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與以色列戰爭真能停火嗎?

為防止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的失聯,歡迎大家加我的個人微信好友。
語音技術來自訊飛有聲
6月24日,特朗普被狠狠打了個臉。
一大早,特朗普興致勃勃地發了一條推文,說自己說服了伊朗和以色列實現停火,藉此來給自己表功。
一開始吧,事情也正如特朗普所說,以色列和伊朗陸續接受了停火方案。
但是呢?
僅僅幾個小時後,啪啪打臉的動作來了。
先是以色列宣佈,伊朗在停火後發射了彈道導彈襲擊以色列,破壞停火協議,隨即對德黑蘭市中心的目標進行了猛烈打擊。
然後伊朗站出來說,自己並沒有在停火後發射彈道導彈,而且準備對任何進一步侵略行徑作出果斷回應。
此外,特朗普非常惱火,不僅在社交媒體喊話以色列停止轟炸,而且還說了這麼一句話:
誰再發射導彈誰是GAY!
能讓特朗普說出這種話,顯然是急眼了。
那麼,明明都停火了,為啥雙方又要開打呢?
顯然,雙方內部都有問題。
伊朗的內鬥
很多人都知道,伊朗內部有保守派和改革派之分。
但這種簡單劃分並不準確,也並不能解釋清楚伊朗複雜的內鬥現狀。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6月24日伊朗前後不一的精分行為,我們有必要把伊朗的一系列內部矛盾捋清楚。
先看伊朗的保守派,主要由教士集團和革命衛隊構成。
教士派最初是霍梅尼家族為核心,後來霍梅尼去世後,哈梅內伊逐漸取代了霍梅尼的勢力。
整個變成了霍梅尼家族掌握神學院體系,哈梅內伊掌握伊朗伊斯蘭議會和憲法監護委員會的格局。
從實權來說,顯然是哈梅內伊更大。
畢竟伊斯蘭議會負責稽核一切國家政策,只要議會認為違反伊斯蘭教義,那這個政策就過不了。    
咱們都懂,有權就有錢。
哈梅內伊有4個兒子,除了莫傑塔巴掌握著伊朗情報機構之外,其他三個兒子莫斯塔法、馬蘇德和梅薩姆,一起透過伊朗伊斯蘭議會旗下的“伊瑪目霍梅尼執行命令”組織,掌控了價值約950億美元的宗教基金。
那麼這些錢是從哪來的呢?
革命衛隊做生意上貢而來。
說個冷知識,革命衛隊與其說是一個軍隊,不如說是一個公司。

一開始,霍梅尼為了牽制國防軍建立了革命衛隊。
但為了保證衛隊的忠誠,又不能依賴政府撥款,於是就同意革命衛隊“經費自籌”。
說白了就是做生意賺錢。
慢慢地,革命衛隊就慢慢成長為了一個經商的怪物。
比如,在伊朗最賺錢的石油和天然氣開採、管道和大型基礎設施等賺錢的領域,充斥著革命衛隊的企業。
革命衛隊的生意涉及工業與民用建築、工礦業、能源業、農業、設計和諮詢業等等領域,觸及伊朗每一個經濟末梢。
這些生意專案,每審批一個,革命衛隊都會給教士集團一筆豐厚的“審批費用”,甚至還定期有分紅。
所以你可以簡單理解為教士集團和革命衛隊一起把持了伊朗的經濟。
除此之外,所謂的抵抗之弧,在經濟層面,也是一條革命衛隊的賺錢通道。
大家都知道,伊朗一直被美國製裁,進口受限。
但伊朗國內又確實需要一些外國商品,所以有了抵抗之弧在外面,革命衛隊就能透過走私渠道源源不斷地賺到錢。
比如位於德黑蘭西北部卡拉季(Karaj)的帕亞(Payam)機場,這個是革命衛隊控制的軍用機場。
沒有海關,每天有大約兩千噸的商品(主要是化妝品、藥品和電子產品)由帕亞機場進入伊朗。
2005年,伊朗總統候選人邁赫迪·卡瑞比就公開批評:“德黑蘭機場至少有25個‘安全出口’,專門給革命衛隊走私用。”
還有伊朗1500英里的波斯灣和印度洋海岸線上,到處都是革命衛隊的小港口。
出去的時候裝滿了石油,回來的時候就裝滿日常消費品。
這裡說個冷知識,為啥馬來西亞一年只能生產2000萬噸石油,但給中國出口卻超過5000萬噸?
其實都是伊朗的走私油,這些收益都是歸革命衛隊的。
這絕對是獨門生意,誰能跟革命衛隊競爭?
所以一旦掌握了走私渠道,那就是不折不扣的暴利。
比如西方國家的抗癌藥,10塊錢買進來,轉手就能賣100。
伊朗國內的石油20美元一桶,轉手就賣50。
據估算,革命衛隊每年能走私價值1200億美元的商品,佔到伊朗GDP的20%左右。
但是呢?這種經濟模式,本身就是不健康的。
你能想象一個巨大的買辦公司掌握了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和商品供應麼?
這太可怕了。
所以對伊朗普通人來說,對這種經濟模式深惡痛絕,要求改變現狀的聲音越來越大。
這種情緒,正在被伊朗的改革派分別利用。
改革派內部可以具體分為四個派系:經濟派、激進派、親美派和國王派。
經濟派的核心人物是伊朗前總統阿克巴爾·哈什米·拉夫桑賈尼。
就是他當年在霍梅尼去世後,全力支援了哈梅內伊上臺。
哈梅內伊後來投桃報李,向其讓渡了巨大政治和經濟利益。
比如,拉夫桑賈尼家族掌控了伊朗最大的宗教基金會之一——“伊瑪目禮薩基金會”,同時涉足石油、建築與金融等多個領域。
相比教士集團,拉夫桑賈尼家族傾向於務實政策,支援經濟開放。
但這樣一來,自然就與革命衛隊的走私活動產生了矛盾。
所以革命衛隊和拉夫桑賈尼家族鬥得很厲害。
2012年的時候,就連拉夫桑賈尼的女兒法埃澤,都被安了個從事“反政府宣傳”的罪名給抓了起來。
激進派的代表,是內賈德家族。

內賈德在伊朗,堪稱傳奇。
為啥他作為一個沒背景的鐵匠的兒子,也能當上總統呢?
就因為他是聖裔。
聖裔是穆斯林對先知穆罕默德的兒女及其後代的統稱。
別管經濟條件如何,反正政治地位非常高就是了。
只要從政,進步就特別快。
內賈德這個人可怕在哪裡呢?
可怕在他真的無慾無求,最大財產是一間小而舊的三室住宅,以及一輛十多年的代步汽車。
連空調都沒有,每天過得都是一種苦行僧般生活。
但是在政壇上,內賈德對外強硬(伊朗核計劃就是他啟動的),贏得了不少伊朗人的好感。
對內則嚴懲官場腐敗,同時致力於提升民眾收入,力求縮小貧富差距。
所以在伊朗人心中頗有威望。
當然,內賈德作為總統,對伊朗的問題非常清楚。
伊朗最大的問題其實就是教士集團與革命衛隊相勾結,拿走了原本應該屬於政府和民眾的太多利益。
最後剩下的蛋糕不夠全民分,社會矛盾自然很大。
在這種狀態下,就算對外強硬,也沒有足夠底氣。
所以,內賈德曾經不止一次公開要求限制哈梅內伊的權力和革命衛隊的特權,也因此成了哈梅內伊的眼中釘肉中刺。
結果在連續三次的伊朗總統大選中,都被憲法監護委員會“砍掉”了參選資格。
相比內賈德,現任總統馬蘇德·佩澤希齊揚就可以說是徹頭徹尾的親美派了。
這一點,從他競選時,獲得了哈塔米和魯哈尼兩任前總統支援就能看得出來。
佩澤希齊揚代表的是伊朗中產階級和精英知識分子的利益。
這一群體空有知識和社會地位,但缺乏足夠的政治地位和上升渠道,所以迫切希望能有一個代表自己利益的總統上臺。
透過改善與西方國家的關係推動社會變革,最終吃到社會分配的蛋糕。
因為內閣部長大部分都要總統提名,所以伊朗民選政府裡面,其實充斥著大量的親美派。
你可以理解為伊朗政府其實沒人願意和美國做堅決鬥爭。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國王派,主要是巴列維王朝時期的餘孽。
總是幻想著推翻神權政治,恢復原來的君主立憲統治。
看完了以上這些,我們也許就可以對伊朗複雜的內鬥現狀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了,簡單來說:
——教士集團和革命衛隊相互勾結,拿走大部分利益蛋糕,吃不上蛋糕的群體意見很大。
——教士集團和革命衛隊的利合作主要是經濟層面,但政治方面也有博弈。
教士集團一方面需要革命衛隊保護神權統治,另一方面又生怕革命衛隊搞猛了帶來全面戰爭。
所以有時候會對革命衛隊的行動進行限制甚至打擊。
——經濟派只反革命衛隊,不反教士集團,只是想在經濟利益上分一杯羹。
——激進派對美國和對內部都很強硬,希望限制教士集團和革命衛隊權力,讓國家迴歸正常。
——親美派則幻想與西方談判,解除制裁經濟開放。
從經濟基礎的改變上改變整個國家執行的基礎,最終瓦解神權統治,實現國家的和平轉型。
——巴列維餘孽希望推翻現政權,讓伊朗“改天換地”。
你看,小小一個國家,這麼多派別,這麼多不同的利益訴求,不內鬥才叫怪了。
看明白了這些,最近伊朗發生的一些事情,我們也就能解釋了。
——為什麼這麼多伊朗革命衛隊高官一夜之間會被炸死?在此後的幾天已經有了防範的情況下,依然不斷被炸死?
很明顯是以色列拿到了非常準確的情報嘛!
這些情報要麼是親美派提供的,要麼是經濟派提供的,甚至是教士集團提供的也不一定。
——為什麼以色列和美國炸死了那麼多核專家、核設施,伊朗卻沒有特別大的反應?
因為核計劃是激進派的命根子,但和革命衛隊、經濟派、親美派、教士集團的關係都不太大。
現在強硬派失勢,對他們其實都有好處。
教士集團解了亡國之危,親美派則彈冠相慶和西方的談判障礙總算沒有了。
——為什麼伊朗關於停火的態度那麼亂?
因為有人不想停火。
只要不停火,伊朗的封閉體制就能繼續執行,那麼教士集團和革命衛隊的經濟合作就會依然照常進行。
但如果停火,下一步必然要開啟談判,涉及到市場開放的議題。
屆時利益集團還怎麼透過壟斷生意來賺錢?
所以,伊朗內部根本就沒有個統一的聲音對外說話,都是透過各自的渠道向外發聲。
把內部的矛盾暴露無遺,可以說是一點外交紀律都沒有了。
——為什麼伊朗外長帶著哈梅內伊的親筆信去訪問俄羅斯,但是卻沒有把親筆信交給普京?
原因很簡單,伊朗外長是總統佩澤希齊揚的人,是親美派。
哈梅內伊的親筆信除了求援不會有其他意思,一旦俄羅斯真的援助了,這場戰爭會變得曠日持久,和西方國家再無和談可能。
——為什麼沉寂了多年的伊朗末代國王的長子禮薩·巴列維突然現身,說他會領導伊朗進行民主過渡,結束伊斯蘭共和國,而且“已經與一些伊朗高階官員聯絡”?
說白了,這個小丑現在跳出來,無非就是給國內的巴列維王朝餘孽打氣。
讓他們趁機起來給伊朗統治添亂而已,不過註定不會有太大作用。
——為什麼特朗普22日公開鼓吹伊朗政權更迭,然後24日又說不希望看到伊朗政權更迭呢?
因為伊朗內部這麼亂,各種勢力這麼多,一旦發生政權更迭必然帶來巨大麻煩,誰能保證到時候上臺的是親美派?
萬一內賈德的強硬派上臺怎麼辦?
別忘了,伊朗已經濃縮的核材料並沒有摧毀!
混亂之中萬一有哪個野心家對美國發起一場“髒彈襲擊”,誰能受得了?
就像特朗普所說的:政權更迭會造成“混亂”,“我們不想看到這麼多混亂”。
以色列的內鬥
相比亂七八糟的伊朗,以色列國內的情況要好一些,但好的有限。
當前以色列政壇可劃分為四大陣營:
1.左翼陣營:以拉皮德領導的"擁有未來黨"(24席)。
2.中間派系:本尼·甘茨領導的"民族團結黨"(藍白黨,12席)。
3.中右翼勢: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利庫德集團(32席)。
4.極右翼聯盟:由多個極右翼黨派組成(30席)。
我們看到,內塔尼亞胡的利庫德集團雖然是第一大黨,但不夠半數。
不得不聯合極右翼聯盟,才湊出了62個席位,勉強過半
現在大家明白為什麼以色列總是在巴勒斯坦人問題上很強硬了。
因為不強硬,內塔尼亞胡就無法贏得國內的政治支援,政府就要倒臺。

但是呢?這種統治,並不穩固。
內塔尼亞胡並不是第一次當總理了。
2009年內塔尼亞胡執政時,就陷入了濫用職權和腐敗醜聞,在以色列的名聲很差。
那為啥內塔尼亞胡能當選呢?
還是因為他太會轉移矛盾了。
一會批准猶太人定居點,一會炸一下哈馬斯,只要民族情緒一上來,以色列人也顧不上反對他了。
包括這次的加沙戰爭也是如此。
2023年春季,內塔尼亞胡開始推動司法改革。
內容包括取消最高法院否決政府政策的權力,將最高法官的任免權儘可能收歸到議會等等。
說白了就是破壞三權分立機制,把權力集中到自己掌控的政府。
但這種破壞民主制度的改革引發了全以色列的不滿。
不僅政壇各方意見不統一,以色列民眾也在全國多座城市舉行大規模遊行示威,而且一直連續遊行抗議了幾個月。
為了挽回支援率,內塔尼亞胡故伎重施,下令以軍於空襲了加沙,號稱擊斃了多位哈馬斯高層。
但是,這一招數已經搞了太多次了,大家根本不買賬,遊行仍在繼續。
也許,只有搞一場大動作,把以色列全民的注意力都吸引過去,才能真正挽救內塔尼亞胡。
於是,也就出現了“阿克薩洪水”行動。
咱們回過頭來回憶一下,就會發現這次行動是有不少疑點的。
比如當天哈馬斯襲擊了“雷姆音樂節”,但問題在於,那260人的傷亡是不是都是哈馬斯干的?
目前有個說法,是以色列用阿帕奇直升機攻擊音樂節上的哈馬斯時,使用火箭彈、導彈和機槍濫殺無辜,最後嫁禍哈馬斯。
這一點很容易確認。
因為很多屍體都是大口徑子彈和導彈的爆破傷,這些哈馬斯都沒有。
不過,這一點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內塔尼亞胡終於可以利用這件事做文章,安全渡過執政危機了。
畢竟對內塔尼亞胡來說,這種針對平民的攻擊,才更能引發全民的怒火。
事實證明,內塔尼亞胡再次贏了。
10月7日的襲擊之後,以色列全民都被激發起了滾滾怒火,也沒空找內塔尼亞胡麻煩了,一門心思地幹哈馬斯。

所以反對派不得不宣佈,在軍事行動期間,暫停抗議活動。
但問題在於,這場仗打了一年多,還是沒有結束的跡象,反而打得是國困民乏。
以色列老百姓也開始變得忍無可忍,於是在2025年3月,針對內塔尼亞胡的抗議活動再次爆發。
2025年6月3日,以色列檢方以受賄、欺詐和違背公眾信任3項指控,開始對內塔尼亞胡展開質詢。
如果罪名成立,內塔尼亞胡因受賄面臨的刑罰將是最高10年監禁,因欺詐和違背公眾信任面臨的刑罰將是共計最高3年監禁。
怎麼辦?故技重施吧!
當然,現在再去打加沙,大家已經審美疲勞了,也起不到轉移視線的作用。
於是以色列環顧四周,選定了伊朗。
畢竟伊朗是抵抗之弧的總後臺,而且還在造核武器,對以色列威脅巨大。
如果把伊朗幹掉,那以色列在中東再無對手,這種政治成就哪個領導人實現過?
屆時內塔尼亞胡的權威還有誰能質疑?
於是,也就有了6月13日的空襲行動。
這次行動戰術上很成功,但戰略上很失敗。
也許長時間的周邊虐菜,讓以色列忘了,和一個有正規國家應該怎麼打仗,也意識不到一個擁有軍工體系的國家戰爭潛力有多大。
所以雖然一開始偷襲成功,但很快就被伊朗的反擊給打蒙了。
伊朗的反擊除了第一天襲擊了以色列的核設施之外,其他幾天都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往以色列的城市猛炸。
特別是首都特拉維夫和海法市,重演了“加沙場景”,不少地方被伊朗導彈炸成一片廢墟。
說實話,這對以色列人心理的打擊是巨大的。
一方面,安全感蕩然無存。
以色列人好戰的原因,無非也就是仗著美國支援和武器先進,認為自己只有虐別人的份,沒有別人打自己的道理。
但現在呢?
被炸成廢墟的城市,讓以色列人真正認識到了戰爭的殘酷。
雖然很多以色列人在哭訴自己遭遇的傷害、痛斥襲擊平民的行為,但你轟炸加沙的時候咋不說呢?
這種精神壓力,最終會匯聚到內塔尼亞胡身上:我們的日子好好的,幹嘛要去招惹伊朗?
另一方面,是對以色列經濟的打擊。
伊朗對以色列城市的導彈襲擊,動不動的拆樓房,讓以色列人都嚇壞了。
沒人敢上班,也沒人敢上街,只敢待在家裡,一有警報就往防空洞跑。
這種日子,誰受得了?
所以最近,以色列人口出現了大逃亡。
有錢人坐著遊艇跑到了地中海上,沒錢的就往歐洲跑。
今年6月以色列公民居留申請量同比激增 217%,甚至傳說內塔尼亞胡都跑到希臘避難了。
如果就這麼耗的話,以色列早晚要經濟崩潰。
所以,在特朗普提出停火的時候,以色列也願意就坡下驢。
但是問題來了,以色列內部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同意停戰的。
內塔尼亞胡拉攏右翼,是為了給自己拉選票,同時也利用右翼製造事端來給自己的困局解困(比如阿克薩洪水就是因為格維爾擅闖清真寺引發的)。
但問題在於,有時候在自己的縱容下,右翼坐大,反而成了實現停火的障礙。
比如極右翼領導人格維爾,就公開指責指責政府“對敵妥協”,反對停火。
格維爾是國土安全部長,一年多的戰爭中,和以色列國防軍配合默契。
在加沙製造了大量人道主義災難,他們都屬於強硬派,對以伊戰爭的問題看的也很清楚:
以色列付出了巨大代價,但徹底摧毀伊朗核計劃和顛覆伊朗政權這兩個目標,都沒有完成。
現在美國已經轟炸了伊朗,這是千載良機。
為什麼不忍一時之痛,不一鼓作氣把伊朗打服,怎麼能淺嘗輒止地縮了?
所以,他們必須破壞停戰。

這也就是為什麼停戰協議簽訂後,以色列國防軍還說伊朗又發射了導彈,所以再次對伊朗發起轟炸的原因。
顯然,他們想讓戰火重燃,造成既成事實。
這樣一來,內塔尼亞胡就會抓住這一點,出於自身未來政治前途的考慮,撕毀停戰協議,重新開戰。
中東的宿命
那麼,伊朗與以色列戰爭真能停火嗎?
從目前來看,最終停火的實現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一方面,兩邊其實都打不下去了。
以色列方面,就從這十二天的導彈防禦能力來看,隨著防空彈的消耗,是可以看到以色列的導彈防禦能力是在逐步下降的。
從一開始可以攔住七八成的導彈,現在已經下降到只能攔截一半左右的導彈了,而且有部分戰略要點事實上已經被放棄了。
畢竟,以色列地方比較小,戰略縱深小。
伊朗隔三差五往以色列城市扔一些導彈,這種不知道啥時候被炸死的恐懼感太可怕了,以色列人受不了。
伊朗方面呢?
雖然革命衛隊和教士集團嚷嚷著不停火,但是國內關於停火的聲音其實已經壓不住了。
畢竟,能過太平日子,誰想打仗啊。
而且現任總統還是個親美派,他肯定一直在動用各方關係,威逼利誘革命衛隊同意停戰。
當然,更大的可能性是,以色列和美國的精準打擊把革命衛隊高層嚇破了膽,生怕哪一天被斬首。
不停戰雖然有利於賺錢,但命沒了,有錢也沒用啊。
不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另一方面,在於特朗普的利益勾兌。
特朗普是個極度自戀人格。
剛宣佈停火結果被雙方打臉的事情,對特朗普來說是非常丟面子的。
這個面子必須要找回來,也就是說,停火必須達成。
前面我們介紹了,伊朗不想停戰是因為革命衛隊想壟斷走私生意,內塔尼亞胡不想停戰是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
那特朗普要想讓他們停戰,就要從源頭問題入手。
把源頭問題解決了,停戰不就來了麼?
比如對以色列,6月25日,特朗普突然發帖,表示內塔尼亞胡應該獲得特赦。
誰有特赦權呢?以色列總統赫爾佐格。
赫爾佐格是以色列中左派出身,當過工黨主席,一直是反對內塔尼亞胡內閣這種右翼作風的。
但因為沒有實權,所以一直被內塔尼亞胡內閣壓制。
所以才聯合司法機構透過腐敗調查的方式予以制衡。
內塔尼亞胡很擔心,一旦停戰恢復和平,自己馬上就會被左翼整垮,面臨牢獄之災。
這也是內塔尼亞胡在停戰問題上反覆的原因之一。
知道了這個癥結,就好辦了。
特朗普找到赫爾佐格,要求他行使特赦權。
赫爾佐格的回應很有意思,他表示“(特赦)目前不在討論範圍內,尚未有人提出這樣的要求”。
目前不在討論範圍,是不是以後可以討論?
尚未有人提出要求,是不是說,內塔尼亞胡可以提要求?
不管他哪個意思,總之,赫爾佐格沒有把話說死,明顯就是等你們來談。
相信以特朗普的實力和特朗普的“交易藝術”,說服以色列左派放棄調查或者讓總統特赦內塔尼亞胡,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這樣一來,內塔尼亞胡吃了定心丸,自然也就有動機壓制極右翼,執行停火協議了。
對伊朗呢?也很好辦,滿足革命衛隊的要求就行。
6月24日,特朗普發了個帖子,表示“中國現在可以繼續從伊朗購買石油”。
25日,美國中東事務特使威特科夫在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
“美國政府於24日取消了對伊朗的一些制裁,使伊朗石油可以運到中國”。
這是啥意思呢?
面講了,中國是伊朗石油的主要進口國,但因為制裁,只能走馬來西亞轉手。
革命衛隊的石油先50美元賣給馬來西亞,然後馬來西亞70美元賣給中國。
現在伊斯蘭革命衛隊能跳過中間商,直接和中國進行石油交易了,那一年起碼能多賺上百億美元。
不得不說,特朗普真“慷慨”啊。

你看拜登時代,伊朗和拜登談了三年多,拜登僅僅解除了伊朗60億美元的被凍結資金(只能用來支付,不能取出來)。
就這點錢,還不能隨便花,用途指定於購買急需的糧食和藥品。
革命衛隊最期望的解除石油出口制裁,美國根本不鬆口。
特朗普呢?直接滿足了伊朗特別是革命衛隊的核心要求。
一方面開放了石油出口通道可以多賺錢,另一方面繼續維持原來的制裁措施,讓伊朗仍然保持一種封閉的緊急狀態,革命衛隊的走私生意還能繼續做。
所以特朗普話音未落,革命衛隊馬上秒懂,再也不提反擊的事了。
不得不說,特朗普真的很會交易,而且總是能切中要害。
只要利益交換足夠多,不論是伊朗還是以色列,都是會聽話的。
所以我們看到,24日雙方還劍拔弩張,25日、26日、27日,雙方就消停多了,也不互相襲擊了。
看起來,停戰真的要到來了。
不過,停戰並不意味著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的徹底和平。
只要仇恨還在,只要雙方的矛盾還在,只要雙方內部的矛盾還在,那麼總有一天,雙方出於內部鬥爭考慮,可能會把外部戰爭作為轉移矛盾的手段。
所以,不排除在後續的以伊博弈中,雙方還會因為一點小事,導致戰火重燃。
也許,這就是中東的宿命吧。
由於微信改版,關注後請點選右上角,選擇“設為星標”與“置頂”,以獲得最及時的文章更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