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憲在生化和營養方面有出色的研究。他在哈佛留學期間對血糖分析方法有重要改進,回國後研究蛋白質變性達世界領先水平,他的妻子嚴彩韻和助手劉思職等參與這些工作”。本文發表於《二十一世紀》2002年2月號,83-93頁.題目為:中國科學的發展和挑戰──以生命科學論文在國際期刊上的發表為例.
蛋白質變性理論 (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系吳憲,1920年代至1930年代);

吳憲從1924年起連續十幾年研究蛋白質變性,從最初沿用其他人的錯誤理解 (水解),到1931年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蛋白質變性的正確機理(蛋白質空間構象改變)。這一概念,早於美國著名化學家Linus Pauling (1901-1994) (Mirsky and Pauling,1936)。1995年,美國學術雜誌《蛋白質進展》重印吳憲1931發表在中國雜誌的論文,並附哈佛大學生物化學系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蛋白質專家John Edsall (1902-2002)的簡介,稱:“吳憲是第一位把握天然和變性蛋白質分子根本關係的科學家”(Edsall,1995)。
在合成胰島素的過程中,鄒承魯等在1961年報道可以將胰島素的兩條鏈分開,使之失去活性,之後又可以讓A鏈和B鏈重組,成為有活性的胰島素。1963年,蔣榮慶、杜雨倉、鄒承魯明確提出:“很可能胰島素的高階結構即為其一級結構所決定”。
1966年以“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為作者的文章《從A鏈和B鏈重合成胰島素》一文中再次提出,“完全由化學合成的胰島素A鏈和B鏈可以透過二硫鍵結合而產生有生物活性的胰島素結晶,提供了強烈證明,支援蛋白質空間結構很大程度由其一級結構所確定的概念”。
1972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國立健康研究院的Christian Anfinsen (1916-1995)於1961至1963年研究RNA酶的變性和復性,並提出蛋白質一級結構決定高階結構,其中核心環節類似胰島素是二硫鍵正確形成,而RNA酶是單鏈,比抗體、比雙鏈的胰島素都簡單。這一工作的基本概念緣起吳憲,其最佳證明實際是我國合成胰島素過程中鄒承魯領導的拆合工作、加上鈕經義等的全合成工作。胰島素雙鏈拆合較RNA酶一條鏈的變性和復性工作更復雜,而全合成的胰島素兩條鏈有活性更是一級結構確定高階結構和功能的有力證明。所以吳憲、鄒承魯、鈕經義的工作,無疑非常突出。
Wu H (吳憲)and Yen D (嚴彩韻)(1924) Studies of denaturation of proteins I some new observations concerning the effects of dilutee acids and alkalies on proteins.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4:345-384.
Wu H (吳憲)(1931) Studies on denaturation of Protein. XIII. A theory of denatur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 5:321-344.
2022年《世紀八佳:百年中國生命科學重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