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是一種掩飾,也是另一種沉默|一週薦書

撰文 | 徐魯青
編輯 | 黃月
《美人》
張惠雯 著
中信·映象  2024-3
八十年代後期,張惠雯的故鄉有三個出名的美人:何麗、麗娜、紅霞。從童年起,她就時常聽人說起她們的名字,偶爾也在街上看她們驚鴻般走過。有關她們的種種傳聞成了小地方枯燥生活裡少有的亮光,直到她們老去,一代人還會偶爾談起她們。這些當年的小城美人成了那個年代的共同記憶,地方的另一種歷史。
《美人》是作家張惠雯旅居海外十餘年後,以中國北方小城美人為原型的小說。她生長於八十年代,彼時社會剛從禁錮中解放甦醒過來,禁錮時代裡,愛美是道德敗壞的表現。從某種程度上,美人們帶給人們美的震動,留下了美的餘韻迴響,和時代一起發出迴響。
《暗處的女兒》
[義大利] 埃萊娜·費蘭特 著 陳英 王彥丁 黃語瞳 譯
99讀書人·人民文學出版社  2024-4
“《暗處的女兒》是我發表的所有小說中,最讓我痛苦,也是和我聯絡最密切的,”埃萊娜·費蘭特曾如此評價自己的這部作品。兩個女兒跟隨父親去了多倫多後,中年離異的勒達一個人去海邊度假,在沙灘上,她遇到年輕的母親尼娜和女兒埃萊娜,勒達和這對幸福的母女產生了一種複雜的依戀。她故意拿走了埃萊娜遺忘在沙灘上的布娃娃,讓尼娜的生活陷入混亂。
《暗處的女兒》是費蘭特2006年出版的書,彼時正值她的創作中期。1992年,她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煩人的愛》。2011-2014年,她以每年一本的頻率出版了著名的“那不勒斯四部曲”:《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離開的,留下的》和《失蹤的孩子》。
《我們決定離開這顆星球》
[韓] 千先蘭 / [韓] 樸海蔚 / [韓] 樸文映 / [韓] 吳定妍 / [韓] 李盧卡 著
薛舟 譯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24-3
“無主地”的宗旨是“透過婚姻制度的終止,獲得關係的全面解放”,於是人類製造大量的克隆人,幫助人類養育後代。主人公妍音和基正就是這樣的克隆人,他們在任務完成後被派出尋找新的星球,途中卻發現被髮送到了陌生的星球。這個過程中他們反思“無主地”的章程和宣發,發現想象中的美好卻是殘忍的地方。
這篇小說是《我們決定離開這顆星球》科幻小說集的其中之一,此書由韓國作家千善蘭、樸海蔚、樸文映、吳定妍和李盧卡共同創作的一本科幻小說集。她們都是韓國文壇新興的女作家,嘗試著擺脫以地球和人類為中心的傳統思維。五篇小說的書寫關於戰爭、暴力、老齡化和環境汙染等問題,將對現實的思考與對外太空的想象力結合起來。
《帶上查理去旅行:重尋美國》
[美] 約翰·斯坦貝克 著 欒奇 譯 
商務印書館 2024 
約翰·斯坦貝克是二十世紀美國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在《帶上查理去旅行》出版後沒幾個月,他就被授予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歷史上第五個獲得諾獎的美國人。
《帶上查理去旅行》講述的是斯坦貝克1960年秋冬在美國長途旅行的經歷。這次旅行歷時75天,行程16000多公里,跨越34個州。斯坦貝克為了強化此行的戲劇性,用堂吉訶德坐騎的名字駑騂難得(Rocinante)來命名他的改裝野營車。他獨自上路,唯一的旅伴是一隻名叫查理的法國貴賓犬。58歲的他在出發前設定的目標是,傾聽真實的美國的聲音,細嗅草木的芳香,感受斑斕的色彩和光——重新發現他書寫了許多年但已經不瞭解的國家。
《流動的森林:一部清代市場經濟史》
張萌 著 史可鑑 譯
  光啟書局·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2 
木材是古代中國重要的基礎資源。到了清朝,隨著人口增長,經濟最為發達的江南地區木材需求量突增,而本地已經無法供應足夠的木材。遠在中國中部、西南部的天然森林,成為新的木材供應地。依託長江水運,中上游出產的木材千里迢迢運到下游城鎮,森林彷彿“流動”起來,從而成功地滿足了從官方到民間的木材需求。
本書深入探索了清朝的契約、文書、檔案等史料,描繪了一幅歷史上的木材貿易圖景,刻畫了這個複雜體系的兩大特徵:一是形成了以長江流域為空間的龐大貿易網路,沿線四川、貴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等都被捲入了市場;二是形成了成熟的產業鏈,包括木材種植、土地轉讓、貿易納稅、中介代理、金融服務等,都形成了明確的分工。
這本書也是光啟書局“人與環境”叢書之一。作為史學研究的新興領域,環境史是20世紀後半期“史學轉向”後出現的新課題,主要關注人類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
《黑太陽:抑鬱與憂鬱》
[法] 朱莉婭·克里斯蒂娃 著 郭蘭芳 譯 
守望者·南京大學出版社 2024-3
“黑太陽”指的是個體遭受抑鬱折磨、被無法言說的痛苦吞噬的內心狀態。在這本書裡,法國思想家朱莉婭·克里斯蒂娃聚焦於“抑鬱”與“憂鬱”的理論闡述。經典精神分析認為,抑鬱的根源在於主體喪失了深愛的客體,且無法承受這樣的喪失,因而無法完成對客體的哀悼。
我們該如何化解哀傷、超越哀傷?克里斯蒂娃認為,為痛苦命名、頌揚痛苦不失為一種方法。“崇高誕生於憂鬱之中,”創作或許能克服我們的精神危機,重塑虛無,從而穿越憂鬱、超越分離的痛苦。她分析了德國畫家荷爾拜因的畫作、患有癲狂症的法國詩人奈瓦爾的詩作,也關注了長於描寫痛苦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如何透過書寫而直面創傷、告別抑鬱的,還有瀰漫著死亡與痛苦的杜拉斯作品,如何以“笨拙的美學”和“非淨化的文學”在精神困境中找到一條出路。
《我媽笑了》
[比利時]香特爾·阿克曼 著 史燁婷 苗海豫 譯
新行思·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24-4
“我去銀行取錢。我面對櫃員的時候,淚水一直在眼眶裡打轉。那個櫃員來自南美,她非常溫柔地看著我,我便跟她說了我母親的事情。她安慰著我,我感覺好一點了。後來我在飛機上睡著了。我依然在想,那份來自陌生人的巨大溫柔何以如此撫慰人心。 ”
《我媽笑了》是導演香特爾·阿克曼的文字自傳,她在書中寫下了陪伴母親度過生命最後一段時光的經歷。作為比利時戰後傑出的女性導演,阿克曼18歲時已完成了第一部短片《我的城市》,她在26歲時拍攝的《讓娜·迪爾曼》是二十世紀最優秀的女性主義電影之一,2022年被英國電影雜誌《視與聽》票選為“影史最偉大電影第一名”。
阿克曼的電影裡總是有長久的沉默,笑是一種掩飾,也是另一種沉默。在這本自傳中,她赤裸地展現出平靜日常下的刺與愛,並穿插講述了對親密關係的體會、作為獨立女性電影人的成長經歷,以及猶太血統給家庭帶來的傷痛回憶等。
《賭命:醫療風險的故事》
[美] 保羅·奧菲特 著 仇曉晨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24-5
20世紀,美國人的人均壽命整整增長了30年,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現代醫學的進步,然而,每一項醫學突破都伴隨著勝利與悲劇。無論你選擇化療、X光檢查還是心臟移植,每個醫療決定都是一種風險。
面對不確定性時,我們可以如何做決定?輸血、麻醉、化療、疫苗、抗生素、X光檢查、器官移植、基因工程、生物製劑,《賭命》從現代醫學的九項成就入手,講述了這些成就背後的風險故事。疫苗學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兒科教授保羅·奧菲特試圖以這本書告訴讀者,從三百多年前人類第一次輸血到現如今的新冠疫苗開發,風險伴隨著每一種新治療手段的出現,而我們要怎樣面對它。
,撰文徐魯青,、徐魯青IDbooksandfu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