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愛被拒後為何會茶飯不思?丨一週科技

 2.23‍‍‍
知識分子
The Intellectual

跟蹤前沿進展,掌握最新動態

一手掌握一週重大科技新聞
撰文 | 姚湧  小學森  廬州月
責編 | 既來知  
●                   ●                   
1
求愛被拒後為何茶飯不思?
圖片來源:pixabay.com
很多人會因為表白被拒,失戀等感情問題而變得情緒低落,茶飯不思。近日,深圳灣實驗室分子生理學研究所王立銘團隊以果蠅做模型闡釋了其中的神經機理。該團隊發現,在雌果蠅面前“花式”表現,極力討好以求得交配機會的雄果蠅被“無情”拒絕後對喜歡吃的甜味食品也失去了興趣,進食量明顯降低。透過生物工程和分子影像學實驗,研究人員發現,位於果蠅大腦食道下區(Subesophageal zone,SEZ)的一小群多巴胺能神經元透過Gr5a+神經元(果蠅的甜味感受神經元)調節這一過程。具體來講,反覆“被拒”使雄果蠅的這群神經元活性降低,並透過Dop1R1和Dop2R受體抑制Gr5a+神經元。該研究為我們瞭解感情挫敗和飲食行為之間的神經環路提供了新見解。相關論文於2月18日發表在eLife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elifesciences.org/reviewed-preprints/105094
2
我國城市地下水面臨枯竭和汙染雙重壓力
圖片來源:pixabay.com
地下水對世界各地的城市供水至關重要。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Chuanglin Fang團隊使用高解析度地下水枯竭模型和最新飲用地下水源質量違規行為資料集,對我國城市地下水供應安全面臨的困境進行了全面分析。結果顯示,2016年至2021年,我國180個城市(約佔地級及以上城市的一半),即3.11億城市居民,至少面臨過一次地下水壓力。面臨地下水水量和水質雙重壓力的城市主要分佈於我國東北和黃河中下游地區。邏輯迴歸模型表明,地下水枯竭和水質違規與自然水資源和人為因素有關。飲用地下水質量問題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關,較大、較富裕的城市不太容易出現此類問題。研究人員認為,透過地下水綜合管理和經濟援助確保小城市和貧困城市的飲用水源安全,應成為實現地下水供應可持續性的國家優先事項。相關論文於2月20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
►文章連結: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412338122 
3
全球人群自殺資料
圖片來源:pixabay.com
近日,由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醫學院Mohsen Naghavi領銜的國際團隊在《柳葉刀·公共衛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雜誌發表了題為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suicide, 1990–2021: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的研究論文,對全球204個國家和地區1990~2021年的人群自殺情況進行了統計。結果顯示,2021年全球約有746000人死於自殺,其中男性約519000人,女性約227000人。自殺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從1990年的14.9例/10萬人下降到2021年的9例/10萬人。從地區來看,東歐地區人群的自殺死亡率最高。近三十年間,自殺死亡個體的平均年齡逐漸增加。對於男性來說,1990年自殺死亡的平均年齡為43.0歲,2021年為47.0歲;對於女性來說,1990年為41.9歲,2021年為46.9歲。該分析為世界各國制定科學的干預措施預防自殺提供了詳盡資料。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16/S2468-2667(25)00006-4  
4
這種甜味劑緣何加重動脈粥樣硬化?
圖片來源:pixabay.com
有研究表明,人造甜味劑(ASW),也稱代糖,可提升心血管疾病(CVD)的發病風險。阿斯巴甜就是一種常見的人造甜味劑。近日,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Yihai Cao團隊發現,攝入0.15%的阿斯巴甜(APM)顯著增加了小鼠和猴子的胰島素分泌。雙側膈下迷走神經切斷術消除了APM升高的血液胰島素水平,表明副交感神經啟用在調節胰島素分泌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小鼠疾病模型實驗表明,持續餵食APM透過胰島素依賴機制加劇了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和生長。全基因組表達譜分析發現,CX3CL1趨化因子是胰島素刺激後動脈內皮細胞中上調最明顯的基因。特異敲除單核細胞/巨噬細胞中的CX3CL1受體Cx3cr1基因則完全逆轉了APM對動脈粥樣硬化惡化效應。該研究為治療代糖相關的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提供了新靶點。詳細資料於2月19日發表在《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met.2025.01.006
5
搖床睡眠可延緩老年痴呆病情
圖片來源:pixabay.com
阿爾茨海默病(AD)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其特徵是認知能力下降、β澱粉樣蛋白斑塊和tau蛋白沉積。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睡眠障礙與AD進展之間存在很強的關聯,睡眠中斷透過增加β澱粉樣蛋白和tau的積累加劇了AD的進展。那麼,改善睡眠質量能否減緩AD進展呢?近日,義大利卡梅里諾大學生命科學與獸醫學院Michele Bellesi透過小鼠模型研究發現,前庭刺激(搖晃)會減輕動物AD的病理損傷。成年小鼠透過搖床晃動促進睡眠,在實驗早期,搖晃會增加非快速眼動(NREM)睡眠;而後,搖晃對睡眠的影響逐漸降低,但減緩了動物運動能力的下降,降低了大腦皮層和海馬體中的β澱粉樣蛋白水平(tau水平不受影響)。該研究結果提示,改善睡眠質量可作為干預AD程序的潛在措施。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5.112036
6
空氣汙染或可降低蝙蝠血紅蛋白水平
圖片來源:pixabay.com
空氣汙染是世界上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相比而言,城市環境中的空氣汙染更令人擔憂。穹頂之下,眾生平等。除了人類,空氣汙染也應該對其他生物的健康存在影響。埃及果蝠是一種棲息地較為廣泛的動物,可生活在農村和城市。近日,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環境和地球科學學院Yossi Yovel團隊評估了PM2.5暴露與棲息在不同城市化地區的果蝠種群的血紅蛋白水平的相關性。研究人員發現,PM2.5暴露與蝙蝠血紅蛋白水平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係。在高度城市汙染地區棲息和覓食的蝙蝠表現出較低的血紅蛋白水平。這是科學家首次嘗試研究城市化相關汙染對蝙蝠健康的影響。論文作者認為,從長遠來看,空氣汙染可能會對蝙蝠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5.111997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知識分子》公眾號,會錯過每日科學新知!星標《知識分子》,緊跟前沿科學,一起探索科學的奧秘吧!

請戳上圖卡片新增星標

關注《知識分子》影片號
get更多有趣、有料的科普內容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