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大選爆冷,根源在這裡

76日,伊朗選舉委員會發言人穆赫森·伊斯拉米宣佈,馬蘇德·佩澤什基安在總統大選中得票53.6%,擊敗保守派對手賈利利,正式成為新一任伊朗總統。
這次大選共有80名候選人參加,最終6人確認資格,分別為伊朗議會議長卡利巴夫、前首席核談判代表賈利利、德黑蘭市長扎卡尼、前內政部長穆罕默迪、前衛生部長佩澤什基安、副總統雜湊米。
除了佩澤什基安被視為改革派,其他人都被認為是保守派。
第一輪,佩澤什基安是第一名,賈利利第二名,卡利巴夫第三,但均沒有過半,所以要進行第二輪PK,由佩澤什基安對陣賈利利。
原先外界普遍預計,加入第二輪後保守派會歸票給賈利利,由於保守派的總票數加起來明顯多於改革派,理論上應該會是保守派勝出。
但最後偏偏是佩澤什基安贏了。
這實在是出乎意料,立刻成為了熱點,但為什麼佩澤什基安能贏,贏在哪裡,我翻遍了國內的各路解讀,發現很少有能準確說出的。
沒辦法,伊朗的資料實在太少,太難找了。
實際上,佩澤什基安勝出的關鍵,就隱藏在對手賈利利的履歷中。
佩澤什基安 VS 賈利利
2005年,艾哈邁德·內賈德成為伊朗總統後,任命賈利利擔任外交部副部長,負責歐美外交方向,與此同時,他還擔任內賈德的顧問和首席核談判代表。
內賈德的優點是清廉,生活作風簡樸,挖地三尺也找不出什麼醜聞,這一點,連他的對手都不得不承認;但缺點也很明顯——過於強硬,甚至是極端。
這種強硬體現在對外和對內兩個方面。
對外堅決和西方硬剛,核計劃在內賈德任內就沒停過,因此遭到了美國為首的極限制裁,經濟舉步維艱;
對內,不斷加強宗教在社會上的地位,爭議極大的宗教警察,就是內賈德設立的。
必須知道,保守派也有溫和派與強硬派之分,太強硬的話,不利於開展很多事情,比如核計劃,過於強硬不僅無法改善與西方的關係,與沙特復交的成果也可能被破壞。
小薩勒曼說過,如果伊朗有核武器,沙特也要有,而沙特想發展核武器的話,大機率就會去找美國,所以中俄並不希望太強硬的伊朗總統上臺,更希望是保守派中的溫和派執政。
已故的前總統萊希其實就是溫和派,他在內政和外交上都沒有那麼的極端,才能和沙特達成復交。
同時,內賈德和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有很大矛盾,他曾公開要求制衡哈梅內伊的權力,還多次批評革命衛隊涉嫌走私和腐敗,總之和伊朗的體制不怎麼對付。
所以2017年大選、2021年大選,還有這次的2024年大選,連續三次大選內賈德都報名參加了,但都被伊朗憲法監護委員會取消了資格。
而賈利利能在內賈德政府擔任三個職位,包括首席核談判代表和副外交部長這樣的重要職位,說明內賈德對他很信任,意識形態和內賈德是類似的。
一旦他上臺,不排除是內賈德第二的可能性,這讓許多保守派人士感到糾結。
一方面,基於陣營的原因,他們不得不公開支援賈利利;另一方面,他們確實不希望太強硬的總統上臺,所以在支援的時候,難免就會變得消極。
典型案例,就是現任伊朗議會議長、在第一輪投票中名列第三的穆罕默德·巴蓋爾·卡利巴夫。
他在二輪投票前宣佈支援賈利利,但他的競選團隊負責人薩米·納扎裡·塔爾卡拉尼,公開支援的是佩澤什基安,而卡利巴夫對此並未阻止,也沒有公開批評。
這已經很好地說明了卡利巴夫的態度——消極支援,支援了賈利利,但又沒完全支援。很多支持者看到卡利巴夫的態度,瞬間就明白了。
這樣做的保守派候選人還不止一個。
所以,保守派最終沒有出現歸票賈利利的場景,不少人甚至投了佩澤什基安,這才是爆冷的關鍵,其他的因素在我看來都是次要。
從部分保守派選民的角度,他們也確實有支援佩澤什基安的理由。
首先,是佩澤什基安的經歷符合傳統價值觀。
1994年,佩澤什基安的老婆在一場車禍中喪生,此後他沒有再娶,而是一手把孩子拉扯大,在許多人看來,這是感情專一、富有責任感的體現。
很符合傳統價值觀。
其次,佩澤什基安注重宗教的作用。
他的確想放鬆宗教管控,甚至廢除宗教警察,但他並沒有到反宗教的地步。相反,他很贊同宗教應該發揮重要的作用,他本人經常去清真寺。
這些讓部分保守派選民確信,佩澤什基安似乎也沒那麼壞。
另外,伊朗的改革派不等於親美派,更不必然等於反體制派,保守派也不一定支援體制,你看內賈德,不就和哈梅內伊鬧掰了嗎。
有一次,佩澤什基安還公開穿著革命衛隊的衣服,去議會里辦公,以表達對革命衛隊的支援。別管這種行為是真心還是演戲,起碼在表面上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反體制。
當然,國內輿論最關心的,還是佩澤什基安會不會改變萊希的對華政策,倒向美國的懷抱。
其實在這一點上,誰是伊朗總統根本不重要,佩澤什基安有沒有意願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美國要不要他,就跟美國不要俄羅斯一樣。
美國的外交基本盤是歐洲,而要繫結歐洲就必須反俄,只有反俄才能有藉口繫結歐洲,一旦不反俄,歐洲就要和俄國勾肩搭背。
這是美國無法接受的。
同理,美國在中東的外交基本盤,是以色列。而以色列是極端反伊朗的,以色列為啥要反伊朗?
因為兩個字:工業。
以色列之所以能長期在中東充當小霸王,就是因為猶太人大部分是從西方移民過來的,連帶著工業體系也帶來了一部分,以色列是個工業國。
而中東國家大部分都是農業國,和工業國相比,農業國在生產力上差太多,絕大部分裝備無法自產,國家的組織度也上不去。
體現在國民觀念上,就是基層往往只知有部落,不知有國家,難以形成合力,反而互相掣肘,中東國家雖然人多,但就是打不過以色列。
而伊朗是個例外,它有中東唯一的完整工業體系,雖然質量不咋的,規模也不算大,但基本架子已經有了,很多工業品例如汽車、鋼鐵,產量都名列世界前20
在工業能力上,伊朗能夠自產大部分裝備,包括軍事裝備,雖然模仿的痕跡強,但也是自產。如果放鬆制裁,勢必得到長足發展。
哪怕是當下,伊朗沒有全面工業化,沒有親自下場,僅僅援助“抵抗之弧”,以色列都吃不消了,要是全面工業化,以色列更不是對手。
換了你是以色列,你也想弄死伊朗,否則睡不踏實。這就決定了,美國也會反伊朗,只是兩黨反的程度有所不同。
民主黨會為了對抗中俄,而緩和一下與伊朗的關係,放鬆部分制裁,但也僅此而已,其他方面該反還是反,共和黨則完全不想緩和。
奧巴馬時期,美國國內還沒有那麼極化,《伊核協議》便能達成,等到了拜登時期,《伊核協議》不是沒有想過重啟,哪怕是萊希本人,原則上也不反對重啟。
從萊希上臺以來,兩國在瑞士談了無數輪,就是談不成,問題不在伊朗這邊,而在美國。萊希的要求很簡單,協議可以重啟,但要有法律保證。
我們知道,懂王是很反對《伊核協議》的,所以上臺後就單方面撕毀了《伊核協議》,當年談得多辛苦才談下來,全白費了。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再次出現,萊希要求美國透過法案,保證《伊核協議》能強制執行下去。
然而這是不可能的,美國國會有幾個議員沒拿猶太資本的錢,讓他們透過保證《伊核協議》強制執行的法案,真是難於上青天,當年奧巴馬在位時都辦不到,拜登就更不可能。
何況以美國當下的內部氛圍,拜登要是敢答應,分分鐘被抨擊為“哈馬斯”。
於是乎幾年下來,《伊核協議》的重啟始終沒有眉目,除了解凍60億美元的伊朗資金,再沒有別的重大談判成果,即使是這60億美元,也沒有真的到伊朗手裡,只是名義上解凍罷了。
佩澤什基安和萊希面對的問題,不會有什麼不同。
他的確想要改善與美國的關係,而《伊核協議》是重中之重,只要協議無法重啟,就無法改善兩國關係,就不存在變天的可能性。
如果美國願意做出重大讓步,給出足夠的價碼,根本不需要等到佩澤什基安,此前親美的伊朗總統多得去了,哈塔米、拉夫桑賈尼乃至魯哈尼,都曾對美國寄予希望。
但他們最終都失望了。
特別是魯哈尼,頂著國內的巨大壓力,終於在2015年和奧巴馬政府達成了《伊核協議》,本以為要雨過天晴了,結果懂王上臺後就撕毀了,令魯哈尼無比尷尬,裡外不是人。
2024年,懂王迴歸的機率正在不斷變大。
基辛格曾說過,“做美國的敵人是危險的,而做美國的盟友則是致命的。
這句話雖然有調侃的味道,但事實的確如此。對各國親美派最大的打擊,往往不是來自反美派,而是來自他們的精神母國——也就是美國本身。
——————————————-
點選購買盧克文新書《燃燒1864》↓
優惠:1本減5元  2本減12元  5本減51元 
———————————————-
為什麼推薦大家加入我的知識星球?
從19年至今,我們的知識星球已經累計2500+篇優質文章,累計輸出文字400萬+,花一年的錢看五六年的全部文章,而且好評也是源源不斷。
現在加入我的星球,工作日幾乎每天更新一篇時政深度點評,瞭解我們對各類新聞熱點的見解,和我們一起進步。
如今,已有40000+讀者加入我的星球,和我們一起重新開始認識世界的底層邏輯和本質規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