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子:在哈佛聽餘華和李娟們如何“書寫當代中國”

李娟&餘華  圖源網路

編者按:菊子是我們六維讀者非常熟悉的一位作者。她北大畢業,在牛津留過學,獲布蘭代斯大學國際政治博士,現為財富百強高科技公司的碼農。她學識廣博,文章寫得又快又好,還學過希伯來語,幾位導師都是以色列研究的名家,這本散文集是她繼《新英格蘭人文之旅》後的第二本以讀書為主題的文集,傾力推薦。
空間新書欄目向讀者推介精選的最新上市好書。這是第十七期,留言點贊有機會獲贈《瓦爾登湖光書影》一本。

在哈佛聽餘華和李娟們如何“書寫當代中國”
文/菊子
幾年前還追星呢,忙裡偷閒去聽個名人講座,心裡還跟女大學生那樣興奮。如今是老瓷實了,裝都裝不出來了。
朋友徐林好心,幫我從國內扛來幾本書,一直沒有時間接頭轉交。忽而聽說餘華、李娟等一行要來哈佛做講座,那好,趁聽講座之機順便接頭,一箭雙鵰也。若是光為了聽講座,我是懶得去的。
很慚愧,餘華的文字,我還從來沒有認真讀過。《活著》只看了電影,而且看的時候就不斷地和《霸王別姬》比。《霸王別姬》是蕩氣迴腸的好戲,《活著》也還好,但相形之下,更像是報告文學。
《兄弟》有人大力舉薦,一看磚頭一般厚,掂掂就放下了。圖書館裡也有英文的CD,也是掂了幾掂就放下了。
活動是哈佛安排的,主題叫“書寫當代中國”,幾位寫作者,有餘華這樣寫小說的,有李娟這樣寫紀實的,還有歐陽江河這樣寫詩的。另外有一位人大人類學教授,以紀實方式記錄自己家鄉的打工人口。還有顏歌,以自己的故鄉郫縣為背景寫了很多四川風味的當代中國故事。據說名氣很大,我卻是從來沒有聽說過。
紐約現場
對了,哈金是主賓,就是接待方請來陪貴賓的。哈金的書我是讀過幾本的,算是對得起他在美國以英文寫作而成名的名望。不過他果然如坊間所說,口才一般。不過也就是口才一般而已,沒有什麼振聾發聵的宣言,也沒有令人捧腹大笑或者會心一笑的俏皮笑話,人倒是大大方方在那裡坐著,沒有羞澀難堪的猥瑣之氣。
我真心想見的卻是李娟。李娟最初是馬慧元推薦的。李娟是住在新疆哈薩克地區的漢人,家裡開個小賣部。她的文字很好,好在哪裡也說不清,總之就是乾乾淨淨、簡簡單單的文字,用個俗不可耐的比喻,就像雪山上的泉水一樣純淨。她的文字也不驚天動地、蕩氣迴腸,從不讓你覺得需要感動得涕泗橫流才對得起作者。不過,也正因為如此,雖然我是去看李娟的,對她的文字,我能明確記得的,卻也並不是很多。
歐陽江河第一個發言。他說了些寫詩的感受,強調漢語寫作和中文寫作是不同的,中文寫作詩歌和漢語寫作詩歌也是不同的。他也談到了一些英語/外來語翻譯,以及行話、媒體語言、手機、微信、微博等新的語言形式對中文詩歌寫作的影響。他又說了些純寫詩的話題,譬如原詩歌的出發點、長詩寫作、以文字呈現複雜性、發生意義上的寫作,等等,聽起來就全是希臘語了。倒是聽懂了一樣意思,他說寫詩就要反對華麗的文字,反對它成為小資“美文”。
歐陽江河強調,能夠理解閱讀和理解上的原創性,這才是真正的讀者。寫作需要這樣的少數性,否則語言會退化。以前聽別人這樣講,覺得有些傲慢,今天倒是覺得心領神會。
下面輪到李娟了。果然,如馬慧元所說,李娟是超級緊張人士,她倒是老實,自己承認:我就是緊張嘛,所以準備了稿子,不好意思啊,今天我就要照稿子念。
紐約現場
從她的發言裡,我聽出了,原來組織者給他們發了命題作文,就是談談他們寫作某一部作品的過程。李娟說的是她寫《冬牧場》的感受。這個我在豆瓣上也看過的,她成名是靠自己隨手寫下的文字,而《冬牧場》卻倒過來了,是她成名之後,有人找上她,給她預付一筆稿費,然後讓她去哈薩克牧區裡和牧民一起生活半年,然後寫和他們相關的紀實文字。
從李娟的話裡可以聽出,她自己對此不是很自在,她“採訪”的物件對她來這裡“採訪”也有戒心。對一個自我意識很強的人,這確實很不容易,所以李娟的文字裡寫了,講座的時候也講到了。她講了人們如何對她心存戒備,後來因為她很認真地幹活,慢慢地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她說,人家問她究竟來這裡幹什麼,這個地方這麼偏遠,環境很艱難,人們甚至住在地下,到任何一個地方都需要至少一個星期,她就乾脆說:我來這兒是為了錢,人家贊助我一萬塊錢讓我來這兒寫你們呢,這下你們明白了吧?總之,一個寫非虛構的作家,需要解釋自己的動機,儘管她成功地完成了使命,我心中還是暗生同情。
李娟坦誠地承認自己有“性格缺陷”,訪談困難,感覺自己像騙子,很尷尬,而且訪談的時候是在強調她和這些被採訪物件之間的不同,覺得他們很反感,而其中也有她自己的責任,因為她“就是很糟糕的性格”。
書寫當代中國活動現場
而她內心深處,還是希望能和他們平等相處,儘量淡化自己的工作,不撒謊,說自己是來掙錢的,拿著相機採訪的時候,甚至訴諸被採訪人的同情心,希望他們同情她來這裡掙錢不容易。另外,她有時也儘量剋制,不該拍照的時候不拍照,人處在艱難境地時,旁人拍照片是一種不尊重,而且人在鏡頭面前也會自然地進行表演,增加不真實的成分。她說,有人拍她外婆照片,她外婆看起來很悲哀,而這些人尋找的就是外婆悲哀的形象,但她自己給外婆拍的都是快樂的照片,所以這些人拍的就並不是真實的外婆形象。她又接著說,寫作中,要處理採訪和被採訪、觀察和被觀察的關係,自己要被人接受,還要展示勞動能力。不是為了迎合,而是強調和他們共同的一部分。幫他們趕牛,剷雪,負重三十斤,繡花氈子,三個小時不停地繡,累得手指都不能彎曲,最後贏得了家庭的尊重。
她說,有些人的文字透露著自信和坦然,這樣的東西很多人都能寫,但她的文字是不可替代的,她對她現在的狀態很滿意。
我卻依舊對她的現狀略有同情:讓她寫一本書,她已經經歷過一番掙扎,她的一部分粉絲也經歷過一番掙扎;總算能從偏遠的哈薩克地區到哈佛的講堂中談談自己的創作經歷,她卻依舊在用這個機會證明自己的決定是對的。
主持人,大約和請她前往冬牧場的東家一樣,強調她寫作的價值是因為“如實展現了哈薩克穆斯林少數民族的生活”。我想這對李娟的文字是一種偶然;她只是如實記錄下她眼前的生活,只不過因為時空的巧合,她眼前的人是哈薩克穆斯林。
而且,主持人,大約也和請她前往冬牧場的東家一樣,注目的也是她和她的採訪物件的不同,派她去,是一種獵奇心理。而她,也可能是有意為之,也可能是善良天性使然,發現了她和她的採訪物件之間的共同之處。對李娟而言,不過是覺得寫作有趣,於是越寫越多。而對哈薩克人,人們都覺得神秘,但所有寫及他們的文字都在強調差異,而李娟卻和他們不同,她想寫出相同的快樂和痛苦。這樣,她就是一個人文主義的作家,為此,我對她多了一份欽佩。
書寫當代中國活動現場

聽眾提問時,有人問李娟,她的文字是否很刻意,她說是,她的文字很刻意,她是一個不自然的人,自己一直希望能夠改變,現在她都快四十了,她覺得自己有希望改變。其實她看著一點都不像快四十的人,只像一個高年級大學生,頂多是個研究生。

顏歌原來是少年作家,十七歲就出了第一本書。大學上了川大,後又出國,在杜克大學待過兩年後,現在定居愛爾蘭。寫作的主題就是郫縣,就是出郫縣豆瓣的那個郫縣。具體寫作內容,據她自己講述和回答聽眾問題時提及,大約就是虛構了郫縣的平樂鎮,然後以虛構的方式記錄著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她相信,她筆下的中國—四川—郫縣,也會像喬伊斯筆下的都柏林一樣,比真實的中國—四川—郫縣,更加不朽。聽眾裡有她的鐵桿粉絲,她所有的文字都讀過。鐵粉問:你將來會像哈金那樣用英文寫作嗎?這兒顏歌倒是說了點有意思的事,就是她自己很怕生病,總覺得自己有這樣那樣的病,於是她總是在醫院裡做這樣那樣的檢查,而她小說中的地名人名,等等,往往是很隨意出現的,就是她在醫院等檢查結果時從電腦螢幕上看到的某個詞。至於是否會用英文寫作,她也會聽從自身的荷爾蒙指導,以前不想結婚生孩子,現在荷爾蒙在改變,她又想結婚生孩子了,寫作的荷爾蒙也可能改變,荷爾蒙想寫英文的時候,她也就寫英文了。
餘華是這幾位作家裡的“大哥大”,大家對他的作品也最熟悉,他反倒不必事先準備書面發言稿,也不必拉名作家來作虎皮。他只是提及,書寫當代社會最難,很多語言細節,知情的人就知道你寫得不對,比如說哪一年喝可樂,人們卻知道那一年可樂還沒有引進中國。聽眾問他最喜歡自己哪一部作品,他說,他最喜歡的作品是《兄弟》,父母最偏心弱小的孩子,作家最喜歡被欺負的作品。聽眾會心。
聽眾問及網路文學對紙媒的衝擊,哈金倒是說了一句讓我記住了的話:文學總是要死不活的,但肯定是死不了的。對了,還有一句話,他說聽年輕作家發言,他注意到年輕作家不把國家當作參照物,超越國家之上。
第五位作者是人大的梁鴻,我要查會議記錄才想得起她的名字,抱歉抱歉!她算是學術人士轉而記錄鄉村演化的過程,其價值亦在學術和文學之間。
九九讀書人和人民文學出版社聯合出品
講座完畢,好友陳紅才姍姍來遲,於是尋找劍橋的上海餐館十八香。偏偏餐館週二關門,於是轉而去小羊火鍋店。徐林大款買單。出得店來,渾身羊肉羶味,如哈密蚩一般。到得家來,換下所有衣物,淋浴數遭,依舊羶腥之氣不散。忙至今日,羶腥之氣被五月寒風吹散,方抽空整理出聽講座筆記,居然也囉裡囉嗦有了幾千字。這麼認真記錄、敲字,恍惚間,還是有了一點追星的意味了。
內容簡介
讀書、翻譯、寫字,是《瓦爾登湖》(全註疏本)譯者杜先菊的詩意生活。她居住在瓦爾登湖附近,除了梭羅這部經典名著,她還翻譯了阿摩司•奧茲和詹姆斯•鮑德溫等作家的作品。
這部散文集是她繼《新英格蘭人文之旅》後的第二本以讀書為主題的文集,由五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讀書•生活”,以輕鬆詼諧的筆調,把我們帶進她的讀書生活:伏案書桌,飛車聽書,聽作家講座,帶孩子上圖書館、讀小人書,有著她獨特的讀書之樂;第二部分“文學•影視”,與正經的書評和影評不同,她文如其人,敞開心扉,隨意談論自己的閱讀心得和觀影感受;第三部分“歷史•現實”,涉及政治、歷史、外交、環保,嚴肅而又嚴謹,其中關於猶太人及中東和平的文章,提醒我們她的本業曾是中東政治研究;第四部分“語言•翻譯”,她侃侃而談翻譯過的作家及其作品,讓我們近距離觸控一位譯者的內心世界;最後一部分“瓦爾登湖入門”,她接受萬聖書園劉蘇里先生之邀,在其主持的“得到•名家大課”中解讀《瓦爾登湖》,這些從原始講稿整理而成的文字,是進入梭羅其人和這部傳世之作的捷徑。
讀者推薦
這本書舉凡讀書、生活、文學、影視、歷史、現實、語言、翻譯中之所聞、所見、所思、所感,皆信手拈來,淺吟低唱,竟成天籟!其情也逾真,其文則直樸而瀏亮,簡約而韻深,平白曉暢,自然清新,深得梭氏文體之真髓矣!
——家新
如何在甚囂塵上的當代技術社會想象一種梭羅式樸素而詩意的生活,這本書或許提供給我們一種答案:大隱於市,心自遠之,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陳楸帆
菊子以文章快手聞名。文如其人,瓜拉鬆脆。信筆拈來,恣意縱橫。輕風撲面,小雨新草。發自意見,尤含戲謔。本是隨筆,絕無糾結。
——
從北大到牛津,從耶路撒冷到瓦爾登湖畔,菊子的精神世界擁有常人難以企及的豐富,然而她的文字卻又十分接地氣。無論是談讀書苦樂還是翻譯心得,梭羅哲學還是中東政治,菊子都舉重若輕,信手拈來,用靈動有趣的文字給讀者打造出這片澄澈的湖光書影。
——張洪凌
二湘空間第32次贈書活動,活動時間自發文起至2021年11月6日10:00整。請點選下方“留言點此”到評論區留言,留言點贊第一,二將獲贈由九九讀書人和二湘空間共同贈送的《瓦爾登湖光書影
感謝歆悅承福,菊說八道,東方之風,阿米好乖,一枚園地6,思想的鳥巢,子規啼春,平湖扁舟,仍然的盒子,曉崇視界等公號推廣我們的新號,如果願意在你的公號推廣一下我們的公號,請後臺留言,不勝感激。暗夜遞來的花,雪中送來的炭,我們謹記心間。為防失聯,請加”erxiang8d“。

~the end~
作者簡介:
菊子:武漢人,燕園學子,北美碼農,個人微信公號“菊說八道”。
平臺原創文章均為作者授權微信首發,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平臺無關。
詩意生活


相關文章