而伊朗人在仇恨英國和俄國的同時,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西方列強。她既不佔領伊朗的土地,也不謀求奪取伊朗的資源。自此,美國給伊朗人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
1909年,伊朗爆發了立憲革命。當時的波斯和大清有點像,為挽救國家,探索了君主立憲制。1908年,愷加王朝新任沙(國王)穆罕默德·阿里在英國和俄國的支援上取消了兩年前頒佈的憲法,解散了議會。伊朗民眾為此進行了堅決的鬥爭,但在俄國的干預下,此次革命最終以失敗告終。
在這場立憲革命的過程中,有一位美國人與伊朗人並肩戰鬥並戰死在伊朗。此人名為霍華德·巴斯克維爾,當時他是美國傳教士在伊朗北部大不里士建立的一所學校的老師。他是伊朗立憲派的積極支持者,在國王包圍大不里士時,他幫助伊朗立憲派進行積極抵抗。終因光不敵眾於19094月被殺。此人在伊朗人心中地位很高,美國人在伊朗人心中的形象再次升級。
在這一時期,還有兩名美國人在伊朗擔任高官。一位是摩根·舒斯特,被立憲派的第二議會任命為財政部長,當時,如同大清一樣,波斯欠英國和俄國鉅額債務,舒斯特大力整頓財務,準備大幹一番。但被觸犯了英國和俄國的利益,被後者趕下臺。
另一位比舒斯特走得更遠,亞瑟·米爾斯波夫於1922-271942-45兩度被任命為伊朗財政部高官,負責對伊朗財政部進行改革,最終使伊朗的財政狀況大為改善,贏得伊朗人的信任。
總之,從大博弈到二戰這段時間,深受英俄兩大帝國鉗制的伊朗,尤其是普通民眾將美國視為能夠解放他們的力量,這一階段的美國人在伊朗人心中是白蓮花一般的存在。
二、摩薩臺下臺,美國的背叛疊加什葉派特有的情緒,白蓮花成了泡影
二戰結束後,英國在伊朗的利益並沒有立即撤出,尤其是英伊石油公司,在伊朗國內是國中之國,每年從巨量石油開採中獲得鉅額利益,而分給伊朗的則少之又少。1951年,伊朗首相摩薩臺上臺,他大力推動石油國有化,打算將英伊石油公司收歸伊朗。摩薩臺因此贏得伊朗人的擁護。
英國想要報復,出兵襲擊伊朗,但在美國總統杜魯門的干預下,調整了立場。此時美國在伊朗的白蓮花形象已經達到頂峰,伊朗人認為美國支援摩薩臺,支援伊朗。
好景不長,1953年,美國中央情報局和英國情報機構聯手策劃了針對摩薩臺的政變,扶持穆罕默德·裡薩·巴列維上臺,美國還幫助巴列維建立了秘密警察薩瓦克。美國這一系列操作直接扭轉了它在伊朗人心中白蓮花的形象。伊朗人覺得自己被美國人背叛了。
說起背叛,就不得不提什葉派中根深蒂固的一種背叛救贖情節。什葉派和遜尼派的起源就在於誰有權繼承穆罕默德,領導廣大信眾。什葉派認為只有與穆罕默德有血緣關係的人才有資格,而遜尼派也認同信眾推舉制。所以,什葉派只認第四任哈里發阿里及其子孫為正統。阿里死後,穆阿維葉奪取了哈里發的位置,建立倭瑪亞王朝。
倭瑪亞王朝要求阿里的兒子侯賽因向其效忠,但遭到拒絕。居住在庫法(伊拉克境內)的阿里派(即後來的什葉派)擔心阿里後人的安全,邀請當時還在麥加的侯賽因前往庫法,以免遭倭瑪亞王朝的報復。但在行至卡爾巴拉時,侯賽因就遭到倭瑪亞大軍的阻擊。而邀請他的什葉派在收到倭瑪亞大軍的威脅後,沒敢去支援侯賽因,導致侯賽因被倭瑪亞軍隊殺死。
阿里後裔的死亡以及自己對侯賽因的背叛,成為了什葉派千百年來的一個心結。強烈的憤懣、抵抗、羞恥感注入了什葉派的基因。伊朗人現在的種種所為依然有這種性格的影子。所以白蓮花美國人推翻他們強烈擁護的摩薩臺,就被伊朗人視為極大的背叛,再有宗教情感的加持,美國在伊朗人心中的形象急轉直下。
巴列維上臺後,官方和美國打得一片火熱,伊朗是美國在中東所謂對抗蘇聯的兩大支柱。巴列維不顧國內現實,推行了激烈的改革政策,觸犯了很多階層的利益,再加上王室本身的窮奢極欲,導致王室和民眾離心離德,而美國與王室一片火熱,使得本就對美國不滿的伊朗民眾更加痛恨美國人。
當然,這一時期,巴列維大力推行世俗化、西方化政策,再加上國內經濟增長較快,伊朗富裕階層和中產階級應運而生,這些人都是世俗化的擁護者,他們從伊美關係中獲益,成為了現在伊朗親美力量的重要民意基礎。
1979年,伊朗爆發革命,伊朗民眾起來反對巴列維的統治。最終,巴列維被推翻,霍梅尼建立了伊斯蘭共和國。伊美官方關係急劇惡化,霍梅尼稱美國是大撒旦,指美國是對純潔伊斯蘭社會的最大威脅。當年,又爆發了伊朗學生佔領美使館,扣押美國外交官事件。兩國斷交,美國的制裁、遏制政策隨之而來。兩國的明爭暗鬥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所以,從伊朗與美國的接觸來看,這兩個國家的關係起起伏伏。伊朗人對美國人的看法也大起大落,早年間是拯救伊朗於俄英的白蓮花,中途又變成背刺好友的叛徒,再後來就變成了官方口中的撒旦,而民眾的態度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既是世俗派、改革派心中的親近物件,也是強硬派、保守派的眼中釘、肉中刺。
伊朗現在對美國的各種政策搖擺,有各種現實因素的考慮,也有歷史的積澱。美國人在伊朗人心中的形象,也在不斷變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