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也會“秋後算賬”!Nature|科學家揭秘機體大腦的“十年怕井繩”的機制

你是否曾經歷過這樣的場景?某次不小心誤食了變質的海鮮,結果上吐下瀉,之後哪怕只是看到類似的食物,甚至聞到一絲相關氣味,都會感到強烈的噁心和不適。這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現象,其實是大腦中一種深刻的延遲學習機制在起作用——科學家將其稱為條件性味覺厭惡(Conditioned Taste Aversion, CFA)。這種記憶不僅深刻持久,甚至可能永久性地改變你對某種食物的偏好。
近日,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的研究團隊在《Nature》上發表了一篇題為“A neural mechanism for learning from delayed postingestive feedback”的研究,揭示了這一現象背後的神經機制。
研究中,科學家們設計了一系列精巧的實驗。他們首先讓小鼠嘗試一種從未接觸過的新口味——葡萄味酷愛飲料(Kool-Aid)。這種選擇比單純的糖水更貼近真實的食物體驗,因為它包含了豐富的味道和氣味。在小鼠享受這種新口味後30分鐘,研究人員給它們注射了一種藥物,模擬食物中毒的症狀。兩天後,當小鼠再次面臨選擇時,它們強烈地避開了曾經喜愛的葡萄味,轉而選擇喝水。
這一結果並不令人意外,但真正讓研究人員興奮的是,他們發現這種厭惡記憶的形成與大腦中的一個關鍵區域——中央杏仁核(central amygdala)密切相關。中央杏仁核位於大腦底部,是一個小型細胞群,主要負責情緒和恐懼學習。研究顯示,在小鼠品嚐新口味、感到不適以及回憶這段不愉快經歷的每一個階段,中央杏仁核都表現出高度活躍性。這表明,中央杏仁核不僅參與了新口味的感知,還在隨後的不適感和記憶提取過程中發揮了核心作用。
CGRP神經元介導攝取後不適對杏仁核的影響,同時與CEA的單突觸連線支援延遲CFA的獲得
為了進一步追蹤腸道不適訊號是如何傳遞到大腦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組含有特定蛋白(CGRP)的後腦細胞,這些細胞直接連線到中央杏仁核。透過刺激這些細胞,研究人員能夠在小鼠品嚐酷愛後30分鐘內創造出與實際食物中毒相同的厭惡反應。此外,當小鼠感到不適時,之前被酷愛啟用的神經元會重新啟用,彷彿小鼠在“回憶”導致它們生病的那次經歷。
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食物中毒後厭惡記憶形成的神經機制,還為理解其他型別的延遲學習提供了新的視角。例如,當我們在某個地方經歷了一次創傷性事件後,可能會在再次回到那個地方時感到焦慮或恐懼。這種現象與食物中毒後的厭惡反應在神經機制上可能存在相似之處,都涉及大腦如何將某個事件與稍後發生的後果聯絡起來。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還可能對臨床治療產生深遠影響。例如,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患者可能會因為一次創傷性事件而對某些場景或刺激產生長期的恐懼反應。透過理解大腦如何形成這種延遲學習,未來研究人員有望開發出更有效的治療方法,幫助這些患者減輕症狀。
研究首次揭示了中央杏仁核在延遲學習中的關鍵作用。科學家不僅發現了中央杏仁核在新口味感知、不適感和記憶提取過程中的活躍性,還透過刺激特定的後腦細胞,成功模擬了食物中毒後的厭惡反應。
此外,研究人員還強調了新口味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他們發現,新口味可能會“標記”某些腦細胞,使機體在進食後數小時內對不適訊號保持敏感。這種機制使得大腦能夠在進食後數小時甚至數天後,將不適感與之前吃下的食物聯絡起來。
這些發現為理解大腦如何在時間延遲的情況下將某個事件與後果聯絡起來提供了重要線索。未來,隨著科學家們對這一機制的深入研究,或許有一天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對這些複雜的情感反應!
參考文獻:
Zimmerman, C.A., Bolkan, S.S., Pan-Vazquez, A. et al. A neural mechanism for learning from delayed postingestive feedback. Nature (2025). doi:10.1038/s41586-025-08828-z
本文僅用於學術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