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手掌握一週重大科技新聞
撰文 | 姚湧 小學森 廬州月
責編 | 既來知
● ● ●

隨著全球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加,瞭解沒有兄弟姐妹(GWS)的成長歷程對成年人大腦、行為和潛在途徑的影響至關重要。近日,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Chunshui Yu團隊使用CHIMGEN佇列,研究了GWS與成人大腦結構和功能、認知、人格和心理健康的關係,以及從GWS到GWS相關生長環境、大腦和行為發展的途徑。分析發現,GWS與成年後較高的語言纖維完整性、較低的運動纖維完整性,較大的小腦體積、較小的大腦體積和較低的額顳自發腦活動存在關聯。同時,GWS與獨生子女成年後的神經認知和心理健康呈正相關。從影響路徑分析,GWS透過可改變的環境(如社會經濟地位、孕產婦護理和家庭支援)影響大多數獨生子女的大腦和行為,或者說獨生子女家庭會透過優渥環境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相關論文於3月31日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雜誌。

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在治療惡性血液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等方面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但allo-HSCT常引發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GVHD),嚴重影響治療效果,甚至會危及患者生命。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佔成/朱小玉團隊發現,幹細胞輸注時間(而非採集時間)對aGVHD的發生存在重要影響。具體來講,下午2點前回輸(早期回輸)的患者,aGVHD發生率明顯低於下午2點後回輸(晚期回輸)的患者,生存率也得到明顯提升。究其原因,研究人員發現,患者早上醒來時,體內的促炎因子(如IL-1α)水平較低,抑制了供體T細胞的活化和增殖。該團隊還透過小鼠實驗證實,幹細胞移植前經由中和抗體降低IL-1α水平同樣可以減輕動物的aGVHD嚴重程度。相關論文於3月31日發表在《細胞》(Cell)雜誌。

在第79屆聯合國大會上,各國政府已承諾在2030年之前減少農業食品系統中的抗菌藥物使用,其中47個國家承諾抗菌藥使用降低30~50%。近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動物生產和健康部Alejandro Acosta團隊預測了在不同情景下到2040年全球牲畜抗生素的使用量。結果表明,在一切照舊不改的情況下,到2040年,全球抗生素使用量可能達到約143481噸,比2019年約110777噸的基線水平增加29.5%。然而,換做其他場景的話,預測值可能會因牲畜生物量和抗生素使用強度的變化而在+14.2%至–56.8%之間浮動。該研究設計出一個全新的牲畜生物量轉換(Livestock Biomass Conversion)方法,可以提高牲畜生物量估值的準確性,強調只有透過針對抗生素使用強度和牲畜生物量的協調努力,才能實現抗生素使用量的可持續減少。相關論文於4月1日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6825-7

圖片來源:pixabay.com
資料統計,僅在美國,自2010年以來就有2930萬人完成了全程或半程馬拉松,差不多是2000~2009年參與人數的3倍。近日,美國埃默裡大學醫學院臨床心血管研究所Jonathan H. Kim團隊統計發現,2010~2023年間,共有176名參與者在跑馬拉松時發生了心臟驟停,發生率0.54/十萬人,與2000~2009年間的發生率(0.60/十萬人)差異不大,但心臟死亡發生率明顯降低。具體分析,男性參與者(1.12/十萬人)發生心臟驟停的比率要高於女性(0.19/十萬人),全程馬拉松參與者(1.04/十萬人)高於半程馬拉松(0.47/十萬人)。在確定引發跑者心臟驟停的原因中,冠狀動脈疾病要更常見於肥厚型心肌病。該研究提示,參加長跑類運動要根據自身健康情況進行,而活動期間的緊急醫療服務更加重要。相關論文於3月30日發表在JAMA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01/jama.2025.3026

圖片來源:pixabay.com
近幾年,全球太空探索活動發展迅猛。“民以食為天”,在太空工作也要吃飯。那麼,在太空能否像在地球一樣製作美食呢?近日,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aggie Coblentz團隊在國際空間站上將一種日本傳統調味品味噌發酵了30多天,並將其與兩種地面對照品進行了比較。基於環境元資料、宏基因組學、全基因組測序、非靶向代謝組學、比色法和感官分析,研究人員發現,總體而言,太空味噌的味噌本質沒有改變,說明在太空進行食品發酵是可行的。該團隊還發現,太空味噌與地面發酵味噌相比存在一些關鍵的微生物和感官差異,表明了太空環境的獨特特徵。這些發現可以用來為長期太空任務創造更美味、更有營養的食物,說不準兒太空食品也會在不遠的未來擺上人們的餐桌。相關論文於4月2日發表在iScience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www.cell.com/iscience/fulltext/S2589-0042(25)00450-X

柔性生物電子學能夠無創、連續地監測生理訊號,對精確醫療保健至關重要。然而,由於運動引起的干擾,在身體活動期間捕獲生物訊號,特別是心臟力學等生物力學訊號仍然具有挑戰性。近日,密蘇里大學化學與生物醫學工程系Zheng Yan團隊受海星五角對稱性的啟發,研發出一種類似海星的可穿戴生物電子系統,能在人體運動過程中進行高保真訊號監測。該裝置具有五個連線到中央電子集線器的靈活、獨立的感測臂,大大減少了機械干擾,並在與訊號補償和機器學習相結合的情況下,能夠在運動過程中高保真地採集人體心臟的電和機械訊號。透過分析這三種輸入的心臟訊號,安裝在智慧裝置上的機器學習模型可以實現對心房顫動、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心臟疾病的即時、高精度(超過91%)診斷。相關論文於4月2日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v2406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知識分子》公眾號,會錯過每日科學新知!星標《知識分子》,緊跟前沿科學,一起探索科學的奧秘吧!


關注《知識分子》影片號
get更多有趣、有料的科普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