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記得把尹哥設為星標⭐️ 哦~
撰文:王聰|編輯:王多魚|排版:水成文
當一頓大餐結束了,你也吃飽了,然而,此時的你對甜食的渴望仍然存在。也就是所謂的“甜點胃”,導致了我們即使在飽腹狀態下也容易攝入高糖食物(例如餐後甜點、奶茶)。
儘管大腦的獎賞機制驅動的美味食物處理可以促進過度進食,但我們在飽腹狀態下仍會刺激對糖的選擇性食慾的神經生物學機制,目前尚不清楚。
2025 年 2 月 13 日,馬克斯·普朗克代謝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Science 上發表了題為:Thalamic opioids from POMC satiety neurons switch on sugar appetite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發現,大腦中控制飽腹感的 POMC 神經元同時驅動了對糖的食慾,表明了所謂的“甜點胃”實際上植根於大腦。
具體來說,POMC 神經元在飽腹狀態下透過阿片類訊號調控對糖的選擇性食慾的新機制,POMC 神經元不僅透過 α-MSH 訊號促進飽腹感,還透過 β-內啡肽訊號抑制 PVT 神經元,從而驅動對糖的食慾。

下丘腦中的前阿片黑素細胞皮質激素(POMC)神經元是飽腹感的主要調控者,它們透過釋放 α-黑素細胞刺激素(α-MSH)來減少食物攝入。然而,POMC 也是 β-內啡肽的前體,β-內啡肽透過作用於 μ-阿片受體(MOR)來刺激食慾。而阻斷 β-內啡肽-MOR 細胞,可減少對糖的攝入,這一作用在自由進食條件下尤其明顯。
研究團隊發現,小鼠一旦接觸到糖,POMC 神經元就會活躍起來。當小鼠在吃飽後再吃糖時,POMC 神經元不僅會釋放刺激飽腹感的 α-黑素細胞刺激素(α-MSH),還會釋放 β-內啡肽,β-內啡肽會抑制丘腦室旁核(PVT)中的神經元,從而驅動對糖的食慾,即使在已吃飽的情況下仍然吃糖。
有趣的是,研究團隊還發現,小鼠在吃糖前僅僅感知到糖的存在時,就會啟用 POMC 神經元開始釋放 β-內啡肽。此外,之前從未吃過糖的小鼠在吃第一口糖時,就會啟用 POMC 神經元釋放 β-內啡肽,進一步攝入糖分則會增強這一效應。
研究團隊讓人類志願者透過管子攝入糖溶液,然後對他們的大腦進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結果顯示,人類大腦對糖做出反應區域與小鼠相同,同樣是丘腦室旁核(PVT)活動顯著下降,表明 POMC→PVT 通路在人類中也可能具有類似的功能。

△ 小鼠和人類的丘腦室旁核(PVT)中對糖的反應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這是有道理的,因為糖在自然界中其實很稀有,但能快速提供能量。實際上,人類在工業革命之後才擁有了大規模生產糖的能力。因此,我們的大腦被程式設計為任何時候只要有糖就去攝入。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p1510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